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好人事迹材料5篇

时间:2023-03-19 14:01:30 分类:事迹材料

在每天的生活里,大家都会接触到事迹,对各类事迹都相当熟知,大家怎么拟定事迹材料呢,我们在撰写事迹材料的时候务必要注意条理清楚,下面是58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2023中国好人事迹材料5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3中国好人事迹材料5篇

2023中国好人事迹材料篇1

他为人谦和,平日里教书育人, 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农村中学教师。但当你了解了他的事迹和他的内心世界后,你才知道他是一个不平凡的平凡人。

他视陶行知先生为楷模,以“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为人生座右铭,他以出色的教育实践,被人们誉为新世纪“陶行知式的乡村教师”。他就是渝北区明月中学党支部委员、教导主任何晓明。

1983年,高中毕业的他,放弃了进大学深造的机会,带着满腔的热情,豪情满怀地来到了渝北区黄印中学,决心向陶行知那样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

这所座落在大山中的学校,当时只有几间摇摇欲坠的校舍和一些破旧不堪的课桌凳。教育质量差,留级率高,还有一些孩子辍学在家。何晓明毫不气馁,他的目标是: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尽快改变学校的落后面貌。他主动教毕业班三年级,在这个班中,27名学生当时竟有10名是复读学生。学生陈君失学在家,何晓明老师每天放学后就赶到她家,边陪她放羊,边教她功课,还把自己老婆的衣服无偿捐助给她。如此一个月后,陈君的家长过意不去了,终于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学生张旺家庭困难,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何晓明老师掏钱为他缴学费,买文具。一年后,张旺变得活泼开朗了,也重新找回了学习的信心。

何晓明老师的无声行动,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心,他们从这样一个好老师身上看到了孩子们的希望。憨厚淳朴的山区农民们慷慨捐出农村改革后积攒的第一笔钱,修建了校舍(题注:1985年国家第一次集资办学)。何晓明深受感动,信心倍增。

就在何晓明老师决心在山区大干一场的时候,一纸调令把他调到了明月初级中学,踌躇满志的他,服从了组织的安排,毅然来到明月中学,负责该校英语学科的教学和教务工作管理。

何晓明老师说:“从我跨进明月中学大门的那时起,就始终牢记着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晨曦初露,他习惯早早起床,巡视一下校园;暮色降临,他仍在办公室里加班;周末,他主动放弃休息时间,为学校修补课桌凳,为住校学生整理寝室。他树立了“育人求真,热爱学生”的教师观,课堂上走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蹲下身子与同学交换意见。他讲课的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妙趣横生。

为解决农村中学学生辍学严重这一问题,何晓明老师潜心研究,提出了“学会赏识,扬长避短,促进迁移”的赏识教育思路。一个叫叶亮的学生,调皮好动,学习不认真,家长伤透了脑筋,几次要求学校让孩子不再读书。何晓明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说服家长,然后仔细观察叶亮的言行,发现这个学生对英语有着浓厚兴趣,于是让他担任英语学科代表,叶亮同学的自信心恢复了,不仅没有辍学,还升入了中考联招学校,后来还成为了一名享誉市内外的企业家。

一天深夜,何晓明老师得知住校学生李露病重,此时的他刚巡视完校园,正准备休息。一接到消息,便火速冲到学生宿舍,见李露直冒虚汗,似乎病得不轻,二话没说把李露背到医院,毫不犹豫拿出自己本不多的薪水挂号拿药。三十年来,他用他代课得来的相当微薄的工资已资助贫困学生40多人,资助金额达18000余元。

……

何晓明老师有一个自己发明的人生价值公式:人生价值=奉献量/获得量。他认为,用乡村教师的奉献量除以获得量,完全可以得到一个很大的商数,平凡的乡村教育岗位完全可以创造出崇高的人生价值。他给自己设计了20字工作准则: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精于思考、乐于奉献。

就在何晓明为农村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一万多个日子里,学校、镇里、区上乃至市里,都给予了他很多的荣誉。然而,面对功名,他却显得很低调,他说:“我还是我,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如果我在农村教育的道路上所走的前三十年是生根的话,那么,后三十年就是生长,长成一棵乡村教育的参天大树。”

2023中国好人事迹材料篇2

今天,与您分享四川省文明办推荐的2021年10月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李化武的故事。

2021年10月12日,88岁的老兵李化武在观看了电影《长津湖》后,抬起残缺的右臂敬礼……

“《长津湖》讲的是7连的故事,我也是7连的兵!”李化武回忆说,“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35师105团3营7连4排60炮班战士。”无论何时,他总能流利地说出自己所在的部队番号。

1951年,年仅17岁的李化武参加了__战争。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不幸遭遇了敌人的炮弹,失去了上肢和右眼,当时他才19岁。

