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问题调查报告8篇

时间:2024-01-08 10:48:10 分类:调研报告

调查报告可以包括图表、表格等可视化工具,以便更直观地展示数据和结果,调查报告可能会包括对相关文献和前期研究的综述,下面是58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大学生问题调查报告8篇,感谢您的参阅。

大学生问题调查报告8篇

大学生问题调查报告篇1

诚信的故事 推荐度:诚信的名言 推荐度:诚信故事 推荐度:大学生上网调查报告 推荐度:大学生心理调查报告 推荐度: 相关推荐大学生诚信调查报告

前言:信用乃立身之本,俗话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国。”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时下,我们身边却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失信”现象。它是一个遍及全社会的课题,对大学生更是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它代表中国未来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的种种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正文:

一:诚信对于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诚信是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恪守诚信是每个大学生每个人应当有的生存和发展理念之一。诚信的人必将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从而享有做人的尊严和发展事业服务社会的机遇。每一个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都应该认真地分析评价一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把诚信这两个字刻进我们心灵的深处,用一生的言行去实践它。只有当我们对于诚信的修养提高了,我们的人生才有可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更好地抓住每一个宝贵的人生际遇,让自己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二: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表现

信的基本内涵,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周易》有“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子曾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见《论语?颜渊》)。古人关于“诚信”的上述代表性观点,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如何呢?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行长曾痛心疾首地说:“从19xx年起至今我们一共为我国的大学生提供了695万的国家助学贷款,然而至今年为止,拖欠贷款的比例还一直徘徊在20%―40%之间。我们是怀着一颗炽热的心送出我们的帮助的,但收获的结果却令人心寒。”因贷款按期归还违约率太高,国家助学贷款曾一度暂停,到xx年才重新启动,并新增了大学生毕业两年后必须开始还款的要求,xx年也就成为助学贷款还款的首个高峰年。央行征信管理局的一分调查调查显示,在个人征信系统建立之前,大学生毕业后不能按时归还助学贷款的比例较高,某些地方违约率达30%。我想,除了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暂时没有找到工作,无能力偿还外,更深层次更本质的原因可能是:大学生诚信的“危机”。与此同时,目前社会上文凭、假证书、假学术之风也刮及高雅校园,难怪莘莘学子为之躁动不安,急功近利,一些学生不守诺言、作风虚浮、毕业违约等不良现象有所抬头,“诚实守信”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被抛于九霄云外,这样培养出来的“建设者”、“接班人”要么是营养不良,要么是底气不足,总之是“跛脚”的。此外,大学生就业的诚信问题尤为严重:

1、推荐时虚报材料。部分毕业生为了能在众多应聘者中用人单位的注意和重视,使出浑身解数使自己的材料精彩夺目、完美无缺以至言过其实。如伪造课程成绩、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考试证书;虚构在学校期间的任职情况,编造社会实践经历;采取“偷梁换柱”的方法摇身一变,变成“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2、 面试中自我拔高

部分毕业生在面试中面对招聘主管人员的提问时,对自己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夸夸其谈,结果到了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发现其十分普通平淡。再如一些毕业生再接到面试通知时害怕自己不能通过而叫其他人代替面试。

3、部分大学生随意毁约

现在学校一般要求应届毕业生在三四月份就要找好签约单位,以便把毕业生的各种关系转到新单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毕业生会先找一个可以签约的单位签约以求得缓冲,一旦有更好的单位接收,他们就马上跳槽。毕业生这种边签约边毁约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给用人单位造成了损失。

三:关于解决问题的建议

大学生是社会高素质人才,将担当社会重任。而面对另人担忧的大学生诚信问题,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迫不及待。

1、通过法制强制规定。

立法建制是关键,应抓紧进行信用立法和信用制度建设,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信用社会。政府要着手制定、完善和贯彻执行能充分体现诚实信用体系的法律法规,用以规范政府、企业、个人的行为,以法律形式约束社会的各种行为。在现行的法律中,都应有明确的、要求主体诚实信用的具体条款。对违法者的处置,也要有明确的定性、定量的法律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征信管理处有关人士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已将大学生助学贷款情况纳入了个人信用体系中。某位大学生一旦有违约行为,即会被记录在案,在今后的房贷、车贷、留学、创业,甚至就业中都会受到限制。

2、学校诚信教育

开展诚信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要求高目标,但要从低起点,从基本行为抓起。要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平等竞争的意识,独立自主人格和对规则的虔诚态度,让他们在日常的同学交往中、在学习和考试过程中做到言行一致、拒绝作弊、诚实守信,并逐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

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学校树立以诚信为本的观念,进一步加强管理,杜绝种种不诚信现象的发生。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号,停留于课堂灌输,停留于形式,而应从学校管理、教师形象上做起,以学校的诚信、教师的诚信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结语:调查中反映出种种诚信缺失问题,让我们担心,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各个领域的骨干,如果大学生诚信缺失了,我们还怎么谈社会的道德建设呢?国家还能有什么发展呢?

诚信对创业如此重要,我会让它伴我永远!!!

