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教案模板8篇

时间:2024-05-11 16:48:07 分类:方案大全

教案是教师在课前为了确保教学顺利进行而必须准备的重要材料,教案的编写要注重课堂活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58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三年级上册教案模板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教案模板8篇

三年级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说明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标题

具体内容及要求

主题图

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

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及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周长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学建议

长期以来,关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在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标准》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为此,小学阶段的教材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如上所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把校园体育运动场景作为单元的主题图,用一个小朋友移推拉门的情境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导入材料,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时,教师就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个年级的学习重点,又注意前后连贯。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就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见,同一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就拿常见的数学概念来说,在小学阶段,尽管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但低年级采用描述式较多,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在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也是如此,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如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也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

因此,具体教学时,要认真研读《标准》,仔细分析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

4.本单元可用6课时完成。

三年级上册教案篇2

教学环节:

1.情景引入:观察一个立体图形的各个角度,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不同。

2.例题讲解:观察汽车全景照片后,对不同位置看到不同形状讲解。解决书上的相应练习加上茶壶的上、侧、正的观察。

3.情景练习:针对空间中3个不同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来体会不同角度观察的不同。(选不同位置的照片)

4.扩展练习:欣赏风景在空间中的视角变化引起的物体形状变化。

本次教学我认为采用计算机网络自主教学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形式结合,能够在实物观察、空间抽象、转变视角的3个层次上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1.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图形、同一个实物,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够根据提供的不同位置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进行综合,找到物体完整的表象。

3.初步了解到空间中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多个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4.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立体的长方体纸箱一个(每一个面粘贴不同的学生熟悉的卡通动物形象),遮盖布一块,实物图片若干,屏风一个,桌子上有的茶叶筒等3种物体,网络课件,计算机10台。

分组:4个学生一组(选出组长、信息员)。分配一台计算机。

学具准备:白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观察长方体物体,初步感知不同位置看到物体不同

(场地布置:凳子在6个不同的地点,看到一个面的3个,两个面的3个,看见3个面的一个人)

1.情景设置:今天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请大家研究。这放置了一个长方体物体在各小组派来的代表中间,请从一号开始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你们自由交换位置,再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回到自己的小组)

2.同时点击对应的课件,出示1~6号角度看到的物体。

3.提问:为什么你们都观察的是同一个长方体,每个人两次看到的却不一样呢?

4.小结: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

二、观察实物,综合表象找实物。

1.提问:那么你们能判断站在一个物体的不同位置,看到的是什么吗?

2.出示:小明、小红、小东在商店买鞋,他们在不同位置看到了同一只鞋。他们站在鞋的什么位置?(填空)你能把他们看到的鞋和他们对应用连线表示吗?(连线)

3.小结:你们真厉害呀!能根据他们站在鞋的正面、侧面、后面的位置想象出看到鞋的形状。

三、综合表象,找寻实物

1.我这里还有一个更加困难的问题。你有信心解决吗?

2.提出问题:我弟弟家要购买一辆新车,他有这辆车的正面、侧面、后面的图片资料,可是他不知道这辆车是什么牌子和型号。请你们利用网络上的汽车资料和图片帮助他找到这辆车。

3.出示汽车的不同位置图,提供网络资料。

4.学生自主活动。

5.判断和小结:要了解一个物体必须从它的每一个部分入手,综合考虑它的全局。

四、判断空间中多个物体之间的关系

1.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美术的素描课上有这样的3样物体(出示)这是还有一张从空中俯视的平面图。以及4台摄像机在不同位置拍到照片。

2.可是粗心的摄像师助理在连接数据线时出现了错误。那么在a、b、c、d这四个点的摄像机分别拍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呢?请你连接上摄像机的线。

3.提供帮助:在屏风后边有这三样物体的实际情况和4个对应的点。你们可以自由进去观察找到帮助。

4.学生自由活动。集体订正。

5.提问:为什么4张图片中茶叶盒一会在杯子的左边,一会又在右边呢?这说明了什么?

