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调研报告5篇

时间:2023-02-09 15:01:05 分类:调研报告

我们要在调研报告中把问题摆清楚,提出问题的对策和实际,调研报告是调研事件的文字记录,是推行一项程序的文件说明,58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高校毕业生调研报告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校毕业生调研报告5篇

高校毕业生调研报告篇1

实习时间:

实习地点:

实习单位:

单位性质:x有限公司成立于20xx年,具有国家设计施工双二级资质,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会员单位,是一家集专业设计、精确预算、精湛施工、完善售后服务于一体的正规化装饰工程公司。主要从事办公楼、宾馆酒店、商业设施和公寓住宅别墅等工程项目设计与施工等相关业务的一家大型装饰公司。公司成立以来,始终以 高起点,高标准 信誉第一,顾客至上 为企业标准,以精湛的设计、坚实的技术、优良的工程、合理的价格、规范的工程管理、完善的售后服务,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获得客户的信任和赞赏。

公司本着 崇尚自由,追求完美 的设计理念,凭借超前的设计构思、合理的预算报价、精良的施工工艺,真诚的为每一位顾客量身定制全新、优雅、舒适的居家生活文化空间。

实习目的

了解国内市场的设计方向和动态及前景。

认识并了解各种新型设计制作的材料和工序、性能、应用和做法。

尝试把学校里学习的设计相关理论运用到实习过程中。

了解当前设计工序和制作工序。

进一步掌握计算机设计软件的运用,如ps,3dmax,cad等。

培养人际交往与社交能力,为日后相关工种作准备。

实习经历及心得

x年的寒假我怀着无限的憧憬和期盼去了x公司实习。第一次踏上工作岗位将我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我所生活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三点一线的课堂生活了,而是踏上了上班族的行列,每天在规定的时间上下班,身边接触的人也完全换了角色,老师变成了老板,同学变成了同事,与他们的相处之道也完全不同。在这样的巨大转变中,我迷茫,惧怕,担心无法马上适应新的环境。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我实习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我从中学习到很多的知识,不仅仅是专业上的,更有关于做人,做事的知识。

初进公司,项目经理便安排我跟着师傅学习。先前的几天,我在办公室看图纸,抱着学习的心态,认真的看他们的设计,规范,这些对我有很大的帮助。过程中我还不断熟悉工作环境,了解每项材质的具体报价及具体样子,并了解工人施工一平米的单价以及一个项目的单价。通过熟悉报价并看书学习巩固了不少知识,了解装修的整个流程,懂得要在实践中慢慢积累经验才有所收获。终于有机会出去量房并陪同设计师与客户谈项目,我主要负责排尺,然后画房型图,学习怎样做预算,并向客户报价。同时我一有机会就去工地上熟悉各个施工环节,虚心的请教,学到很多珍贵的经验。

在这段其间,我除了做好我本职的工作,还学习了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首先是,我进入这个行业初步的了解了这个行业的基本情况及未来的发展状况。其次,我的思想受到了洗礼,意识到了自己能力的欠缺和知识的匮乏。最后,我顿时发现我在学校的时间太少了,很快我就要结束四年的读书生涯,我要珍惜在学校的每一寸光阴。

高校毕业生调研报告篇2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高校应届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创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创业问题更加突出。今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

为深入了解衢州市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对就业创业政策的关注度,以及对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意见建议等,国家统计局衢州调查队对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2所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和36名应届毕业生开展了专题调研,其中衢州学院17人,衢州职业技术学院19人;从性别上看,男生20人,女生16人;从学历上看,本科毕业生10人,高职(专科)毕业生26人;从毕业去向看,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有31人,为继续深造做准备5人。他们中过半数没有关注就业创业帮扶政策,其余关注的政策大多集中在创业贷款和就业社保领域。