大学生问题调查报告篇2

一、调查题目

1、调查题目:大学生睡眠质量调查研究。

2、调查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职业人群常有的睡眠问题已经开始蔓延到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并进一步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质量。当前,大学生普遍面临学习、就业、情感等一系列压力,很多大学生不能合理安排时间,有效完成任务,从而导致严重的睡眠问题。近年来,大学生睡眠质量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重视。大学生活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睡眠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广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并且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习效率乃至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都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在大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睡眠不足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调查目的:

通过本次调查,对大学生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价,了解大学生睡眠质量现状,了解大学生中睡眠障碍产生的原因,以及睡眠障碍对大学生心理、生理及学习生活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探讨解决睡眠障碍的方法,提高大学生的睡眠质量。

4、调查的意义:

通过对哈尔滨师范大学本科大学生睡眠情况的具体调查,进行统计、归纳、总结,最终形成对我国大学生目前睡眠情况的总体预计和了解。在大学生个人层面,有助于寻找影响大学生睡眠情况的因素,提出改善大学生睡眠的具体方法,提高大学生睡眠质量、身体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学习。在学校层面,有助于学校合理有效的安排学生学习课程、休息时间、宿舍条件等,有利于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在社会层面,有助于整个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培养有文化、有素质、身体健康的社会主义公民,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

二、调查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以不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由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引起睡眠问题的原因、睡眠习惯状况、睡眠问题带来的影响、对大一到大四各年级学生睡眠质量情况分析,了解大学生的睡眠状况。

三、调查范围:

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师范大学全体本科大学生。

四、抽样方案

(1)设计抽样方案:

调查总体:哈尔滨师范大学全体在籍本科全日制大学生抽样方法:多段随机抽样与分类随机抽样

(2)界定调查总体:

调查总体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指,哈尔滨师范大学全体在籍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学籍在哈师大进行全日制学习、生活的在校大学生。

(3)选择抽样方法:

多段随机抽样与分类随机抽样相结合。

(4)编制抽样框:

多段随机抽样:哈尔滨师范大学共有24个本科学院。每个学院有四个年级。调查样本总数为34992人

一段抽样,从全校抽到学院。哈师大各个本科学院教学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赢采用分类随机抽样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首先,编制第一级抽样框。假定以学科性质分类作为标准,将哈师大24个本科院系分为:文史类、理工类、艺体类三类,它们分别为11个,7个,6个。其次,确定一级样本数量。假定在一级样本中抽出25%的单位,即6个学院作为一级样本。按照分类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文史类院系抽取3个,分别为:中文系、经济系、地理系;在理工类院系抽取2个,分别为:数学系、物理系。在艺体类院系抽取1个,为美术系。共6个学院组成第一级样本。

二段抽样,从学院抽到年级。采取整群抽样抽取4个年级。共4个年级作为第二级样本。

三段抽样,从年级到班级。采取简单随机抽样。中文系,每个年级14个班,从中抽取50%作为样本,即7个班级;地理系,每个年级7个班,从中抽取50%作为样本,即4个班;经济系,每个年级11个班,从中抽取50%作为样本,即6个班;数学系,每个年级13个班,从中抽取50%作为样本,即7个班;物理系,每个年级8个班,从中抽取50%作为样本,即4个班;美术系,每个年级6个班,从中抽取50%作为样本,即3个班;共(7+4+6+7+4+3)x4=124个班级组成第三级样本。

四段抽样,从班级到具体学生。采取分类随机抽样的方法。首先,编制第一级抽样框。假定以学生性质作为分类标准,将班级内学生分为干部男学生、干部女学生、普通男学生、普通学学生,4类。(注:干部学生指:该学生在学校、社团、班级等组织内担任学生干部者,或党员学生、预备党员学生。普通学生:该学生未在学校、社团、班级等组织内担任学生干部者,且不是党员学生、预备党员学生。)中文系每班50人,地理系每班39人,经济系每班27人,数学系每班31人,物理系每班38人,美术系每班42人,按照分类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干部男学生、干部女学生、普通男学生、普通学学生中各抽取25%,即中文系、地理系、经济系、数学系、物理系、美术系每班分别抽取13人、10人、6人、8人、10人、11人。共(13x7+10x4+6x6+8x7+10x4+11x3)x4=1184人组成第四级样本。

(5)抽取调查样本:

抽样样本总数:(13x7+10x4+6x6+8x7+10x4+11x3)x4=1184人抽样比率:1184/34992x100%=3.4%

(6)评估样本质量

按照上述抽样方案进行小范围内模拟抽样,并对抽样结果、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和改进。

五、调查内容

1.大学生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年级、职务等。

2.大学生睡眠的基本情况:睡眠习惯:睡眠时间、睡前行为、睡中行为、睡后状态等。睡眠质量:睡眠时长、安稳程度、睡后精力恢复程度、睡眠饱和度等。

3.影响大学生睡眠的因素:睡眠者自身因素、睡眠者所处环境因素。

4.大学生睡眠的改善方法:睡眠者内在调节、睡眠者外在调节。

六、调查时间、场所

1.调查时间:学生在校上课期间周一至周五中午午休时间中午12点至下午1点(具体计划时间:20xx年6月23日至27日,中午12点至下午1点)

2.调查场所:哈尔滨师范大学(江北校区)第二食堂门口

七、研究经费和物质手段

1.研究经费计划:租用带伞凉棚(含桌椅)2个,300元;调查问卷的印刷4200份,200元;调查用笔10枝,10元。合计:510元。

2.物质手段:由学校专项课题拨款。

八、调查人员培训组织

1.调查人员:调查项目团队共10人,设队长1人,问卷发放人员10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人员5人,调查项目总结分析5人。(一人可兼多项工作)以上调查项目团队成员均选自哈尔滨师范大学(江北校区)经济学院2012级经济学专业学生,其中5名男生、5名女生。

