扶贫队调研报告精选5篇

时间:2023-09-07 10:02:02 分类:调研报告

对于调研报告,写作者一定要遵循领导的要求,制定出可行性高的调研计划,调研报告可以落实情况到位,下面是58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扶贫队调研报告精选5篇,感谢您的参阅。

扶贫队调研报告精选5篇

扶贫队调研报告篇1

根据县精准办8月6日召开的精准扶贫工作调度会精神,对提升精准扶贫工作群众满意度调研,我镇党委书记高度重视,对调研工作亲自安排部署,亲自抓好落实,通过召集分管领导、驻村领导召开座谈会,到村召集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座谈会,上户走访贫困户和一般群众代表,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查找不足,思考对策。现在将精准扶贫工作群众反映情况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进行总结如下:

一、影响满意度的问题

1、群众对于精准扶贫政策了解不够。大部分农户受到的教育不够高和许多老人对于政策的改变不太了解,对于农户讲解政策不够通俗。还有精准扶贫工作和扶贫惠民政策向贫困户宣传多,向一般群众宣传少。有的群众对精准扶贫工作了解不多,对我们出台的扶贫政策、采取的工作举措及取得的工作成效,知之甚少,导致接受调查时群众满意度不高。

2、帮扶干部工作责任感不强。有的帮扶干部责任心不强、工作作风不实,帮扶工作不认真,走访过程中走马观花,与贫困户交流聊天少,与贫困户交朋友少,无法了解贫困户真正的困难,对扶贫惠民政策宣传讲解少,没有与群众拉近距离、融洽关系,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得到实惠做得不够,贫困户对帮扶干部的帮扶工作不满意,影响群众的满意度。

3、扶贫项目安排非贫困村受益少。当前,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主要集中在“十三五”贫困村,其他村的项目资金很少,一些急需解决的基础设施没有项目资金,导致非贫困村的群众意见比较大,影响群众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整体满意度。

4、医疗惠民政策没有具体情况具体落实。贫困户全部纳入了大病商业补充保险和医疗救助,提高了慢性病的报账比例,贫困户住院治病的费用控制在了10%以内,有效减轻了贫困户的医疗费用负担。但是患病具有不可预见性和突发性,特别是患癌症等恶病、重病的一般群众代表,医疗费用负担重,又不可能临时纳入贫困户,导致有的群众认为不公平,影响了群众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满意度。

5、部分群众对贫困户“等靠要”的表现不满。少数贫困户“等靠要”思想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意识差,不愿主动发展生产,也不愿打工增加收入,满足于依靠低保、五保收入过日子,依赖政府的救助救济。部分群众对这种“好吃懒做”的懒汉有意见,认为政府扶贫不应养懒汉,影响了群众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满意度。

二、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的有关建议

1、抓实干部结对帮扶工作。认真抓好帮扶干部的管理培训工作,建立一支懂政策、会帮扶、愿帮扶的帮扶干部队伍,帮扶干部不仅要保证帮扶次数和时间,更要注重帮扶质量和成效,特别是要通过实实在在为贫困户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与贫困户“三同”,真正把贫困户当亲人、当朋友,增进感情,与贫困户交朋友,用实际行动赢得贫困户的理解和认可,让群众参与和知晓,以便提升贫困户对精准扶贫工作和干部帮扶工作的满意度。

2、加大精准扶贫工作宣传力度。要大力宣传精准扶贫政策和开展的扶贫工作、取得的工作成效,通过帮扶干部面对面向贫困户开展宣传,将各类惠民、扶贫政策详细分类,认真制作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彩页发放到户,面向社会广泛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精准扶贫工作、认可精准扶贫工作、支持精准扶贫工作、参与精准扶贫工作,营造精准扶贫工作浓厚氛围,扩大精准扶贫工作的参与面,对于当地无法理解相关政策的农户与老人,可以请村委会的人员配合工作,将政策通俗化进行讲解以便提升精准扶贫工作的群众知晓度和群众满意度。

3、扶贫项目安排、扶贫政策制定过程中统筹兼顾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在扶贫项目的安排过程中,在突出贫困村这个重点的同时,兼顾好非贫困村急需解决的基础设施问题和贫困户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所需项目资金,项目的安排要坚持群众需求为导向。在扶贫政策的.制定执行过程中,要兼顾好一般群众代表的诉求和合理意见,要加强改善路、水等基础条件,实现村“七有”,让精准扶贫政策惠及广大非贫困群众,来弥合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矛盾。