6.小结: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不同位置观察空间中的物体不仅是形状不同,而且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也不同。

五、欣赏空间中角度变换的风景

1.同学们在这节课上学的非常的好。在这节课结束的时候,我想请你们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2.自由欣赏,配背景音乐。

3.提问:在欣赏中你感觉到什么?

4.总结:在实际生活中,除了改变位置观察同一物体,还有一种在定点变化视角的观察,这就象我们刚才看到风景是从一个点观察周围。希望以后同学们能利用这两种观察方法观察你看到的周围。

三年级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音节,了解什么是反义词。

2、通过读词巩固汉字。了解四季的季节特点。

3、用词说句,增加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

4、通过诵读,积累含有数字的成语。

5、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正确拼读形相近的音节。

2、巩固识字积累词语,用词说句,增加语言积累。

3、积累含有数字的成语。

4、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难点

巩固识字积累词语,用词说句,增加语言积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识字加油站

一、新课导入。

1、复习声母:d、b、q、ɡ,韵母ie、iu、ui、ou、un、u、ü、o、ɑn。

(1)认读。

(2)比较发音有什么不同。

2、激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很多字了,都是用我们前面学过的汉语拼音学会的,刚才我们又复习了部分声母,今天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你们能不能准确读出下面的音节、句子,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一组读得最正确。

拼音句子:ɡǒuxiónɡ大,山yánɡ小。

3、师问:“大”和“小”之间有什么秘密呢?

4、出示反义词,师相机讲解“反义词”。

二、新课学习。

1、反义词有很多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一学。

2、课件出示:大——小?上——下?南——北

男——女?开——关?正——反

3、生读课本第63页反义词,圈出生字。

4、师出示反义词生字卡片,多种形式认读卡片。

5、生上台进行反义词连线,男女生分组玩反义词游戏。

6、师总结:反义词,义相反,一对一,记得牢。

第二课时字词句运用

一、读一读,说一说。

1、引导:在我们中国汉字这个大家族里,成员可多了,你认识多少呢?我们已经学过不少汉字了,看看这些词语和你们成为朋友了吗?

2、出示课本第63页“字词句运用”里的词语卡片,自由认读。有不会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3、同桌互听互考,纠正字音。

4、学生汇报。

5、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

6、我们做个“小猴子过河”的游戏。课件出示小河,河上没有桥,小猴子过不去。只有你们准了词语,小猴子才能过去。

7、出示:我们这里现在是秋天……

我最喜欢冬天,因为冬天可以堆雪人。

8、拓展:

选择择一两个词语说一句话,并说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有哪些景物。

9、同桌交流。

10、全班交流。

二、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第三课时(展示台、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

展示台

展示交流课前的有关资料,资料方式是:

1、展示从作业本上认识的同学的名字。

2、展示从教室光荣榜上认识的同学名字。

3、展示自己认识的同学的名字。

日积月累

一、教学过程。

1、多媒体课件出示成语。

2、学生自由拼读。

3、四人小组互读。

4、同桌互听互考,纠正字音。

5、用圆圈圈出表示的数字。

6、做过桥夺红旗的游戏。

(1)指名“过桥”。(一人读一行词语)

(2)小组接力“过桥”。(三行词语)

(3)男女接力比赛“过桥”。(所有词语)

7、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数字的成语。

二、课外作业。

和大人一起读《小松鼠找花生》。

三年级上册教案篇4

设计意图: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文章的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背后包含充沛的情感。课文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笔者在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仔细揣摩重点词句,引领学生深入走进文本,读悟文字背后的声音,让学生在读读说说中与文本对话。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精读课文第一段。

导学流程:

一、解读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到我们班来听课,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表示对他们的欢迎?(学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2、板书课题:掌声(学生齐读课题。)

3、声能传情,读课题也要有讲究,怎么读,就能让大家感受到掌声的热情?(生读得更热情整齐些了。)

4、你在什么时候得到过别人的掌声?(学生自由说。)