一、就业情况

20xx年,衢州学院和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分别有应届毕业生2343人和1991人,截止到5月底,两校分别就业956人和732人,升学489人和155人,就业率61.7%和44.6%(含升学人员)。从历史统计数据看,每年8月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最高,截止20xx年8月底,衢州学院就业率为98.0%,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为95.8%.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就业渠道广泛。被访的31名已落实就业毕业生中通过各类招聘网站落实就业单位的有8人,通过校园招聘会和老师、校友推荐的各6人,通过家庭或其他社会关系的有4人,通过工作实习和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的各3人,通过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的有1人,无人通过高校毕业就业信息网、政府(社会机构)组织的招聘会、报纸(杂志)发布的招聘信息渠道落实就业。可见专业招聘网站、校园招聘会、师友亲属等社会关系仍是毕业生落实就业的主要渠道。

(二)二三线城市更受青睐。31名已就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在地在直辖市的有1个,省会城市的12个,非省会城市和县级市各8个,乡镇和农村只有2个。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发展机会较多,竞争压力更符合自身承受能力的城市就业,压力较大的一线城市和条件相对落后的乡镇农村对毕业生吸引力不大。

(三)非公经济是吸纳就业的主力。31名已就业毕业生去国有企业的有6人,事业单位1人,三资企业3人,其他企业(民营企业)21人。以民营经济为代表的其他企业依然是就业市场最大的需求者。

(四)所学专业与岗位相关度一般。31名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即将从事的工作很相关的有5人,相关的有12人,一般的有6人,不相关的有7人,很不相关的只有1人。过半数被访毕业生能够学以致用,但所学专业与工作无关的也有四分之一。

(五)工作满意度较高。31名毕业生对已落实的工作认为很满意的有2人,满意的有12人,一般的有17人,没有不满意勉强就业现象,表明自由择业能够让近半数毕业生找到满意的工作。

(六)受到能力制约影响较大。31名毕业生认为求职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缺乏实践经验,同时也有就业能力不足、缺乏求职技巧等问题,选择岗位信息不足、社会关系欠缺等客观因素的较少。

二、就业指导服务情况

衢州学院和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均在就业指导工作上采取了强化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加快改革创新,强化就业帮扶等措施。衢州学院表示今年就业形势严峻,在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上存在人员紧缺困难。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认为就业形势与往年基本相当,但存在专业不对口、就业层次不高问题。学生求职时定位不准,心态不稳,经常变动单位;个别学生缺乏忧患意识,求职时不积极主动。

(一)就业指导与服务成效显著。36名被访毕业生均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简历制作与求职面试指导、就业政策宣传解读、招聘信息发布、就业形势分析与判断、就业心理辅导、创业指导与训练、就业实习与实践、校园招聘会、就业困难帮扶、升学(或出国) 指导等就业指导与服务,所有指导服务项目均被过半数毕业生认为有很大或较大帮助。最受认可的是简历制作与求职面试指导,认为有很大和较大帮助的各有12人,其次是举办校园招聘会,认为有很大帮助的12人,有较大帮助的11人。就业心理辅导项目认可度相对较低,认为有很大帮助的只有7人,说明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和心理帮扶被各方忽视。

(二)就业指导服务仍需加强。36名被访毕业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的不足主要集中在就业信息的收集发布不到位,就业政策宣传解读不够,需要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指导。大部分被访毕业生不了解国家或地方基层就业项目和就业服务政策,仅有6名被访者表示有所了解,他们相对认可应征入伍服兵役、对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援助、鼓励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等政策,对三支一扶计划、毕业生到基层或中西部就业专项政策的认可度最低。

三、创业情况

两校选择创业的应届毕业生都非常少,但大部分被访毕业生有强烈的创业意愿,没有马上选择创业的主要困难是缺乏资金、人脉和经验。

(一)创业意愿强烈。被访毕业生普遍怀有创业理想,同时对自身现有能力有清晰认识,大多选择先就业提升综合素质后再开始创业。36名应届毕业生中有29人表示愿意自己创业,其中26人打算工作几年后开始创业,毕业后马上创业的仅2人。从创业形式看,选择合伙创业的有12人,个体商户形式的7人,互联网创业的5人,自己办公司等其他形式的5人。