2.调查人员培训、组织:

(1)调查项目组长负责团队成员的选拔,选拔完成后组建调查项目团队。

(2)组织开展调查前的会议交代项目内容,集体讨论做好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3)按计划具体展开调查,收集原始数据。

(4)团队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

大学生问题调查报告篇3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然而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这个寒假,我采访了一位已经踏上工作岗位的学姐,了解到了当前就业的前景和存在困难,并通过调查以及查询资料,以找到问题并求得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大学毕业生与社会所需人员产生“脱轨”现象。当前,市场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而大学校园培养的大学生刚毕业,基本没有工作经验,毕业生不符合企业的这种需要。

2、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过高。在大学毕业后,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认为自己上了大学、有了文凭,就应该有个体面的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毕业生不愿参加或从事比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应届毕业生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

3、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够到位。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学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等,都还未达到相应的要求。

4、其他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一是专业问题。有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或热门过热,如目前法学毕业生六成难就业;二是能力问题。社会单位最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应能力,市场需要的又是新型复合型人才,而现实却无法提供这类人才,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三是区域问题。东部地区就业好于西部。

二、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

面对现在的社会,面对大学生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面对下岗工人的事实。企业对我们大学生的要求也是特别的挑剔。优中选优,而相对的那些不为所知的个人素质也进入了选择之列。

1、部分企业最看重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知识

从下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最需要大学生所具有的能力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是外语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分别占35.56%和34.66%,由此可见,在大学校园里,最主要的还是学习这一块,这也同时解决了大学生到底应以学习为主还是以工作为主的困惑。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也日趋细致,所有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趋势。在招聘中企业也越发的重视员工的专业技能,因而在缺乏一个统一的客观的专业技能评价标准的情况下,企业选择了首先了解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这样的趋势: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专业化复合型”转变,在要求员工具有出色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求员工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业认为大学生综合能力最重要

大多数企业很是看重应聘者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于成绩与学历,社会应该更看重员工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也会是当今学生注重培养的能力。

3、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较高

现阶段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61.90%的企业将思想道德列为对毕业生的特别要求),这主要是由于企业为了应对目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诚信的表现以及逃避人力资源风险而采用的措施。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也日趋务实,在招聘中学历、学校名气等因素所占比重都日趋合理,企业的评价标准更加合理。

但是,还存在不少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别等,企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免造成就业歧视,影响企业形象。

三、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和能力

1、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

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并且要具有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许多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品质之一。所谓有敬业精神的人就是有成就感,有一定责任心的人,以圆满完成工作来衡量自己,而不用升迁和报酬来衡量自己。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应该体现在以下4方面的素质: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较高的文化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

2、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能力

1)对社会认识能力:对社会认识能力的不足是由于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巨大不同和大学生总体上缺乏社会锻炼而造成的。

2)对自身认识能力:对自身的认识能力是由于对社会认识能力的不足而导致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错误判断(通常是高估)。

因此,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用辨证的方法将两句话连在一起,就具有着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的:首先,要做事,先做人。作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必要的综合素质和全面素质,尤其是成功必备的为人处世准则,才能在做事中正确思考、正确决断,最终取得成功。其中最起码、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坚守信用,行事专一。俗话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由此可见,信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不仅关系到他的人生成败,也与事业的成败息息相关。做人行事专一,持之以恒,认准目标,决不放弃,才能感天动地,化作精神,永世长存。另一方面,学会做事才能更好的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将事情做好,做出成绩,是我们努力前进的目标,同时又对做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创业有成并惠及他人,是最好的做人方式,是将做人与做事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只有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能依靠他的能力和修养去赢得别人的尊重与支持。

四、结论及建议:

1、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尽快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属于就业匹配的促进措施。其核心在解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高等院校应通过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并与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建立职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工作寻找战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建立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实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政策等等。

2、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除了表现在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矛盾外,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这为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困难。因此大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最后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3、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间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社团的下乡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职,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了解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这些都是将来找工作的资本。

大学生问题调查报告篇4

一、调查方式

此次调查问卷分为大学生对诚信问题的基本看法,家庭、社会、学校对大学生诚信的影响及大学生在学业、经济、社会方面诚信现状三个方面,选用了三个维度共21个指标,各项分析数据分值满分为5分;收回有效问卷1113份,有效率为95.37%。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总体上诚信状况良好,不存在诚信严重缺失的问题,但在部分领域和部分具体行为上存在一定诚信缺失状况。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1,在这次被调查的200位学生中认为我们大学生诚信情况很好的占大约7.1%一般的占约78.5%较差的占大约11.2%很差的大约占3.2%

2,认为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大环境中不诚信的影响占88.3%家长老师朋友的影响占4.1%因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必须这样的占7.6%

3,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可以做到诚信,能的占6.9%基本能占65.8%没有注意的占27.3%

4,考试有过作弊中,每次都有作弊的占4.1%选修公共课作弊专业不作弊占大约16.3%偶尔1,2次占60.2%从不不作弊的19.5%

5,考试中发生作弊行为的原因。可以拿高分获奖学金的占大约5.5%认为学校课程无意义不值得认真学习的占42.8%认为大学生活不应该吧太多时间放学习上的占大约8.7%看别人作弊心理不平衡觉得自己会吃亏的占43%