5、在别人送给你掌声时,你谢过人家吗?(大部分同学没有)带上你心中的那份谢意,让我们满怀深情地把课题再读一遍。

设计意图:重视提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储备,感受掌声的作用。语文不用概念说话,它是感性的。

二、读准词句,整体感知

1、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生字新词,并借助拼音读准它。在这篇课文中有些词是很容易读错的,请留意一下。(学生自由通读课文。)

2、出示本课词语,在字音方面,你认为哪几个词是最容易读错的,给大家提个醒。交流:

(1)、落[lào]下:反复正音,直到读准。

(2)、麻[má]痹[bì]症[zhèng]:字音读得准,但感觉不够准,(指着麻痹症的偏旁)这是什么?(病字框),是啊,这是一种由病毒侵入脊髓引起的急性的传染病,严重时导致残疾甚至瘫痪。有病了身体就不舒服了,那该怎么读啊?(生皱着小眉头读。)

3、同桌互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由同桌打上。

4、鼓励学生自告奋勇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读的过程中老师相机指导。

5、请大家再次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不容易,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舍得花时间逐词、逐句、逐段地读,必要时教师还要作示范。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互听互读是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话也包括“你读我读”,在互读互听中夯实基础,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后面的精读课文打基础。

三、走进文本,对话交流

1、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默读课文,圈画出描写英子外貌及性格特点的词句。

2、交流自学成果,抓住重点词句加以体会,随机交流以下句子:

(1)、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文静是什么意思?你从“默默地”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2)、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①、学习生字:‘姿、势’老师范写,学生也认认真真地写一遍。

②、英子的走路姿势是什么样子的?联系下文的“一摇一晃”来理解“残疾”一词。

③、体验说话:英子走路“一摇一晃”,她不能像我们一样。

④、她是多么难受啊,带自己的感受读好这句话。

(3)、上课前,她早早地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①、用心读读这句话,想一想英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从“早早地、总是、最后一个”这三个词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②、是啊,我们带着一种感动,感受到了英子的不幸,体会到了她的孤单和自卑。现在你会用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好第一段话呢?试一试!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仔细揣摩重点词句,引领学生深入走进文本,读悟文字背后的声音,让学生在读读说说中与文本对话、与英子对话,真切地感受、体验英子的内心世界。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想想哪些笔画特别需要提醒。

2、重点探讨“烈、著”这2个上下结构的字的写法,范写。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并及时进行指导、评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在读书感悟中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学习方法。

2、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

课前准备:

1、《千手观音》的录像片断

2、爱心卡、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3、收集一些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诗句。

导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触发情感

1、认读词语,做猜词游戏。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忆一下,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3、一边小结一边板画:这是哭泣、伤心的英子,她文静、自卑、没有朋友,假如你在她身边你会为她做点什么?

设计意图:人的情感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能唤起人们一定的情感。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画图再现,语言描述等手段,再现了英子困境,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萌发对英子的同情之心。

二、录像导入,引发情感

1、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千手观音精彩片断)。看了这个节目你最想说点什么?或者你脑子里有什么疑问?(学生被录象的精彩片段深深打动。)

2、在演出过程中,全场观众不断抱以热烈的掌声,但主持人告诉我们,再热烈的掌声,这些演员也不可能听到,因为他们全部是聋哑人,我提议我们也用这种特殊的掌声,来表达我们的敬意好吗?(师生互动“高举双手,摇晃手掌”哑语鼓掌的意思)。

3、是啊,这些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演员怎么能准确无误地踏着音乐的旋律表演出震惊世界的舞蹈节目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掌声》,在《掌声》中,在英子身上,也许我们能得到很多的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千手观音》的录像片断,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残疾人为什么能演出这么精彩的节目,触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这个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1、学生自学思考:

(1)、学生自渎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两次掌声,这两次掌声有什么不同?