(二)创业指导服务欠缺。36名被访毕业生认为学校创业指导服务主要问题在于对学生创业上的指导不够,创业孵化基地配套不完善,未能全部发挥作用,创业信息、政策宣传解读不到位,希望得到更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完善创业基地相关配套措施。他们中认为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需要在加强资金支持力度上改进的有14人,简化审批手续的有10人,加强场地支持力度和提供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的各有8人。

(三)希望政府加强帮扶。衢州学院希望政府在推动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上加强帮扶力度,关爱基层就业创业工作者;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认为应当及时落实相关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被访毕业生对政府的政策期许主要集中在提供低息贷款的资金帮扶和技术、法律方面的指导等。

四、几点建议

(一)加大就业、创业帮扶投入。提高高校就业、创业环境建设投入,增加校园招聘活动补助。加大高校就业、创业软硬件设施建设,提高高校就业、创业师资队伍素质;积极利用现代化科技平台,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科学设置专业和招生规模,简化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审批制度,让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贴近市场和社会需求,加大对行业急需但生源不足的专业财政投入,减免人才紧缺专业学费,保证人才紧缺专业生源,优化人才供给。

(二)建立高效的联动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政校合作,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实现产教融合。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及时共享人才供需信息,定期发布本区域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和行业总体薪资水平,规范行业薪资信息发布披露。完善创业指导服务,加强创业宣传和引导,简化毕业生申办各类创业政策手续,优化毕业生就业归口管理,为毕业生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

(三)培养毕业生正确择业观,提高就业能力。加大基层环境建设,加强基层工作宣传,引导毕业生全面认识、科学择业。建立向基层倾斜的分配机制,提高基层工作补贴,保障基层工作者收入,抓好基层用人单位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税费减免、毕业生落户、人事档案管理等政策宣传和落实。优化非公有制机构的权益保护机制,转变传统择业偏见。加强对"双困生"的个性化帮扶,在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强化就业能力指导,重点解决家庭困难、就业困难学生就业问题。

高校毕业生调研报告篇3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千家万户切身利益,涉及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大局。多年来,xx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突出做好实名登记、就业推介、创业引领、技能培训、扶贫援助等各项重点工作,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积极创业、充分就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基本情况

xx区位于xx市东北部,总面积1018平方公里,辖9镇、1街、268个行政村(居),总人口52万。20xx年,全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回生源地报到实名制登记497人,实现就业457人,就业率91.95%;20xx年,实名制登记613人,推介就业547人,就业率89.23%,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具体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完善责任体系。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其作为就业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写入了各镇(街)年度考核目标责任书,逐级签订,层层落实。健全完善了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各成员单位职责,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分析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形势与对策,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整体联动的良好机制。

(二)发挥政策效应。出台了《xx区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实施方案》,要求人社、财政、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通力合作,从拓宽就业渠道、扩大扶持范围、提高担保贷款额度和社保补贴标准等方面,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提供优质服务和坚强支持。20xx年以来,累计支出专项见习经费、就业补贴和扶持资金80余万元,提供小额担保贷款100余万元,减免各类税费26万余元,拨款额、覆盖面越来越大,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巨大推动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三)强化就业服务。将全区高校毕业生纳入劳动99ⅲ版系统管理,实现了一点录入,全网共享,定期更新,动态管理,按照五年培训规划,定期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和就业技能培训,加大就业推介力度。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安装了大型电子信息发布屏,各镇(街)设立了信息公开栏,定期发布求职、招聘信息。20xx年以来,走访企业50余家,组织座谈20余次,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大中专技校招聘周、周三招聘日等系列主题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区内外用工岗位20xx多个,达成意向800多人。

(四)加强创业引领。深入开展创业就业见习基地的认定工作,结合ybc工作开展,依托经济开发区和各镇(街)特色产业园区,选定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20余家企业作为见习基地,全面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对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施创业理念、创业技能培训,以自主创业带动积极就业。目前,已落实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35人,其中,2名高校毕业生创办的企业,固定资产突破了1000万元,解决就业200余人,回馈社会提供见习岗位40余个。