6,同学对考试作弊持有的态度不能接受的占大约15.4%可以理解因为学生压力太大的占68.3%只要不被抓住就可以的占大约16.3%

7,同学认为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最佳方法在校园中加大诚信宣传力度占大约17.6%给每个人建立诚信档案占大约12.7%家长老师以身作则69.7%

现代学生普遍都非常重视诚信,将诚信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道德标尺来衡量一个人。但以此为基点,很多大学生都没能以身作则的做到诚信待人,诚信为人。在一方面,他们认为高等教育对一个人的社会观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即对是否能做到诚信起到影响作用;在另一方面,他们又在以各种各样的或有或无的理由作为自己无法达到诚信的掩体。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纸醉金迷”的错误享乐观,“拜金主义”的扭曲价值观,已经使人们淡忘了古人所强调的“德”,“诚”。取而代之的是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忽略其他的影响。

大学生问题调查报告篇5

前言: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这些现象既有社会的、学校的和家庭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营造诚信氛围、创新诚信模式、完善诚信机制和强化诚信践履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建设的根本途径。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一)学习方面诚信缺失

1、考试作弊。考试替 考、夹带、偷看等作弊在高校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且,作弊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作弊人数不断增加,形成特殊的小群体;二是出现了以赚钱为目的的“职业枪 手”,有组织、有分工、全程服务;三是作弊者的心态变得比较坦然,“麻木不仁”,孕育出畸形的作弊亚文化;四是作弊手段推陈出新,作弊工具现代化,运用手机、隐 形耳麦等先进通讯工具传递答案等。

2、学术抄袭。有些学生对老师布置的(课程)论文,不是认真查阅资料、仔细钻研,而是找别人的论文采取“浆糊加剪刀”、“鼠标加键盘”的方法,拼凑出来敷衍了事,甚至有些学生就直接把别人的论文,换成自己的名字当作作业,出现很多雷同的论文,毫无创新性。论文写作本来是训练科学思维能力,掌握分析、解决问题方法,巩固所学课程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此种“创作”法使其意义尽失。

(二)经济活动方面诚信缺失

1、毕业后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以来,为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解决了在大学的学费和住宿费来源,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为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很多学生毕业后就将其“遗忘”得干干净净。

2、恶意欠费。部分大学生向父母要了学费不交,用来买电脑、谈恋爱、旅游、炒股、甚至赌博,能拖就拖,能欠就欠,使学校苦不堪言。手机等欠费后长期不交,更有甚者在手机卡尚存几元钱时拨打一个长时间的长途电话,然后扔掉旧卡更换新卡,恶意逃欠;信用卡透支后,不到催缴从不还账。

(三)求职就业的诚信缺失

1、求职简历的“注水”。一般来说,求职简历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第一道关卡。不少大学生为了竞争好的工作岗位,通过夸大或造假履历来充实自己“实力”。在一些招聘会上甚至出现同一所学校同一届有数位学生会主席的荒诞事情。

2、轻诺寡信,随意毁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通过签订协议,以合同形式确定双方相互选择的权利和义务。但是,部分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饥不择

食”地与招聘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当发现条件较好的招聘单位时,就撕毁已有协议,另择高枝。使招聘单位的用人计划落空,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四)与人交往诚信缺失

1、人际关系虚假。主要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做人不真诚,势利眼。处处吹牛,夸大个人的能力;时时承诺,而从不兑现。个人交往中借钱不还,借物不归。

2、恋爱态度不严肃。当前,大学生谈恋爱现象十分普遍,有些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但也有一些学生对感情的把握缺乏正确的态度,缺少责任,更多地抱有一种游戏态度,多角恋爱。恋爱不成,轻生、伤害对方。

3、网络欺骗。信息时代,作为信息传播工具之一的网络日益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但是,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大量资讯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由于网络交往时人们行为的符号化,传统道德关于诚信的制约机制被弱化,撒谎、诈骗、赌博等行为是在鼠标的点击中发生的。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利用网络的虚拟特性,在网上信口开河发布虚假信息,发送电脑病毒,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透析

(一)传统诚信观念作用范围与当代社会特点脱节

在我国,传统农耕生活千百年的延续,导致社会生活圈相对集中,活动范围较为固定。大多局限于亲朋、族人、乡人等有血缘、地缘关系的熟人之间。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伦理道德观念就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使得人们为了友好相处和长期生存与发展,不敢贸然违背诚信道德原则。在熟人和亲属之间做人做事能够做到合情合理,诚实守信,不欺诈。但现在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快,人流、物流快速交汇和流通,我们所面对的更多的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传统的诚信观面对转型中的社会显得苍白无力。

(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良风气的影响

政治领域。少部分领导干部凭借权力贪 污受 贿、生活腐化堕落、搞行业不正之风等等,影响了党员干部的整体形象,青年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政治领域的不正之风容易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其产生诚信缺失。

社会经济领域。假冒伪劣、合同违约、债务拖欠、偷逃税费、走 私逃汇、商业欺诈等失信现象行为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也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青年大学生会缺乏诚信责任意识,做出诚信缺失的行为。

文化领域。宣传工作中的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等,教育乱收费、招生黑幕、注水文凭等,学术论文的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抄袭剽窃等现象不利于我国精神

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也必然会对青年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三)社会运行经济利益至上