4、要坚持扶贫先扶志,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针对部分群众对“好吃懒做”、依赖政府救助救济的贫困户存在意见,认为政府扶贫养懒汉的问题,引导这些懒汉要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己努力增加收入。加大贫困群众培训力度和转移输出力度,帮助贫困群众成为具有增收致富技能的新型农民。还要大力开展智志双扶、道德教育活动,建立问题台账、明确帮扶责任人,开展针对性强的批评教育、宣传引导工作,成立道德促进会,共同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努力实现扶贫先扶志,塑造贫困户良好精神风貌,汇聚脱贫攻坚正能量。

5、处理好政府推进与群众参与的关系。扶贫攻坚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要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知晓,对扶贫资金的使用、项目资金的管理等要公开上栏公示,做到公开透明,特别是规划制定、质量监督、工程验收要群众参与,才能提升群众满意度。

扶贫队调研报告篇2

渠县档案局:

为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大调研”活动,结合工作实际,现就汇东乡龙眼村1组一对象户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一)家庭成员

对象户家住汇东乡龙眼村村办公室附近,于20xx年脱贫。该户明白卡上共2人,包括户主(37岁)、之母(61岁)。

(二)家庭环境

1、家具家电齐全:大小空调各一个,卫星电视机一台,冰箱一台,沙发老式新式各一套,木质餐桌一张。

2、装修情况:房屋为三间一楼一底,外墙贴满瓷砖,厨房台板贴有瓷砖,碗柜为铝合金制成,装有玻璃拉门,整洁、卫生。窗户上装有玻璃,挂着绿色窗帘。

(三)家庭收入

户主经技能培训后到福建省泉州一鞋厂务工,月收入20xx元;之母在家种植时令蔬菜。

(四)享受政策

1、农保一人一年共900元。

2、享受医疗救助扶持,面交新农合参保费,县域内住院按90﹪报销。

3、引导户主技能培训后到福建省泉州一鞋厂务工,月收入20xx元。

4、享受移民搬迁分散安置5万元,今年4月已入住房。

二、致贫原因

1、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距离主公路远,交通不便。

2、之母眼睛四级残疾。

3、户主本人无就业技术。

三、脱贫建议

汇东乡龙眼村地理位置偏远,与达川仅一河之隔,交通极为落后,虽基本达到村村通、户户通,但汇东乡没有集市,到三汇镇上去办事,只能租坐快艇到三汇水泥厂或乘坐摩托翻越白腊坪,再到三汇镇上,路程遥远且路况不好,易发生事故,亟待解决。为此,深入汇东乡调研的县委苟书记,作出重大指示,必须开通一条通往三汇的.公路。现公路正在规划、评估过程中。贫困对象户扶贫调研报告范文是网友投稿分享,属于调查报告,共有1844个字。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

扶贫队调研报告篇3

按照区委《关于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我同办公室的两名同志组成调研专班,到联系村樟村坪镇黄马河村就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了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黄马河村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黄马河村位于樟村坪镇西北边陲,与保康县接壤,由原石碑坡、回马坡、黄马河等三个贫困村合并而来。全村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56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528户1548人。主导产业是传统的粮油种植和养殖业。20xx年农民人平纯收入9961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

近年来,该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全村人民,齐心协力谋发展,集中精力搞建设,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村共硬化村级主干道28公里,新修村组晴雨通车公路16公里;新建集中安全供水设施8处;新建沼气池150口;培育牲猪规模养殖户4户、山羊规模养殖户3户、特种养殖户3户(其中,大鲵养殖户1户、山鸡养殖户1户、鸽子养殖户1户);发展核桃700亩、高山无公害蔬菜200亩。

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该村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该村有村级债务43万元,现有贫困户171户333人,其中低保户65户,五保户14户。饮水困难207户,土坯房412户,危房382户,一个自然村(原石碑坡村)未通水泥路,486户未通宽带网,是全区26个特困村之一。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一)面上致贫原因

一是村域经济基础薄弱。村内无集体企业,20xx年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债务化解难,造血功能差。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民仍用传统方式耕作,自给自足,经济发展不成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比较缓慢。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交通条件差。供电网络老化,村内1/3的农户用电不达标。手机信号没有覆盖全村,只有少数农户安装宽带网,村民对外联系极不方便。全村80%农户居住土坯房,很大部分已成危房。