(五)开展扶贫援助。把零就业高校毕业生家庭作为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逐级落实援助责任,积极实施结对帮扶,确保动态消零。20xx年,根据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规划》有关精神,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25名就业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充实到了区、镇两级基层平台。

(六)多方促进就业。近年来,积极开展公务员、事业编招考工作,先后招录400余名高校毕业生进入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努力响应省、市关于选拔优秀高校毕业生开展三支一扶活动的相关通知精神,结合区情实际,累计提供三支一扶接纳岗位95个,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岗位供求矛盾仍然存在。我区目前总人口52万,其中,近30万人生活在农村。近年来,随着农村生产方式和技术的革新,一部分农民成为富余劳动力,开始向城镇转移;由于农业产能比较低、农村环境比较差,新达到劳动年龄的一部分农村青年不愿意从事农业劳动,开始向城镇集中;受金融危机影响,通过劳务输出到外地务工的一部分农民又陆续返乡;受企业破产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影响,企业下岗失业职工增多(近期,仅东风毛巾厂、农机二厂等老企业一次性进入失业程序的人员就达600多人)。加之高校毕业生人数居高不下,甚至有愈来愈多之势,我区作为一个革命老区、贫困山区,经济总量较小、基础薄弱,区内厂矿企业就业岗位挖潜有限,机关事业单位编制有限,新增就业难度较大。

(二)能力结构性矛盾比较明显。从当前产业转型趋势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比例下降,新上的能源建材、机械制造、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等项目科技含量和机械化程度较高,体力型劳动者的就业空间越来越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空间相对来说大大扩展。但是,部分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实际能力和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一些高校毕业生校内所学专业与生产实际根本不对接,纯属花拳绣腿,有些高校毕业生校内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能力不足、眼高手低,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综合能力不突出,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厂矿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并存,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同时存在。

(三)就业期望与客观实际冲突严重。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走出校门后,自身期望值偏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就业方向的选择上,不愿吃苦受累,追求虚荣面子,一是想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二是想到大型企业从事管理工作,三是缺乏自主创业意识与能力,不能准确自我定位,不愿放下架子从基层做起,从工人做起,因此丧失了在普通工作岗位上就业、成长的机会。另外,不排除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方面存在问题,让高校毕业生不能接受。

(四)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仍需加强。区、镇(街)两级人力资源市场的硬件建设和设施配套,由于财政紧张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功能还不是很完善,社区就业平台没有实现全覆盖,制约了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开展。由于经济薄弱、财力有限,不能完全按照政策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兑现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相关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落实。

三、工作建议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全面做好此项工作,需要政府、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一)大力发展经济,扩展就业空间。稳步推进区内企业转型,扎实开展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力;不断加强镇域经济建设,支持各镇(街)依托特色产业园区,做大做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保险、营销、餐饮、旅游及生产服务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适合的就业岗位。

(二)特设公益岗位,提供就业机会。积极挖掘基层、公共服务岗位,继续加大人才支农、支教、支医的力度,选拔优秀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农村一线、社区基层和困难边远地区工作,完善相关人员的管理制度,提供基本的工作条件和业务支持,加强考核培训,健全机关事业单位面向基层服务人员定向招考的提升机制,确保高校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公益岗位上去,呆得住、干得好。

(三)完善基层平台,优化就业服务。完善人才资源市场服务功能,进一步整合优化,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与周边区(市)人才市场的通联互动,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提高就业服务效能。积极筹措资金,打造设施设备标准化、人员队伍专业化、管理服务规范化、工作手段网络化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就业)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半小时就业服务圈,加强就业推介和劳动维权,努力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

(四)加强引导帮扶,推动自主创业。对有创业意愿、创业思路和创业能力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指导服务,结合ybc工作的深入开展,大力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指导、技能培训、小额贷款等一条龙服务,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商贸流通、电子科技等各项产业。加强见习基地建设,做好高校毕业生创业的跟踪服务指导工作,确保高校毕业生能够成功创业、持续发展、稳步提升。