1956年,李化武进入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一个人身体残废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思想残废。”他的偶像是保尔·柯察金,在榜样的激励下,他把手帕系在残存的半截右臂上,将勺子插入其间,开始学习自己吃饭,慢慢地又学会了用残臂读书、写字、吹口琴。在这期间,他不仅摘掉了“文盲”的帽子,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受伤失落到重拾信心,李化武在短短几年内浴火重生,开辟了人生的“新战场”。1963年,李化武主动申请回到家乡参加农业生产,耕田、耙地、挑粪、背粮,凡壮劳力能干的活,他都冲锋在前。他还先后在部队、厂矿、学校等地作巡回报告,宣讲革命故事,讲述自己的奋斗经历,感人肺腑的报告激励了更多年轻人。

“党员就该这样干,如果有来生,我还做人民子弟兵。”李化武说。

2023中国好人事迹材料篇3

唐亚水,男,1957年3月生,韶关市乳源县大布镇中心学校退休教师。2014年8月,唐亚水的儿子唐志良不幸患上脑出血。为了治疗儿子,他花光了几十年来的积蓄,卖了县城的房子,欠下近110万元的巨款,一家过着省吃俭用的清贫日子,只希望可以让儿子醒过来。但天不如人愿,2016年1月,唐志良因病情恶化,救治无效离开人世。在长达1年零5个月的治疗时间里,唐亚水从未放弃儿子,儿子去世后,他一边省吃俭用还债,一边尽最大努力照顾孙子孙女。唐亚水荣获“广东好人”称号。

无情的疾病,打碎原本幸福的家庭

唐亚水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庭,一家人生活过得不算富裕,但也舒坦。可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无情地打碎了这一切。2014年8月的一天,唐亚水的儿子唐志良在送女儿去学校的途中突然晕倒在路边,唐亚水得知后匆忙把儿子送到乳源县人民医院,经初步诊断是脑出血,送往市粤北人民医院进一步检查后,唐志良被确诊为脑出血,这个消息对于唐亚水犹如晴天霹雳般。

在粤北人民医院治疗期间,唐志良一直在icu病房治疗。为了照顾儿子,唐亚水买了折叠椅,晚上就在icu病房外的家属等候室休息。由于儿子的医保属于异地就医,只能报销20%的医疗费用,加上一些特定药物无法报销,昂贵的医药费和护理费让唐亚水日益憔悴。

花光积蓄、借遍亲友,只为救治儿子

儿子在医院治疗的第3个月,唐亚水已经花光了多年来的积蓄加上卖房子得来的50多万元,以及政府、学校、社会爱心人士等捐赠的8万多元。而唐志良的病情一直不见好转,不少亲戚朋友劝他放弃,但唐亚水坚定地说:“那是我的儿,我就算砸锅卖铁也不会放弃他。”

为了让儿子得到更好的治疗,唐亚水将他转至医疗水平更高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治疗。积蓄用光了,他就向亲戚朋友借钱。在借钱的过程中,有人直接拒绝,有人委婉拒绝,也有人劝他放弃,但唐亚水依然决心尽最大努力救治儿子,为此欠下了近110万元债务。

2015年4月,唐亚水实在无法负担高昂的治疗费,只能将儿子转到大布镇卫生院疗养。回到大布后,唐亚水访亲问友,寻找良方,但儿子的病情还是没见起色。2016年1月,唐志良病情恶化,经医院抢救无效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唐亚水伤心欲绝。

为了弥补缺失的父爱,他精心照顾孙子孙女

儿子去世后,家里欠了近110万元债务。面对债务压力和丧子之痛,唐亚水没有灰心,及时调整了心态,给孙子孙女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为了减少家里的支出,唐亚水自己种蔬菜、养鸡,尽可能自给自足;为了弥补孙子孙女缺失的父爱,唐亚水全身心陪伴他们,精心照顾他们的衣食起居。

为了尽快还完债务,唐亚水省吃俭用,每月取出自己的退休金和儿媳、女儿打回家的钱,除了给家里留下必要的生活费,其他的还没有“焐热”,就及时上门偿还给亲友。唐亚水乐观地说:“虽然现在日子过得苦点,但我还有退休金,可以逐月还债务,5年来,我已经累计还了80多万元,离还清债务的日子越来越近,我看到了希望。”

这名普通的退休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父爱如山”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诠释了 “爱亲”“诚信”的真谛。

2023中国好人事迹材料篇4

昨日,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兰姨的儿子,紧紧握住梁书记的手,感动地说:“梁书记,请你帮我找一下一个叫阿田的居家养老服务员,我要多谢她救了我妈妈的命,如果不是她,我妈妈已经不了,居家养老服务就是好……”。