(二)贫困户致贫原因

贫困户致贫原因很多,集中表现在因病、因残、因灾、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智力、供养子女读书、老龄化、儿孙不供养等。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因病致贫是主因。在调查中了解到,黄马河村贫困户171户,其中因病因残致贫的142户,占贫困户的83%;缺劳力12户,占贫困户的7%。比如,黄马河村五组的常昌贵,患有癫痫病,妻子患有先天性的精神病,夫妻都是残疾人,儿子读初一,家中无任何经济来源,家庭生活十分困难。

二是观念落后是根源。调查发现,贫困户绝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既无劳动,又无技术,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观念比较传统、保守,守摊子的思想比较突出。

三是保障不足是诱因。在农村,大病救助、灾害救助、农村低保、养老服务等社会保障严重不足,标准不高,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因病因残,极易返贫。

三、黄马河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一是要统一思想认识。要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代表会,武装骨干,统一思想,提高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认识,克服项目争取难、资金筹措难、群众组织难、短期脱贫难等思想障碍,主动适应新常态,提高扶贫攻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充分发动群众,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投入到扶贫攻坚的热潮中来。

二是要完善发展思路。根据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重新调整发展规划。在产业上,积极探索发展高山蔬菜和特色养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进一步优化方案,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减少浪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班子建设,村民素质的提高和各种软环境建设。

三是要充分体现精准。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一家一户的脱贫上。根据对黄马河村贫困原因的分析,要在大病救治、社会保障和土坯房、危房的改造上再加力度,再添措施,使每个贫困户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的居所。

四是要精心谋划项目。中央发出精准扶贫的号召后,各级将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要能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就要认真谋划项目,并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力争有较多的项目落地,并产生较好的效益。

五是要保护生态环境。黄马河村自然环境优美,生态植被良好,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资源环境的破坏,着力打造天蓝地绿、山青水净、房靓物丰、人和家兴的秀美风光,为夷陵区保留一方净土,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四、对全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根据在黄马河村了解到的有关情况,现对我区即将展开的精准扶贫工作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进一步弄清情况。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要在进一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贫困状况,扶贫才能有的放矢。现有的贫困村是根据每年年报上人平纯收入的多少确定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是根据历年减少的脱贫户、人口的基础上确定的,与实际不完全相符。建议对全区的贫困户统一设定标准,各驻村工作组进村后,第一件事就是根据统一标准,对贫困户、人口和致贫原因进行调查摸底,准确识别,把这些基础数据汇总后,根据贫困户占全村总户数的比例确定重点贫困村,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精准扶贫工作规划。

(二)进一步完善规划。根据全区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结合上级关于精准扶贫的相关要求和政策,进一步完善“1十n”的精准扶贫规划,即一个总体规划,外加扶贫搬迁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危房改造规划、基础设施(水电路网)建设规划、无能力脱贫人口的基本保障规划等,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使全区精准扶贫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均衡发展。

(三)进一步突出重点。本次精准扶贫的重点是贫困人群的脱贫,要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在一家一户贫困人口的脱贫上。为此,要突出以下重点。

一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通过扶持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增加收入,这是治本之策。

二是增加社会保障投入。调查发现,现阶段农村贫困人口绝大多数是因病因残致贫。因此要增加医疗救助的投入,放宽大病救助的条件,提高新农合报销的标准,加强基层卫生事业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同时要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解决贫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三是大力改善基础条件。贫困地区面上的贫困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不畅、信息不灵。要下决心集中一定资金,进一步改善边远贫困地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为面上的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四是适度发展养老产业。由于客观因素,边远贫困地区光棍家庭呈增长趋势,未来十到二十年内五保户将大幅增加,乡镇福利院要适当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现在,子女在外打工挣钱或在城镇落户,老人不愿离开农村,农村社会养老也将有一定市场,另外,现在城市居民也有季节性到农村居住的愿望,这将给农村的养老产业带来机遇,应统筹规划,逐步发展。

五是统筹考虑扶贫搬迁。扶贫搬迁无疑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实行搬迁扶贫难度很大,多种原因不愿搬迁,囊中羞涩无力搬迁,有求于人难以搬迁。要做好搬迁扶贫工作,必须统筹谋划,综合施策,核心是三点:①科学合理规划居民点。②加大对居民点基础设施的投入。③结合城乡统筹、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完善扶贫搬迁的相关政策。做到这三点,然后逐步引导,必有所成。