(五)实施就业援助,促进充分就业。设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基金,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把困难高校毕业生及时纳入困难人员就业援助范围,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积极予以安置。对接收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财政、税收、金融、社保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

(六)深化教育改革,转变就业观念。各大院校要积极探索构建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形势的实用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设置,把创业教育引入国民教育体系。当前的高校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学校和社会要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及其家长转变就业观念,理性地认识就业形势,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要更新观念,转换思路,正确定位,树立积极主动的就业观念,不等、不靠、不挑拣、不依赖,实现就业的多样化。

高校毕业生调研报告篇4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分析

2008年笔者在上海市闸北区团委挂职期间,参与了上海市闸北区团委对辖区内大学生进行的就业创业状况问卷调查,综合分析和检视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心理、就业期待和创业意愿,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普遍拥有技能证书,但工作实习经历不足。

技能证书是国家或者相关机构对于个人某方面技术、能力的认证,拥有技能证书往往对于个人的求职有相当大的作用。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在校大学生普遍拥有1张以上的技能证书(95.2%)。大学生认为有用的技能证书依次是外语等级证书、职称证书(会计类、经济类)、计算机等级证书;与此相对的是,在校大学生比较缺乏工作实习经历,有超过六成(60.7%)的被调查大学生没有工作实习经历。即使排除刚入学的大学新生,没有工作实习经历的大学生比例也是偏高的。这种偏重考取各类技能证书而轻视工作实践的做法会对大学生日后的工作、就业或创业带来负面影响,必须引起重视。

(二)工作意愿较强,对择业面临的困难有理性的认识。

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具有比较强的工作意愿,有近七成(69.8%)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在毕业后马上参加工作。而在选择不马上工作的大学生中,有一半以上(58.5%)是因为想继续读书,提升学历或技能,也有一部分(22.6%)是因为想出国留学或者在国外工作,而只有极少部分(3.8%)是因为家庭条件好而选择不马上工作。对于择业所面临的困难的认识,有超过一半(51.2%)的大学生认为最大的困难是社交能力不强和缺少社会关系,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最大的困难是毕业学校名气不大、学历和专业不够好,这也表现出大学生对于自身以及就读学校和专业对未来就业的影响有着理性的认识。

(三)就业信心较强,对收入的预期较高。

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的就业信心比较强,有超过六成(60.1%)的被调查大学生对自己今后就业有信心或者非常有信心。而对自己工作后首月的收入(扣除三金后),大学生表现出比较高的预期,有四成二(42%)的被调查大学生对首月收入的预期在3000元以上,其中有一成多(11.1%)的被调查大学生的预期在5000元以上,另有近五成(48.9%)的被调查大学生的预期在1500到3000元;与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前几年发布的毕业生平均薪酬相比,此次调查显示的大学生对于首月收入的预期是比较高的。

(四)择业标准呈现多元化,外资公司、国家政府机关是首选单位,普遍认可职前培训的必要性。

此次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的择业标准主要有四个,依次是发展空间大、薪水高、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工作稳定。与前三年的同类调查数据相比,闸北大学生的择业标准由少到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对于毕业以后工作单位的选择,在校大学生比较偏爱外资公司(44.6%)和国家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36.9%),对于进入民营企业、从事蓝领技术工种或者自由职业的热情则相对小很多。此外,大学生普遍认为职前培训是必要的,他们最希望参加的培训内容是面试技巧、人际关系处理、就业形势分析,而他们现在最希望得到的服务是社会实践、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岗位推荐,这也表现出在校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外,为日后工作做准备的各种需求比较强烈。