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作为对社会反映最敏感的群体,他们的道德现状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在利益仍然保持着彻头彻尾的主观性和纯粹的利己性的时候,把利益提升为人类的纽带,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彼此隔绝,使人类变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受到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也难以抵御社会中的各种负面影响,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导致与社会主流道德的背离现象。

(四)高校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

高校诚信教育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状况的直接因素,但当前的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主要表现为:

诚信教育内容模糊。在当前高校的诚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诚信教育的内容没有明确的界定。对于诚信教育的内涵许多教师表示说不清楚,这必然影响高校诚信教育的切实有效。

诚信教育方法单一。当前多数的诚信教育停留在传统的说教上,多是通过灌输法;除去讨论法和实践法,没有发掘出更好的形式,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诚信教育路径狭窄、诚信教育队伍乏力也影响了诚信教育的效果。

(五)大学生缺少自身诚信修养和实践

许多大学生谈起诚信问题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对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失信行为也多持反对态度,但同时他们也承认失信行为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的身上。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不够统一,他们的实际行为和心中坚持的准则有所出入。虽然主观上觉得诚信很重要,待人处事应该以诚信为本,但在实际行为上却没有以冷静的头脑来明辨是非,认为别人都这样,我也这样无所谓了。因而导致有的大学生随波逐流,经常做些不诚信的事情。这正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因所在,亦是人类固有的趋利本性在失控时的外在表现。

(六)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家庭教育中存在“重智力、轻品德”的现象,家长对孩子的功课抓得很紧,却很少顾及对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和精神品格的塑造,导致孩子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诚信观念。

此外,对中国家庭来说,宠爱是在教育子女上的一个通病。有的长辈怕后代吃亏,平时言传身教的,是如何损人利己、如何占便宜、如何去弄虚作假、如何沽名钓誉??。因此导致其子女个性特别强,自私自利。这不能不说是失信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切实加强当前青年大学生诚信教育

(一)正确认识和对待诚信教育

1、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诚信教育

领导重视是加强当前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前提和保证。首先,要立足高校的职能进一步认识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树立切实加强诚信教育的观念,明确加强诚信教育的指导思想。其次,要抓好诚信教育的各个环节,切实保证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开展。重要的是,高校领导要加强自身诚信修养,成为诚信的表率。

2、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展诚信教育

教育工作者是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其工作直接影响教育成效。切实加强青年大学生诚信教育,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诚信教育观,认真、积极地开展诚信教育。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加强自身在教书、科研、工作、生活中的诚信修养,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影响和带动学生。。

3、青年大学生要正确对待诚信教育

大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诚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拥有更加系统深刻的诚信理论,具备明确的诚信意识,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深刻认识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动积极地接受教育,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诚信的理论知识,把诚信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

(二)开辟崭新的诚信教育途径

1、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实践活动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活动要突出丰富多彩性: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如不同年级、不同系科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可以突出不同的主题,如商业诚信、法律诚信、政治诚信等;可以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如公益签名活动、诚信征文活动、社会调查、剧社活动等;可以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如学校统一组织、院系组织、学生社团组织、联合组织等。诚信教育实践活动要务求实效,切忌形式主义、纸上谈兵,不仅要在校园内以各种形式广泛开展,还要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走向社会,开展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2、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一有效途径。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等高校纷纷建立了大学生诚信档案,对规范大学生诚信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使全校、甚至全社会都对此有所了解。其次,建立诚信档案要科学化、规范化。诚信档案建立要形成体系。

3、营造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

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需要营造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诚信教育环境。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教育资源,调动各方面的因素,发挥教师、同辈群体的教育。

大学生问题调查报告篇6

前言:

通过对西南大学一部分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以实际数据作为分析基础,从理论上对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因素进行探讨、分析,试图找出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的若干问题和原因。

调查背景:

从1998年起,我国开始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人了一个新阶段。连续几年的大扩招引起在这条独木桥上苦苦追求的学子一片喝彩。在欢呼的同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之一。从大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2002年的133.7万人到2007年的495万人….2008年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但起主导作用的是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是否与当前的就业形势相协调。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是由就业的动机、择向、途径及方式等构成的有机整体.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关系到大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调查目的

通过对西南大学2008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其毕业去向和原因、就业倾向、就业途径、对学校就业指导的要求及评价等问题有所了解和把握,从中找出大学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其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

2.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重庆市西南大学全日制本科2008届毕业生。

样本:随机抽取西南大学3所文理院系的200名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为90.3%。参与调查的学生具体情况为:①专业:理工102人,文科84人;②生源地:重庆市内l16人,重庆市外70人;③性别:男97人,女89人。

3.调查结果与分析

(1)毕业后去向及原因

调查显示,面临毕业时,大多数学生(98人倾向于立即就业。其中有家庭经济的原因,现在供养一个大学生消耗了大多数普通家庭的绝大部分收入。毕业后,很多学生都想立即工作以减轻家庭负担。另外,很多在校学生缺乏社会经验,认为早人社会可以积累更多在学校学不到的实践经验这样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由于就业的压力和提高自身学历、能力的需要,相当一部分学生(54人)选择考研。另外,有l0名学生打算自主创业,7名学生认为出国经历可以增加自己的含金量.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有出国留学的打算,还有17名学生选择边考研边找工作。