(四)进一步创新方式。总结以往扶贫的经验,这次精准扶贫在方式上要有所创新,才能事半功倍,取得实效。具体就是搞好五个结合。

1、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政府在做好统筹规划、制定政策、组建专班、强力推进的同时,要充分动员,武装骨干,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扶贫脱贫工作,把群众发动起来才有不竭的动力。

2、行政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如在扶持产业发展时,先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利用扶贫资金让贫困户在合作经济组织中占有股份,既让贫困户受益,又促成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后,又反过来带动群众发展产业。此外在资本下乡、社会救助、志愿服务等方面,动员和组织好了,潜力巨大。

3、扶贫开发与城乡统筹相结合。要把精准扶贫工作放在夷陵区全域规划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中去谋划部署,在产业布局、项目安排、城镇化建设上丰富完善、同步推进,不搞成“两张皮”。

4、帮助发展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在过去的扶贫工作中,重点在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这无疑是正确的。有些贫困家庭,因年老体弱、长期生病、智障残疾等原因,通过帮助发展不可能脱贫,需要通过提高保障水平、实施社会救助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在这方面要加大投入,完善政策。

5、经济脱贫与精神脱贫相结合。在开展精准扶贫的同时,高度关注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新型农民教育、农户评选、宣传正反典型等方式,提升思想素质,学习创业技能,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文明新风,有效解决在部分贫困人群中存在的不团结、不勤奋、不养老的问题,提振精神,树立信心。

(五)进一步注重实效。新的历史时期的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的重点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务必转变作风,察实情,出实招,干实事,方能取得实效。切忌情况不清,有失精准;切忌一哄而上,龙头蛇尾;切忌好大喜功,不办实事。总之,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把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关于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

扶贫队调研报告篇4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工程的重点内容,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问题的根本之策,全国各地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中。它对于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结合栾川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现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打好易地扶贫搬迁这场硬仗,早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益经验启示。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 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

易地扶贫搬迁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客观要求。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有效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保护了原居住地生态环境。易地扶贫搬迁是扶贫效果最好、最彻底的扶贫措施。

一、栾川县易地扶贫搬迁现状

栾川县地处豫西伏牛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县。山多地少,人口居住分散,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重、难度大。栾川县易地扶贫搬迁经2017年6月份重新识别,确认十三五期间建档立卡搬迁对象11716人,涉及14个乡镇、75个贫困村。按照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思路,规划用三年时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确定2016年探索实践完成总体任务的30%,2017年完成90%,2018年任务收关。

2016~2017年度落实到位易地扶贫搬迁资金49887.6万元,其中省易地搬迁公司融资资金40280万元。2016年投入易地扶贫搬迁资金13840万元(其中:中央基建投资2310万元,省、市、县各配套330万元,融资资金10540万元),完成823套82500平方米搬迁安置房建设,安置搬迁贫困群众3300人。2017年投入易地扶贫搬迁资金35688万元(其中:中央基建投资4163.6万元,省、市、县各配套594.8万元,融资资金29740万元),建设安置房1565套148700平方米,安置贫困群众5948人,目前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搬迁群众入住率达90%以上。栾川县复垦券a券共交易381亩,30万/亩,收到交易资金1.14亿,专项用于易地扶贫搬迁户搬迁后原宅基地土地复垦、迁入地基础设施建设和补贴建档立卡搬迁群众。目前土地复垦工作正有序进行,财政部门已拨付复垦启动资金750万元。

二、易地扶贫搬迁目前存在的问题

栾川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现阶段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一)部分贫困户思想存在顾虑

经调查,占90%的搬迁群众搬迁意愿强烈,认为搬迁带来了交通、住房条件的改善和上学、就医的方便。但是还有10%不愿意搬迁,担心搬迁后离耕地太远,且新建安置房人均住房面积不能超过25平方米,大多数没有配套生产用房,生产不便,如果不种地,生计难以维持,若交出原宅基地,想回也回不去。这些原因导致还需依靠种养殖业养家糊口的贫困户顾虑重重,不愿搬入新居或不愿拆旧复垦。基层在同时执行贫困户应搬尽搬搬出后有事可做搬迁后拆旧复垦必须达到100%等政策要求时左右为难。

(二)土地复垦难度大,资金拨付进度慢

根据河南省土地复垦相关要求旧房及宅基地退出后要优先复垦为耕地,复垦后耕地质量等级应达到7等地以上。因栾川县山大沟深,坡地多平地少,搬迁户居住分散,平均每户宅基地占用2分地左右,腾退的旧房及宅基地大多不符合复垦条件。实际工作中各乡镇大多采用土地置换方式进行复垦,即对集中连片的其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予以补充。但是大多为工矿废弃地、空心村、砖瓦窑,位置偏僻、土壤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要达到旱可浇,涝可排的7等地标准难度非常大,占优补优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难以落实,复垦券资金拨付进度缓慢。