(五)创业意愿仍不够强烈,创业行业范围不广,对创业政策了解不多。

创业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创业的意愿有所欠缺,仅有三成多(30.2%)的大学生有创业的意愿,在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中,对于创业行业的认识稍有不足,范围比较狭窄,仅仅局限在创意产业、零售业和it行业;对于创业的条件和困难,他们的认识则比较深刻,缺乏资金、缺乏社会关系、没有专业技能、担心风险问题、没有合适创业项目都是大学生眼中阻碍他们创业的困难,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校大学生逐渐认识到了创业门槛逐步提高的趋势;正是因为对创业的困难有足够的认识,大学生希望政府对他们创业提供帮助,他们主要希望得到资金、创业培训和开业指导、市场需求方面的服务和信息。此外,对于政府鼓励和支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在校大学生也了解不多,很了解这种优惠政策的大学生少之又少(3.2%),大多数人(57.4%)只是有一个一般的印象,而也有很多(33.5%)被调查大学生表示并不是他们不愿意了解这些政策,而是缺乏了解的渠道。

二、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对策

通过以上对于调查所得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经历不够丰富,社交能力不强,社会关系网络缺乏;其次,大学生对工作收入预期偏高,对工作选择比较单一;第三,大学生创业意愿不足,创业条件不成熟,创业信息不够。基于这些问题,着眼于拓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途径,笔者认为一方面必须为大学生提供各种社会实践的机会和岗位以及关于就业和创业的培训、信息等,丰富他们的工作实践经历,锻炼他们的社交能力,另一方面也必须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形成合理的工作和收入预期。

(一)整合资源、多方联动,搭建就业和创业平台。秉持政府主导推动、社会各方参与的原则,将政府相关部门以及高校、企业等机构的资源整合起来,搭建一个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可以考虑以地方共青团组织和高校的团组织、政府的劳动局和高校的就业服务部门以及企业的招聘部门这两条线来构建。并且将这个平台逐渐做大做强,把提供社会实践和见习、信息发布和咨询、就业培训和创业指导等职能集于一体,这样一方面有了政府和高校的合作,可以把最新的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各项新政策及时传递给大学生,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梳理、整合区域内的企业资源,从而给在校大学生提供各种实践锻炼的机会和求职就业的各种信息。另外,还可以考虑把其他社会力量,诸如志愿者、各种基金会、非政府组织整合进来,真正实现社会各方参与,让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在社会各方的联动下得到有效解决。

(二)推进青年职业见习计划,完善见习岗位制度。

结合青年职业见习计划实施几年来的经验教训,继续完善见习岗位制度,进一步推进青年职业见习基地的建设,坚持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智育德育双促进,就业能力和就业岗位双保障的原则,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增加他们的工作经验,增强他们的适应性。同时针对本次调查反映出来的大学生在面试技巧、人际关系处理、就业形式分析、技能、创业培训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可以在职业见习计划中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同时,也可以考虑将职业见习计划和大学生就业、创业一体化服务平台一起建设,将职业见习计划纳入大学生就业、创业一体化服务平台,或将职业见习计划逐渐建设成一个一体化服务平台,以避免职能重复,节省资源。

(三)树立广义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大众化就业”时代,大学生必须调整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大学生要按市场经济需求实现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要树立职业不分贵贱,适应社会需要,靠劳动体现自我价值的优良传统观念,形成一个良好的择业氛围。各类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冲破精英就业观念的束缚,走出心理误区,形成有利于广义就业的社会氛围。树立大众化的广义就业观念,最终使大学生接受只要是凭借自身能力从事合法的经济活动获取收入即为就业的观念。同时大学生的自身就业能力才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才是顺利实现就业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毕业生自己更应积极主动提升其综合素质,突出个体优势,增强自己的就业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的只是本专业所涉及的最基本的东西,因此,还应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要倍加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为将来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鼓励自主创业,开发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