(2)就业倾向

调查显示,学生大部分(59人,31.9%)愿意去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就业,认为这些地方机会多,经济效益好,工作、生活条件好,更有利于个人发展。由于重庆市直辖后发展迅速,所以也有一部分学生(52人,28.1%)愿意在重庆工作。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猛增,就业压力大,因此,有23.8%(44人)的学生愿意回原籍,认为那里父母亲人都在身边,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网,更有利于个人发展。此外,有12.6%(24人)的学生没有特别要求,但只有3.6%(7人)的学生愿意去西部等贫困地区工作。调查的结果反映了一个普遍的现象:毕业生仍然对工作地点要求高,多数毕业生不愿意到“老、少、边、穷”地方就业。其实在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施展抱负的平台.但却由于条件的恶劣,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愿意去那里工作。

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政府机关占24.1%(45人),三资企业占15.8%(29人),高校、科研单位占15.5%(29人),国营企业占14.6%(27人).中小学教师占12.2%(23人),民营企业占10.6%(20人),自主创业占7.2%(13人)。政府机关、三资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备受大学生青睐.这与其工作相对稳定,社会和经济地位高,学术水平较高等特点有很大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西南大学主要培养的是师范类和农学类人才,而调查中愿意去中、小学工作的学生却只有12.2%.这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和师范类人才的流失现象提出了一定的思考。

“影响你就业的重要因素”是多项选择问题。回答占前四位的是:个人发展前景、经济收人、兴趣爱好、自己是否适合。从中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趋于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更加务实和注重实际价值。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88人,47.1%)对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值是1500—2000元,2000—3000元的占23.5%(44人),1000—15o0元的占11.8%(22人),800—1000元的和3000元以上的各占8.8%(16人)。由此看出,大多数学生的月薪期望值在1500—3000元之间,占到70.6%,而绝大部分学生的月薪期望值都在1500元左右。可见目前大学生正主动或被动接受大众化就业的现实,就业期望值明显降低。

(3)就业途径

调查中,大多数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就业途径是亲友和老师介绍(61人,32.8%),反映了社会关系在学生就业中的作用.从而也对我国的就业机制提出质疑。现场招聘会和上网也占到一定比例.分别达到27.8%(52人)和20.5%(38人)。为了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大学生们愿意花在找工作上的费用也越来越高,从服装费到车旅费、住宿费。有的学生可以说得上是“大投资”。调查中,有23.6%的学生认为只要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费用可以不计较。有29.4%的学生愿意支付的求职费用是100—499元,西南大学以师范和农学为主。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35.3%)只愿意花费100元以下来找工作。

(4)求职影响因素

在回答“用人单位关心的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的多项选择题中,认为社会实践经验和自身的能力与特长是最重要的因素。它表明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重视内部归因。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和专业、学历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此外,毕业学校、个人品德以及性别在大学生就业中也起着一定作用。

(5)大学生对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态度调查显示。对于国家鼓励大学生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政策,有44.1%(83人)的学生表示知道一点,20.6%(38人)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但仍有26.5%(49人)和5.9%(11人)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很了解的学生只有2.9%(5人)。

可见,高校对于这方面的宣传工作仍有不足的地方,需进一步加强。

调查显示,影响大学生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因素中.个人发展是大学生最看重的因素,这表明当前大学生自我意识增长.希望通过这种经历来锻炼自己,提高能力。但环境待遇差、信息接受慢以及个人家庭婚姻等原因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重要因素。这要求国家要给予政策倾斜.对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大学生给予优惠政策。

(6)对学校就业指导的要求和评价

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学生(94.1%,175人)希望在大四以前进行就业指导,更有20.6%(38人)和38.2%(71人)的学生希望在大一和大二进行就业指导。说明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要求是普遍的。调查中有47.1%(87人)和29—3%(55人)的学生表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持满意和一般态度.这与学校近几年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是密切相关的,也表明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仍有11.8%(22人)和5.9%(11人)的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很不满意和不太满意.只有5.9%(11人)的学生非常满意,这也说明就业指导工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进一步加强。有一半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的照顾一般,各有17.7%(33人)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工作不太或者没有照顾学生需要。只有14.5%(11人,16人)的学生认为非常照顾和比较照顾学生的需要。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以下问题。

1.就业期望值与个人评价度降低。导致就业信心不足.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国企改革、机构改革等一系列因素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大学生对自己的求职期望值明显降低,他们中很多人已在主动或被动接受大众化就业的现实。就业期望值下降的同时出现了大学生求职信心不足。调查中,3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求职过程很难和较难.只有20%的大学生认为求职过程较容易和很容易。如何降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一直是就业指导部门努力的目标,然而,降低期望值的同时必须注意克服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的问题。

2.就业动机趋利性较强。“求稳”“求高”心理仍存在

在就业倾向方面,选择去政府机关、三资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大学毕业生超过了50%。而选择自主创业的却只有10.6%,这反映了大学生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方面,“求稳”“求高”的心理,这也是传统大学生“准干部”身份思想在当代大学毕业生身上的体现,而敢冒风险、艰苦创业的思想比较缺乏。

3.就业途径的“非市场化”现象,就业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调查显示,公认度最高的就业途径是“亲友和老师介绍”,我国传统的文化和国民性格造就了“讲人情”“讲面子”的风气。但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市场经济,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就必须实现用人上的市场化、公平化和透明化。

4.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不足。有待改进

调查中.各有17.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和不太照顾学生需要。可见,学校就业指导在个性化服务、专业性指导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应该更好的照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5.不断高涨的求职消费。易产生奢华心理

