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案优秀教案5篇
写教案的过程,有助于教师理清思路,增强课堂的连贯性,教案的设计过程也是教师思考和反思的过程,能够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下面是58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春望教案优秀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春望教案优秀教案篇1
一、朗读
师:今天学习《律诗二首》。这课咱们没上过,把两首诗放在一起上,会有另外一种韵味在里面。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
老师板书:朗读
下面请两位同学将《春望》和《过零丁洋》分别读给老师听一下。
1、生甲朗读《春望》;生乙朗读《过零丁洋》
2、老师评价指点
3、学生齐读《春望》《过零丁洋》
师: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 (板书:吟)
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吟读和朗读的味道可不同啦。你们听老师把《春望》吟读一遍。(老师示范吟读《春望》)
师:你们看,吟诗和朗读,吟读的味道就是足一点。下面请同学们学着吟读《春望》。
(学生大声地自由吟读《春望》)
师:“深、心、金、簪”是押韵的。
(学生齐吟《春望》)
师:评价吟读的效果,对重点的句子作好指导,然后: 再次吟读《春望》
师:同学们带着这种体会,揣摩揣摩,自己吟读《过零丁洋》。
学生自由吟读——老师请一女生吟读《过零丁洋》——老师评价指点吟读——齐声吟读
二、译读
老师板书:译读
师:大家不要以为“译”很容易,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什么叫译读呢?[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预备动作”,将两首诗的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学生们各自进行译读活动)
师:现在咱们再做一个“预备动作”,老师先以《春望》为例进行示范。大家读,老师译,注意听老师对“押韵”的处理。
(学生吟读一句,老师示范一句)
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师:国都已破,山河依旧,那春天的京城呀,满目荒凉,杂草丛深。
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感伤时事,鲜花流泪,那清脆的鸟鸣声呀,如泣如诉,闻而惊心。
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师:漫天烽火,阳春三月,那漫漫的长道呀,一封家书,片纸万金。
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缕缕白发,越搔越短,那稀疏的白发呀,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师:下面你们来译《过零丁洋》。我来读诗,你们译。先来试一下,看看它应该押什么韵。
(学生依据课文注释译诗)
师:建议你们翻译的时候,将“星”、“萍”、“丁”、“青”用来押韵,但不一定用这几个字,那么怎样翻译仍保证押韵呢?想一想,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以诗译诗了。
(学生讨论——老师吟诗——学生再译)
师:“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生:……
师:“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生: ……
师:“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生: ……
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
师再范译一下
师:以诗译诗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情味。大家完成的很好!
三、背读
老师板书:背读
师:老师把这两首律诗放在一起教学,肯定有原因。原因是什么呢?这两首律诗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同学们想一想,同桌商量一下。然后大家说一说。
(学生商量、讨论——交流回答 )
师:你们看,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背诵这两首诗不是很容易了吗?
(学生齐声背读)
四、说读
老师板书:说读(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
师:你看“国破山河在”只五个字,我们可以把它说成一个长句子——……这就要有丰富的
想像。
师:我现在做一个示范,我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进行这样的“说读”——
诗人啊,
你看现在正是流光溢彩的阳春三月,鲜艳的花朵吐露芬芳,清脆的鸟鸣婉转悠长,但如
今你国破家亡,美丽的花儿,令你不禁落泪,无心欣赏;悦耳的鸟鸣,让你心惊,更添
离别的惆怅!
师:同学们准备分小组说读《过零丁洋》,每一个小组就只说读一联。
(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说读)
师:“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对诗人说话特别有趣,刚才同学们说得……。
师: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学法课。老师给它取了个名字:一诗四读。(板书:一诗四读)以后你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这是文言诗词的一种学法。(板书)
作业:
组长组织,同组同学之间说读《春望》,对诗人说话。
附板书:
律诗二首
朗读
译读
背读
说读
春望教案优秀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中东地区许多国家内部动乱,频发战争,人民苦难相关内容导入。
二、简介背景
(安史之乱)、作者杜甫。
三、朗读感知
1、反复朗读。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3、引导学生背诵。
四、研读赏析。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①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诗、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地残破,山诗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②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③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优国思亲的情感。
提问②: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
明确:国“破”——国家支离破碎
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
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五、课堂小结,并美读课文。
六、作业
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肖联写景 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 离愁别恨 借景抒情
春望 颈联叙事 眷家思亲 寓情于物
尾联描写 忧国伤时
[课后心得体会]
本教学的朗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根据达成目标和内容的呈现分层次有序地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以读促思,以读促说,以读悟意;在朗读感知读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意象的研读和赏析,结合背景去理解诗歌的深刻意蕴。整个教节环节紧凑有序,教法指导得当,知识内容正确,容量适量,难易适度,板块清晰,能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上进行正确引导,逐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整个课堂教学时效高,教风民主,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春望教案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时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2、 在反复朗读中对名句深入理解,品位诗歌的美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明确诗歌诵读要求:
1、字正腔圆
2、读出感情
3、辅以技巧
二、初读诗歌 感知诗情
听教师范读,思考你联想到什么?试着描述画面
三、 再读诗歌 品味诗句
(一) 走近诗人 走进历史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沉郁顿挫,真实反映了唐朝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败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
这首《春望》写于公元757年的三月。诗人看到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写下了切身感受。
(二) 揣摩诗意 品味诗情
从 , 我读到了诗人 。
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
例:“国破山河在”中由“破”字想到满地废墟,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
(三)融情诵读 产生共鸣
安史起狼烟,
国破不长安。
感时泪四溅,
亲人何日还。
四、 拓展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 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
2、 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五、 当堂训练
1、背诵全诗
2、当堂默写
小结:
赠君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春望教案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
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
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诗歌境界教学法。教读《春望》,打算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春望教案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①背诵诗歌。
②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学重点
①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②了解作者的生平。
课时安排:半课时。
课前准备
①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
②熟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