(三)后续可持续发展是难点

虽然目前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搬迁群众生活、就业和发展问题,但是如何强化后续帮扶措施,注重环境、产业、政策的可持续性,保证稳定脱贫,巩固扶贫成果,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接下来面临的又一难题。

三、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政策宣传,解除群众后顾之忧

帮扶干部要进一步吃透拿准易地扶贫搬迁各项政策和文件精神,做到政策宣传到位,方案解释清楚。对于拥有农村宅基地的搬迁户,在搬迁入住安置房后自行拆除旧房的,可给予一定拆旧复垦奖励,退出的旧宅基地使用权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同时由搬迁户优先承包。对于集中建设的安置点,在严格控制住房面积不超标的前提下,可由项目公司投资配建附属生产用房并拥有产权,允许搬迁户租赁使用或免费使用一定年限,使安置住房既不超面积、不超成本,又有产业发展用房,给搬迁户留下发展空间。加强搬迁群众的技能培训、增加就业岗位,必要时进行社会保障兜底,解除搬迁群众在生产生活上的顾虑。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投入

以政府为主导,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加大易地扶贫安置区基层设施的投入力度,财政资金重点向道路、饮水、教育、文化、医疗等方面倾斜,尽快改善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引导其创业发展增收致富。

(三)大力进行提质改造,适当降低山区土地复垦标准

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国土、财政相关部门要积极研究对策,国土部门加强对乡镇土地复垦业务指导,因地制宜对置换土地进行提质改造,提高现有土地等级;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加强对复垦项目的督导;财政部门进行资金测算,对提质改造超出复垦券资金部分通过县级配套予以保证。建议上级有关部门适当放宽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复垦土地验收标准,进行实地调研,特殊情况,特殊对待,适当降低山区土地复垦验收标准。

(四)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就业创业技术培训,提供就业岗位。加大财政资金在农技人员队伍建设和农村就业创业技术培训方面的投入,在农户产业发展和项目经营方面进行长期跟踪和定向指导。根据搬迁群众的就业发展意向,结合现有的中钛集团包装袋加工、巧媳妇服装加工、义乌来料加工等就业项目,为搬迁群众安排适合的岗位,实现其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

二是搬迁安置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统筹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相关涉农资金,加大搬迁后续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农业、林业、旅游、来料加工四个产业。实施休闲农业乡村游;结合栾川旅游優势因村施策带动发展特色农业;发展食用菌、核桃、苗木花卉,可依托当地栾川印象品牌,进行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对外营销,提高农副产业附加值。引导搬迁户从事相应的产业发展,帮助有资金及技术需求的搬迁户享受政策支持,让搬迁群众实现长远稳定增收。

三是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新机制,拓宽搬迁对象的增收渠道。可通过以下途径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新机制:1、管理运营好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发电收益补贴给搬迁群众,保证每年每户可以有3000元左右的收益。2、用好、用活复垦券a券资金。一方面可将搬迁后保留的旧房、宅基地及复垦的耕地等所有权归集体所有的资源,经迁出地群众同意,依托现有平台公司或集体统一经营,用于旅游开发、特色农业等项目,产生的收益分配给搬迁群众。另一方面,财政部门专账核算资金收支情况,将溢出15万元/亩部分开展长期投资理财,采取委托管理方式,与河南省扶贫公司签订委托投资协议,由其代理进行投资理财,定期将投资收益返还搬迁群众。通过多种渠道,充分发挥复垦券a券资金的作用。

易地扶贫搬迁是新时期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的治本之策,只有通过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宣传力度,联合各方力量,整合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投入,以产业扶贫带动就业,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才能使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指导意见》.

[2]蓝都云.《贫困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存在困难及对策》 [j]. 《农民致富之友》,2016,09:42-43.