大学生的求职消费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类型等因素,消费存在一定差异。在本研究中,调查对象为师范类和农学类学生,但仍有23.6%的学生认为,只要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可以不计较求职费用。在求职过程中。学生的消费水平大幅度增加,社会上有人戏称之为“求职经济”,这反映了就业竞争加剧,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但是,不断上升的求职消费是否带来相应的求职优势?大学生在求职消费上的奢华之风应该引起就业指导者的关注,而贫困大学生在求职上的经济压力更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三、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社会因素的影响

(1)高校扩招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加重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发达国家出现的背景是经济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而且经济发展的水平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证。但在中国是另外的原因,即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拉动内需的消费。从社会、经济和发展角度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利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有利于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但从长远发展看,高等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同时跨越式的高校扩招将带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加重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用人单位的选材标准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由于用人单位对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了解不多,事实上也不可能对每一个招聘的对象进行深入的了解,于是名校、英语、计算机、党员、学生干部、实践经历这些约定俗成的“硬指标”就成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衡量标准。但这些标准能完全反映毕业生的能力吗?答案是值得深思的。片面强调专业对口以及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也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2.高校因素的影响

(1)教育目标的错位。在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从满足培养少数英才的国家需求转向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要和公民的个人要求。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不再是培养精英人才,而是着重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专门人才。但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缺乏必要的特点,各个层次的高等教育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且在整体上,我们的高等教育由于各种原因,在人才培养层次与水平上往往并不能达到一致。以至出现某些层次比较高.但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现象。

(2)学科专业设置盲目、错位、死板,不能适应社会需要。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仍然存在问题。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的盲目性,一些名牌学校专业不适应市场,学生就业不理想。高校争相上“热专业”,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3)学校就业教育有弊端,就业指导没有跟上。高校的就业指导大多以开设一门课程的方式进行,对象往往是高年级的学生,就业教育以某种教材为本。过分形式化和理论化,与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差距较大.学生大多对此不感兴趣,不大理会。正因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内容狭窄,功能有限,在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上着力较少,所以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

3.自身因素的影响

(1)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缺乏人生设计。大学生就业不应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准备。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引。但实际却是考大学前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低,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应付考试和网络聊天、游戏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求职方式模糊不清。

(2)期望过高,对自己没有充分、客观的认识。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八成用人单位仍认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专业对口等方面。大学生一定要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对自己的优缺点、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这样才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大学生问题调查报告篇7

第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自1999年开始,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使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渐露端倪,成为近几年突显的社会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局势。20xx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80万人,比20xx年增加68万人;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比20xx年增加58万;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更是创造了690万的记录。据统计,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经高达727万,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已很难避免。尤其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可能就是难上加难了。大学生就业难!这已成为社会上“老生常谈”的社会问题。

“毕业就失业”是所有将要走出大学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的问题,他们的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因为目前中国正处在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的高峰期,劳动就业人口总量在最近两三年将会达到峰值。就业压力则可能使就业结构矛盾更加突出。

中国,做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古就有尊崇教育的优秀传统。可是走到今天,我国的高校体制培养出来的高材生却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探究的问题。

第二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就业问题的缩影,很多国家都存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但是中国目前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为了尽量满足更多人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人数增加,导致就业问题日益严峻。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创造不了如此多的就业机会,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毕业生需求。

一、社会

(1)、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结构性矛盾影响就业状况。导致就业难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扩大所导致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大学生就业难处于“两难”境遇:一边是毕业生想去的地区和单位不要毕业生或毕业生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另一边经济发展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贫困山区及乡镇长期招收不到应届大学毕业生。

(2)、是国家就业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不很完善。用人指标、户口、档案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放弃既有机会,用人单位招不到人。三是就业竞争激烈,市场达超饱和。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然因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岗位数绝对减少大学培养的学生不适应市场的需要等,使他们在求职择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3)就业过程存在着不足。首先,就业信息的双向不畅通,毕业大学生无法得到用人单位的完备信息,同样,用人单位也由于信息不完善无法找寻到最合适的人才。再者,就业环境中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男女就业不公平,文理就业不公平以及面试中的暗箱操作,都使得大学生就业的趋势更加严峻。

(4)社会壁垒的形成。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在找工作的大学生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国家就业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不很完善。用人指标、户口、档案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放弃既有机会,用人单位招不到人。

二、学校

(1)、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滞后于社会发展,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进行主动调整,往往依据自身师资条件等,专业设置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给结构失衡。

(2)、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对于实用性强的技术岗位招聘,很多单位在通过与学生面试中反映,高校部分专业课程设置无法与单位实际需求相适应。

(3)、忽略职业素质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很多高校根据专业的不同开设了赏析课,却没有高校在课程中设计职业素质课。这让许多高校毕业生在工作中连最基本的职场礼仪都不了解,为自己职场发展造成了障碍。

(4)、教师工作量加大,整天忙于应付事务性的工作,没有时间补充新知识,缺乏职业生涯指导的专业研究。

三、大学生自身

(1)、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许多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认为当代大学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欠缺:①、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②、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③、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职位的需要,大学生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较差,缺乏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有些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还存在种种缺陷。