分组交流自学情况。(第一次掌声,包含着大家的鼓励与尊重;第二次掌声,除了鼓励外,还包含着大家对英子的赞扬。)

(2)、再读课文,圈画出描写英子神态、心理变化的词句,想一想: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2、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英子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下去?“犹豫、慢吞吞”这两个词告诉你什么信息?在那一刹那,英子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想象一下英子的神态和表情。

(2)在大家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从“注视、终于”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认为大家注视的目光中包含着什么?体会一下英子的心情,用朗读把你的体会表现出来。

(3)从那次演讲以后,英子像变了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

忧郁是什么意思?英子会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3、角色体验,畅谈感受。

(1)、从英子的变化和同学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不要忘记把掌声送给别人。而当你身处困境的时候也要珍惜别人的掌声,使自己鼓起勇气微笑地面对生活。)

(2)、假如你是英子,你会对同学们说点什么?假如你是英子的同学,你会对英子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感受”的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当学生唤起已有的生活体验,把自己当成是课文中的英子,像她那样去想一想的时候,学生便不再是他们自己了,他们便不知不觉地走进文本之中,学生就具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的思考和朗读与文本能直接地对话,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演练的主阵地。

四、拓展练习,升华情感

1、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聋哑人为什么能演《千手观音》这样精彩的节目?再次回味《千手观音》精彩片段。这掌声包含着什么?仅仅是这掌声吗?(关爱、友情……)

2、小结:人人都需要关爱,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我们就要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爱心送给别人。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把爱来表达。

3、小组表演:假如在你的身边,有人考试成绩偏低,或者因家庭环境不好而自惭形秽,或者因外形不好看而内心痛苦……你怎样针对这些情况给予帮助?使他们鼓起对生活的勇气,微笑地面对生活。

4、拓展练习:掌声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尊重和关爱,在生活中,爱还可以这样表达(出示小诗齐读,背景音乐缓缓响起《让世界充满爱》):

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爱是一句友善的话语;

爱是大雨中的一把小伞;

爱是给汽车上的老人让出的座位;

爱是给下班回家的爸妈送上的一杯茶;

爱是;

爱是。

……

请把这首小诗工工整整地抄在爱心卡上。爱还可以怎样表达?也把它写下来。(学生在音乐声中续写小诗。)

5、总结:这个世界是由爱维系而成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家庭会变得更加和顺,邻里会变得更加和睦。请大家行动起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设计意图:以“爱”延伸课的内容,让学生感到课有终了,学习无穷尽。通过交流个性化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实现“爱”的内化和迁移,同时也在读诗、写诗实践中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

三年级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建构面积的概念,知道平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2、知道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图形的面积,认识1平方厘米,会用统一大小的方格的数量和1平方厘米表示图形的面积。

3、在对“面积”知识的学习与表达中,体会方法多样化,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建构图形面积的概念。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师:这两个字你们认识吗?我们来读一读。

师:你们知道面积是什么吗?

(预设:(1)房间的大小,(2)书封面的大小)

2、师:今天的学习,我们要认识面积。

通过活动,感知面积

1、认识生活中物体的面

师:如果老师请你把课桌面和凳子面擦干净,擦哪个用的时间短一些,为什么?

生:擦凳子用的时间会少些,因为凳子的面比课桌的面小。

师:谁能再来说一说。因为凳子面比课桌面小,所以擦凳子用的时间少。(指名说)

我们来摸一摸课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的,哪个大?

师归纳:我们刚才说的课桌、凳子的面、数学书的封面,这些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

感知平面图形的大小

师:物体表面有大小,那平面图形呢?

出示:

师:这些平面图形的面在哪里?请小朋友们选择2个图形,用你手中的彩色笔来涂一涂。(板书:平面图形的面)

(2)反馈

问题1:这些图形的哪一部分是它的面?

(预设:学生用彩色笔描了图形的一周)。

师:某某同学用彩色笔表示的部分是这个平面图形的面吗?

屏幕演示:一周的线段首尾相连,成为一条直线。教师说明,这些线段表示的是这个图形一周的长度,而不是这个平面图形的面。)

师:(电脑演示)涂色部分就是这个平面图形的面。

问题2:涂色的时候,哪个图形你涂色比较多?哪个图形你涂色比较少?你是怎么看的?