扶贫队调研报告篇5

**把扶贫开发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来抓,在国家和省上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把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与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增收问题相结合,项目带动,农户参与,整村推进,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全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全区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受气候、地理、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的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目前仍有贫困人口54877人。

***产业扶贫的做法和成效

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臵、水土资源、人口素质等因素制约,思想观念相对封闭落后,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实践证明,靠救济式扶贫,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更加严重;靠传统产业改变贫困面貌,自身条件又不允许。如何利用好国家的各项扶贫惠农政策,真正走出一条促进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最根本的还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开发,发挥造血功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依托能人带动,做强劳务产业。在走访的5个村中,劳务收入在农民人均收入中平均占到了三分之一,有的高达三分之二。 近年来,提出立足优势调结构,依托能人带致富,劳务输出促增收的发展思路,龙林村每年有500多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仅20xx年一年,全村劳务收入就高达773万元,人均3000多元,占到了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438元的68%。同时,2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学到技术后返乡创业,创办商贸流通、机械加工等企业10多家,带动500多人就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劳务产业已成为全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被村民誉为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

调整种植模式,发展特色种植业。沿山地区土壤贫瘠,干旱缺水,靠传统种植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想依靠土地有所收获,就必须转变耕作方式,依靠现代科技,对接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种植业。

借助政策支持,壮大规模养殖业。贫困村地区人多地少,发展种植业先天不足,但可以另辟蹊径,在养殖业上寻找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该村群众的脱贫问题,区、乡、村三级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抓住国家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走以草养畜,靠畜增收的路子,采取整合项目资金、区上扶持、部门帮扶、乡上协调、农户自筹的办法,筹资78万元在平阳镇贫困村建起高标准养羊小区,修建暖棚61幢183间,目前,很多贫困农户养殖规模已发展到300只,每只母小尾寒羊年纯收入可达1200元,每户养殖10只母羊,基本实现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现实途径。要实现脱贫致富的大变化,首先要有产业培育的大进步。通过多年努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群众温饱基本解决,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这些都为贫困地区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当前,我区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培育特色产业,也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从贫困村的发展来看,产业扶贫代表了今后我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方向,必须把产业扶贫作为当前我市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作为沿山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现实途径,全力以赴,抓出成效。

能人带动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助推器。沿山地区因为贫困的原因,群众集体意识淡漠,公益设施建设滞后,无法形成干事业的合力,这就需要有一个坚强的村级领导班子带头,真正带领群

众干事创业,脱贫致富。

用好政策扶持资金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保障。沿山贫困地区自身基础差,造血功能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党和政府在扶持政策上予以更多倾斜,给予输血支持。同时,要真正使扶贫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使好钢用在刀刃上,合理的整合必不可少。

提高农民素质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关键环节。推进产业扶贫,农民素质至关重要。以劳务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东门村和范营村为例,一个技工的年收入要比普工高出1万多元;再以纯体力型输出的拾棉工为例,尽管每年的劳务收入非常可观,但工作环境艰苦,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同时,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业,对劳动者学习应用科技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切实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加快产业扶贫步伐提供技术支撑。

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和今后工作的建议

我区产业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还存在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劳动力素质偏低、扶持资金不足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沿山地区贫困面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利用好政策和项目资金,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立足资源,做好产业规划。要把产业扶贫纳入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坚持从区域资源环境实际出发,在摸清贫困群体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贫困人口结构、致贫主要原因的基础上,努力发掘区域优势资源,在全市十大工程建设和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的发展战略中寻求沿山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拓展产业培育空间,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制定切实可行的区、乡镇、村产业发展规划。

整合扶持资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重点扶持产业培育。市、县区财政要预算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产业开发示范村建设,发挥引导带动作用,培育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带、增长点。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发挥部门在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沿山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宽产业扶贫的筹资渠道,鼓励企业和民间资金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继续坚持市、县区部门对口帮扶的方式,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重点村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劳动力素质。要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场地分散、师资薄弱,设施简陋等问题,制定完善培训规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通过农民培训促进产业发展。针对贫困地区农民经济状况,要在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给予更优惠、更务实的支持,切实解决农民培训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调动贫困地区农民学技术、强技能的积极性。

创新机制体制,为产业扶贫提供保障。通过制定区域发展优惠政策,引导和推进贫困地区农户开展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致富能人、运销大户及村级基层组织在贫困地区建立农村专业服务实体,开展农产品经销、信息供给、农民培训以及农业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服务,解除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后顾之忧。

强化工作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都要拿出相当精力,从政策、措施、市场等方面深入研究,指导贫困乡村破解发展难题。要抓好典型培育,认真总结各地产业发展中涌现出的好思路、好做法,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建设,创造成功经验,为贫困村

产业发展树立可学可赶的榜样。要高度重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做好群众的引导发动工作,克服群众的畏难情绪,帮助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产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扶贫队调研报告精选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