(2)、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大学生缺乏对自我客观科学的认识,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社会需求不关心,对职业目标模糊,不能很好地将自己所学专业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有不少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过高地追求超越自身素质的职业和社会提供的条件,缺乏正确的择业定位。主要表现在:择业期望值普遍过高,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出人投地,而并未考虑自身是否具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实力;过分看中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等,只把目标锁定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外企上。择业期望值普遍偏高,不肯放下架子,缺乏脚踏实地从基层开始干起的精神。 “高不成,低不就”,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原因。

(3)、大学生自身性格缺点。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很多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普遍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缺乏独立的为人处世的能力,而且社

会对“90后”这一代的评价褒贬不一,用人单位认为“90后”大学生员工普遍存在着散漫、忠诚度低、责任心弱等缺点,使用人单位招聘时有所顾忌。

第三部分、解决措施

(一)、国家

(1)、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机制,促进就业。通过各项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消除户籍、档案等人为限制毕业生自由就业的障碍,加大对支边、支农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政府应注重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协词增长。经济的发展不只是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长还要增进人民的福利。国家应该构建以大学生就业为核心的公共政策体系,努力扩大就业,在有的时候还应该不惜牺牲一点经挤增长速度栗保证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2)、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引导和规范。企业是消耗大学生的第一大基地,所以政府应通过合理的优惠经济政策来引导企业吸收大学生就业、通过法律法规已经其它政策来规范企业行为,从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3)、利用市场经济来推动和加快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在专业设置上要改造传统专业和基础学科,加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专业建设力度,适当减少专业数量和专业知识课程扩大专业知识面,使得专业设置更加优化;在人才培养上,高校应该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各学科的融合,建立学用结合的培养体制,依据企业需求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决定性环节,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4)、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素质。高校在推动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同时,要狠抓教育质量,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教书应先育人,学校在育人方面要加大投入、加强引导。高校还应该加大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让学生有目标地安排大学生活,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用人单位

(1)、 社会上的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实际的人才观。单位要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

大学生问题调查报告篇8

?摘要】

通过深入调查,特别是通过网络进行问卷调查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针对此问题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呼吁社会及家庭等各方面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营造良好范围,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标准 原因 解决方案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在这种情况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人才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与较高的道德水准,而且还要求人才应该具有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现代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开拓进取的精神、勇于承担责任、顽强自信、乐观,能够承受挫折与失败等。另一方面它又造就了变化剧烈的社会环境,由此给人们的心理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动荡,“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

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校园里有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但在有些同学看来,一切却是那样枯燥无味,缺少生气;大学生活紧张活泼,有些同学却兴趣索然,萎靡不振。在离开了父母呵护、相对宽松的大学学习环境中,一部分同学空虚、迷惘、玩世不恭,甚至轻生。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在令人担忧。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人是一个身心统一体。人的健康相应地也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生理健康是为了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心理健康则是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能直接地影响着人的生理健康,为此,心理卫生学认为健全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而健康的身体有赖于健全的心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健康是比生理健康更为重要的一种健康。

第三国际及心理卫生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还具体地指明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和谐;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基于各种心理学理论和生活实际,综合国内外心理学家的观点和研究成果,特别是马同志、陈同志等的观点,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6项指标:

(1)智力发展正常且能充分发挥;

(2)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悦纳自我;

(3)具有顽强的毅力,拥有自我调控能力;

(4)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5)正视现实,生活、工作热情高;

(6)人格完整、稳定、协调。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南京一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追踪调查”和统计分析表明:1993~1996年新生1908人进行心理测试并建档,发现心理问题发生率为9.2%,高危人群为26.2%。另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发现有心理障碍的人数竟占23.6%。教育部对我国大学生的一项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有20.3%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且男生比女生更表现突出。

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三、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在教养方式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校、父母的教育观念、家庭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系。

2、社会现实的影响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改革开放给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亦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这使得大学生人格弱点泛浮出来,形成心里疾患。

3、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欠缺

学校教育在一个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没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从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看,许多都是由于人格障碍而导致的。然而,据报道,北大校医院心理咨询中心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应诊,预约就诊的患者已经排到了两个月以后;北京52。2%的高校至今还未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亦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

四、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1、拓宽交际范围,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在与同学相处时,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效的协调与控制情绪,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带着一颗包容的心,友好、主动的与同学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要积极主动参加学院和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技巧,扩大自己的交友圈,在真诚、友善的基础上主动沟通交际,增加彼此的信任感,以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2、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要尽早设计明确的职业倾向,在对自己正确定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要正视理想与现实、专业与兴趣的冲突,要学会在现实中重新认识自己,找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分析自己,不要整日为了忧虑而忧虑,要学会未雨绸缪,利用有限的4年时间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

3、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当前大学生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因此大学生在找出自身差距的同时,更要找到自己发展的潜力,通过不断丰富自身的综合素质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时常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善于从学习中寻找乐趣,并时常带着愉快、自信的心情微笑地面对每一天。当自己的学习、生活出现问题时,不要只顾着伤心、苦闷、彷徨,适当的时候来一点阿q精神,继而保持自信乐观的态度,尽量减少挫折感,缓解外部环境带给自己的种种压力。

4、改变观念,及时寻求心理帮助。

过去,由于历史文化等传统原因,对人的个性心理问题的关注、认识和研究不够,往往把心理问题神秘化,甚至把有心理障碍的人看作是不可理喻的邪恶之人或洪水猛兽,致使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张扬、不能就医。大学生作为一个高学历群体,要转变观念、更新认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也就是说,对待心理问题要有一颗平常心。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大学生问题调查报告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