(生:第一个涂色最多,第三个图形涂色最少。因为第一个图形的面比较大。)

师:看来平面图形的面也有大小。

三、自主探究,感悟面积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出示:小胖家的房间平面图(2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教师:小胖搬新家,他和爸爸妈妈都想把最大的房间给爷爷、奶奶住,你们知道小胖爷爷奶奶住哪一间吗?

(引导学生猜测,推理,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解决问题)

教师:老师把房间的平面图剪了下来,放在你们的信封里,想请你们比一比,哪个房间的平面图最大?

1、(信封里:2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1)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借用正方形的比较得出一个长方形比正方形小,另一个不能直接比)

(2)反馈

教师:①比出图形的大小了吗?(预设:比出长方形a、b都比正方形c小。)

②你比的是图形的哪一部分?(面的大小)

③怎么比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媒体演示:重叠在一起)

小结:我们通过把两个图形叠在一起比较出了正方形c的面最大。所以爷爷奶奶住在正方形c的这个卧室里。

(3)师:小胖准备住最小的一间,要比较哪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呢?请你们比比看。会吗?(学生,不能比)

问题(1)用刚才的办法不能直接比出面的大小,能够想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启发学生讨论,引出工具)

2、教师:现在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几个工具,看一看,有什么?

(1)学生打开工具信封,了解教师提供的工具。

(2)你打算用哪个工具去表示面的大小?(预设:①用●表示,②用■)

教师:请你们4人小组为单位,每人选一种图形工具,用所选图形的个数表示面的大小,把结果记录下来。

出示要求:(1)用选用图形的个数表示图形的面的大小

(2)比较两个长方形平面图的大小

(二)尝试解决问题

1、学生解决问题

8cm 12cm

6cm

4cm

(教师为学生提供若干个)

2、反馈交流:

师:下面请一个小组的小朋友来汇报。

(1)你是用什么图形工具来表示长方形平面图的大小的? 是几个?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媒体演示两种情况)

(2)现在可以比较出这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的大小了吗?

(预设:可以)

(3)怎么比呢?

?预设:

生1:我用的是圆形纸片,比较得到这两个图形一样大。

因为长方形a最多能摆12个,长方形b最多也能摆12个。

生2:我用的是正方形纸片,比较得到这两个图形一样大。

因为长方形a最多能摆12个□,长方形b最多也能摆12个。】

小结:你们都比较出了长方形a和长方形b一样大。

3、讨论:这两种工具哪一种最能够表示平面图形的面的大小?为什么?

(使用测量会出现不能布满的情况,所以使用□是最合适的。)

(备注:引发学生思考发言)

4、现在我们用□来验证一下,正方形c是不是比长方形a和b都大。

(学生动手操作)

5、师:长方形a和b最多能摆12个□,正方形c最多能摆16个□。刚刚测量到的12、12和16就能用来表示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这都是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说,长方形a和长方形b的面积是12个□,正方形c的面积是16个□。

(三)感悟测量的标准的统一性

师:现在小朋友们会用小正方形的个数来表示平面图形的面积了,小丁丁也用正方形的个数表示图形的面积,比较下面 两个图形的大小:

“第一个图形的面积是4个□,第二个图形的面积是9个□,4

问题:对于小丁丁的回答,你们同意吗?怎么想的?

1、出示:

2、反馈:

生:不同意!因为测量这两个图形所用的小正方形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师:对呀!虽然小丁丁都是用正方形来测量这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但是由于使用的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样,所以不能够直接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的大小。

3、师:在表示平面图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用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板书,齐读单位)

(1)学生认读平方厘米

(2)1平方厘米多大?我们身上哪一部分的大小(面积)比较接近1平方厘米?

(三)练习

师:下面的图形都是由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依次出示下列图形:

1cm2 2cm2 4cm2 6cm2

师:有几个1cm2 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它的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

出示:书本 p61 第一和第三个图形

师:为了测量的方便,数学家把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拼在一起,成为了一张方格纸。请大家来数一数,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这么快能得出第一个图形的面积?