针对大学生创业意愿不高的问题,除了要继续制定相对优惠的政策之外,还可从如下几方面鼓励大学生创业,一是帮助大学生获取开业贷款担保和开设大学生创业基金。政府部门要尽快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通过给予创业资金支持、减免创业规费、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工资倾斜政策、落实国家代偿助学贷款政策等措施,积极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就业,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整合各方资源成立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二是推出一批适合大学生的创业培训项目、创业见习基地和开业服务项目等。政府和各相应部门可加强与各高校的联系,合作建立大学生自主创业服务中心,及时为大学生提供优惠政策信息。比如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代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手续,建立绿色通道,构建创业跟踪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坚实支持。三是积极开发符合大学生需要的创业园区,向他们提供各种优惠条件。政府可以考虑与社会合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创业者减少初期的成本支出。相关部门还应畅通创业融资渠道,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大学生办企业的注册门槛。当然,以也可以考虑把以上三方面的工作纳入大学生就业、创业一体化服务平台内进行。

高校毕业生调研报告篇5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范围覆盖华南师范大学17个院系,包括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在校的本科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94、3%。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见图1所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见图2):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调查结果见图3)。

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具体情况调查结果见图4、

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三、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见图7、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四、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

(1)有过半数的学生反映:不太满意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见图5)。

(2)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

学生们有48、96%选择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导也占据一定的分量(详见图6)。从国家政策和从现实需要上出发,学生需要从就业观念向创业观念转变。在调查中,学生认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关键(占34、21%);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详见图7)。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

?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入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大学生失业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本文论述的是大学生的失业问题,通过分析失业的情况和原因,得出相应的对策以及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趋势的结论。

关键词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供求矛盾、市场缺陷。

正文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想"就业"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敏感的,我们大多数大学生读四年大学无非是为了以后能找到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但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我们有可能失业,这给很多大学生很大的打击,甚至有损我们读大学的积极性。记得我们社会问题研究老师对我们说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他是这样说的:现在大学生就业难,难道真的是企业不需要大学生了吗?是啊,难道真的不需要了大学生了吗?不是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大学生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结构性失业。由于学习期间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区域分布等不适合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毕业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而造成的不能顺利就业。

二是摩擦性失业。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由于双方要求不一致导致毕业生没有用人单位接收的情况。

三是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原意是指由于经济衰退、总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业。我国目前经济持续增长,并没有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但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社会对毕业生需求量增长速度滞后于毕业生人数增长,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那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原因有三:首先,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15万人,大约有35万毕业生就业时未找到工作;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45万人,未就业毕业生人数超过50万人;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12万人,预计毕业时未就业人数将超过70万人1。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和毕业时未就业的毕业生数还将急剧增长。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增加,促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发生了新变化,毕业生就业逐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使广大毕业生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实现均衡,否则则会失衡,导致就业难。供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等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非自愿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

其次,市场缺陷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围绕高校、地区、行业存在不少就业市场,但是未形成较统一的大市场,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等。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较高成本,影响就业。当前买方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会导致两种现象:一是部分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二是一些毕业生被迫退出市场,形成周期性失业;市场信息不完全会导致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市场进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则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周期性失业。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单位,是市场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的直接体现。2

此外,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虽然这种现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务措施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距离由毕业生就业障碍转变为就业动力还有不小差距。

那要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第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

无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在就业市场上缺乏需求,形成结构性失业。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第二: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就不一样。如果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千##第1篇律,或是心理素质差,或是动手能力差,或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其结果必然就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挥,因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克服摩擦性失业。

第三: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

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差是导致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原因。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第四:加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材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还要制订相关规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有效的调控和管理是市场发挥优势的重要保证。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不利于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统一规范,保证市场秩序。

第五: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处在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大学毕业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就业。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

大学是我们许梦和圆梦的地方,我们来的时候踌躇满志,我们走的时候也绝对不要留下任何遗憾。虽然大学生难就业已成为一种趋势,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绝不要就这样失去了信心。或许我们以后找不到称心的工作,但是我们也还是要有我们来时的那颗火热的心,把我们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要管以后会怎么样,只要我们在这四年内无愧于心,这样就够了,如果我们太注重结果的话我们有可能欣赏不到沿途的美丽的风景,毕竟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能够想通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不会失去信心了,所以我们要把握好现在,把什么就业烦恼都抛到一边,认真学习,我想这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高校毕业生调研报告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