生:我是通过计算得到的。先数一列有7个小正方形,有这样的4列,就是4×7,再加中间的一个,就是4×7+1=29cm2。

师:原来数的时候我们还能用算式来表示数的方法。下面请大家用这个好办法来算一算第二个图形的面积。

生:我发现每一行都有6个涂色的小正方形,有这样的5行,5×6,这个图形的面积就是30cm2。

师:你们真棒!那这个图形的面积你知道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出示:

生:这个图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

师:这个图形中有半格的,你是怎么数的?

生:先数整格的,有6个平方厘米;再数半个的,有4个,其中的2个半个可以拼成1个平方厘米,4个半格可以拼成2个整格,所以6+2等于8个平方厘米,。(学生边说,边媒体演示)

小结:在数小正方形时,遇到不满一个正方形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整格的,再把2个半格拼成一个整格来数。

拓展:在方格纸上涂出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图形。

师:我们已经会用数小正方形的方法得到图形的面积,现在,老师想请你在方格纸上用彩笔涂出一个你认识的图形,这个图形的面积为12平方厘米。

1、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反馈。

师:你涂的是什么图形,怎么涂的?是几平方厘米?

生1: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行里涂了12格,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2: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列里涂了12格,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3: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行里涂6格,涂2行,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4: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列里涂6格,涂2列,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5: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行里涂4格,涂3行,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6: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列里涂4格,涂3列,面积是12平方厘米。

比较: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生:它们的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但是形状却不同。

五、总结交流

师:我们这节课学习了“面积”,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你所认识的“面积”?

三年级上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圆形、方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基本形状,能用线条等方法表现圆形、方形的组合物象。

2、能力目标:在视觉、触觉感官体验中感受圆形、方形不同形状特征和概括观察物象的方法;在尝试中体验各种材料工具表现圆形、方形物象的乐趣。

3、情感目标:能学会事物的搭配,合作精神运用到生活中。在参与中感受圆形、方形是一切物象基本形的科学现象;在合作竞赛中,尝试交往与共同努力获取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用圆形、方形概括、观察和表现物象。

教学难点:

感受圆形、方形不同形状特征和概括表现物象。

教具准备:

教科书、课件、绘画工具。

教学方法

讨论法、活动、总结、讲解、指导、启发与鼓励等。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导入课程:

故事引入:从前有两个好朋友,它们的`名字分别是圆圆和方方。有一天,它们发生了争吵,都说自己的本领大、朋友多。圆圆说:“我的本领可大了,圆形的物体可多了:太阳是圆的,星球是圆的,皮球是圆的·····”

方方说:“我的本领也不小,而且我的朋友也很多,你们看:电视机、房子、盒子。.。.。.”;两个个好伙伴都生气了,谁也不让谁。

引出课题方方圆圆

二授新课:

(一)创设情境,启动主体

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帮忙劝劝它们:

想一想,圆圆、方方还有哪些朋友?

2、看来这两个个好伙伴朋友都很多,本领都很大,生活中少了那个形状都不行。如果没有了圆形,汽车变成方或尖的还能开动吗?如果没了方形,房子变成圆形怎么立得稳?所以这两种形状,在生活中缺一不可。

(二)发挥主体

1、游戏、感受:这个袋子装着两种不同形状:方形、圆形,请同学分别摸一摸,分辨形状,并说出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2、有什么是由圆圆、方方共同组成的?请学生从书上面找出各种形状。

3、能不能用各种圆圆、方方组成一幅画呢?你打算怎么画?欣赏学生绘画作品,看看画面上是怎么用几何形状表现主题的、表达思想的。

(三)创作:

发展主体一起来用方方、圆圆创作一幅画。

四作业评价,小结

1、比一比:谁用圆圆、方方创造的物品最多?谁用它们组成的画面最美?

2、自评:我画了什么?里面那些物体用了圆圆、方方?

他评:用美术学过的知识评价(如点线色美、画面物体形状美、组合美)

师评。

3、本课小结: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圆圆、方方的物品,同学们只要细心观察

就会找到许多有趣的发现。

三年级上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会用音序查字法;能熟练拼读音节,写出相应的词语。

2、能写出“赶紧”“称赞”的近义词;能正确搭配词语。

3、能背诵两句格言,并知道他们的意思。

4、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遥遥领先”和“品学兼优”的意思。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第一题

1、复习音序查字法。

2、学生独立查字典。

3、同桌交流、集体核对。

二、第二题(略)

三、第三题

1、理解“同意”的.意思就是赞同别人的意见和看法。

2、看看“要求、学校、看法、主张”四个词语是不是都是表示意见、看法的,从而排除“学校”一词。

3、用同样的方法完成题目。

四、第四题

1、尝试练习。用自己认为意思相同的词,代替句中带点的词。

2、读一读句子。看意思是否有所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第六题

1、分析两句格言的异同。

2、前后两部分的内容。前部分:生活常识打比方。后部分:要说明的道理。

3、说说两句格言的意思,读读,背背。

三、第七题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独立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的习题。

三年级上册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

2、能力训练点:

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注意培养观察、分析、综合、动手、迁移、推理创造等能力。

3、德育渗透点:

启迪学生主人公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教学,初步渗透由量变到质变的辨证思维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概念,理解单位间的进率;

2、难点:用毫米和分米作单位准确测量。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分硬币、米尺、纸条(待量)、电脑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提问:请同学们拿出米尺,找找上面有我们学过的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同桌互相用手比比看。

2、提问:我们在表示什么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用厘米呢?为什么?

3、出示1分硬币,它的正面是什么形状?(圆形)请你来量量这个圆形最宽的地方大约是几厘米?谁来指指它的厚度是哪?够不够1厘米?

4、引出课题,看来光有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还不够用,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或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还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谁知道是什么?(可能有学生能回答出毫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认识毫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电脑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你能找到1毫米吗?请认识的几名同学上台给大家指指看。引导学生说出厘米中间的每1小格就是1毫米。

(2)初步感知:

这幅图上的每1毫米都是放大的,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尺子看一看。同桌互相看看。

(3)用1分硬币帮助建立毫米概念:

拿出1分硬币,把1分硬币的厚度对准尺子上的1小格,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四人小组讨论: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学生回答出步骤,说不全可互相补充。师强调:硬币与尺子一定要垂直。先把硬币捏在指间,再把硬币慢慢从指间抽出,指名说说指间留下的小缝大约有多宽?再把硬币塞回去检查一下。把硬币再次抽出,同桌互相看看,说说这条小缝的宽约是多少?

(4)小组活动:

数一数每一厘米有多少毫米?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得出:1厘米=10毫米,还能怎么说?(10毫米=1厘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5)画一画:在纸上画出1毫米有多长。最后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6)电脑出图,看米尺填数。在纸上完成,指名回答。

(7)完成60页3题,看图说出别针和钉子的长度。

(8)量数学书的厚度,指名汇报,说说产生误差的原因。(书纸厚度不同)强调:量时从尺子的0刻度线量起。

2、认识分米:

(1)提问:量数学书的长度时用毫米作单位合适吗?为什么?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再大一些、比米再小一些的单位就好了,让学生猜一猜有没有?如果有知道的,可以请同学告诉大家。

(2)小组活动:量指定纸条的长度(10厘米),师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二位新朋友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是多长,用手比比,说说1分米是几厘米,再闭上眼睛想一想。(板书:1分米厘米)

(3)提问:请你用1分米纸条与米尺比比,猜猜1米里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画一画:在练习本上1分米长的线段。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彩带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填上合适的单位。

床长2( ) 桌子高( ) 从家到学校500( )

橡皮长30( ) 文具盒厚4( ) 楼房高30( )

小组活动:借助绳子作工具,量出杯子侧面一周的长度。师巡视,指名汇报方法。

2、电脑出图:小蚂蚁爬房顶(三角形边长分别为1米5分米,90厘米,9分米),一共走了多长?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毫米 分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三年级上册教案模板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