事情追回到今年3月19日那天午时,居家养老服务员袁顺田同志兰姨家搞清洁卫生,突然看见兰姨口吐很多鲜血横倒椅子上,袁顺田同志本能地申手去抓台面上的固定电话求救,但兰姨肥胖巨大的身体刚好挡住了固定电话。这个时候,袁顺田同志临危不乱,一心想着迅速救人,为了争取时间,她一边用自我的手机呼叫120救护车,一边向距离兰姨最近的女婿单位跑去求救,同一时间,救护车和兰姨的女婿一齐来到兰姨家,迅速将半昏迷状态的兰姨送往医院抢救。因为袁顺田同志临危不乱,沉着镇定,处事果断,为抢救赢来了时间,使兰姨得到及时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还有一次,是今年3月初的一天,袁顺田同志和往常一样到兰姨家搞清洁卫生,刚到不久,突然听见厨房传来“砰”的一声响,随着响声一看,只见煤气炉周围一团大火,袁顺田同志临危不惧,立即冲上前把煤气瓶关上,并迅速灭了火,避免了一场火灾的发生。以上这两件事故,如果不是有服务员场,临危不惧,遇事不乱的话,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袁顺田同志这种临危不惧、沉着镇定、处事果断的精神值得我们和所有服务员学习,所以,我们要把居家养老报务工作不断发展扩大,让我们的爱心传遍社会每个角落。

2023中国好人事迹材料篇5

张晶,女,1963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吉林省长春市第三十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从教36年,张晶一直致力于将人民满意的教育融入到教学一线,提出并践行“温度教育”的办学理念,关爱每一个孩子。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际,张晶身先士卒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从2020年2月1日到6月1日,从8月17日到12月31日,在长达8个多月的日子里,她始终战斗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2022年3月长春疫情暴发,她再次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下沉社区,参与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吉林省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张晶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吉林好人标兵”等荣誉称号。

精心谋划科学防护各个环节 为师生安全保驾护航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张晶同志身先士卒,无数日夜不眠不休、精心谋划学校科学防护工作的各个细节。她与学校班子和相关负责同志多次讨论、修改,亲自到校园里实地模拟,最终使学校的防疫方案实现有重点、严要求、细落实,无死角、无盲区。

张晶还将师生在校一天的防疫流程拍成视频,做成宣传手册传到各个班级和每位老师,让大家做到心中有数。为避免不同年级的学生过多接触,张晶规划了不同的行走路线和活动区域;为防止飞沫的交叉感染,实行错峰就餐、单人单桌就餐;在视线所及的墙上张贴如何佩戴口罩,如何正确洗手的海报……张晶还组织党员成立了党员战“疫”先锋岗,和老师们一道建立了“网格化”管理机制。实施防控责任到人、包干到人,做到了每个学生都有老师监管,努力把新冠肺炎疫情阻断在校园之外。

疫情期间,有个孩子因和爸爸吵架离家出走,踏上了远去西安的火车。学校及时发现后,张晶立即和火车站取得联系,到火车站接人并送回家,疫情期间每天还和他电话聊天,帮助他树立自信,走出困惑。

尽其所能推动精准帮扶 实现教育资源公平

张晶在长春市第三十中学提出并践行“温度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做到为每个孩子负责任,用爱心和责任感筑起学生的“精神花园”。

长春市第三十中学坐落在长春市核心区段,由于人员流动原因,中低收入家庭子女、外地务工人员子女占比长期高于60%。为实现教育资源公平,张晶努力发动社会力量,对贫困学生长期帮扶;积极协调吉林省有关部门,对学校的贫困学生进行从中学到大学的一揽子帮扶政策,该政策每年资助学校部分贫困生,为贫困生长期就学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物质保障。

张晶还发扬领导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带头作为“代理妈妈”,每学年主动帮扶10名贫困家庭孩子,对他们进行精神鼓励和物质帮助,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在张晶的影响下,党员教师积极参与成为“代理妈妈”,在社会各界和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长春市第三十中学实现了每个贫困学生的精准脱贫,让学校里的每个贫困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对社会有感恩。

下沉社区扛起抗疫责任 担当守护小区安宁

2022年3月长春疫情暴发,张晶同志再次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下沉社区,参与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吉林省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在下沉社区的48天期间,从为小区居民做疫情防护宣传、送菜包到加入“临时党支部”,她一次次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温暖。有的居民对严格的防控措施不理解,她多次与家人一起走出家门,在小区内进行巡逻,宣传疫情防控政策。对不遵守规定外出散步、遛狗、购物的居民进行政策宣传,有时面对居民的质疑,她敢于亮身份、讲策略,正确发声,传递正能量,她用自己的辛勤付出守住了社区居民的平安,让群众安心,她用满腔的热情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开展多方面线上教学内容 恪守教育净土

她每天不仅要承担繁重的管理工作任务和志愿服务工作,而且为确保线上教学质量还每天深入课堂,每天听评课8节,疫情期间,共计听课290多节;还坚持做到每堂课都进到各班的平台上去看看师生教与学的情况,这样下来,她每天巡课112节。

随着网课时间的延续,师生和家长或多或少的都有了些不良情绪,张晶同志及时把握动态,通过网络积极宣传疫情防控信息、国家政策,组织全体师生观看“疫情心理健康调适指南”,开展“家长学校”,进一步开展在线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与老师和学生进行心理交流、心理疏导,给师生更多的情感帮助与支持!与此同时,还开展了线上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疫”路成长静待花开》,张晶同志做到了从线下的“面对面”到线上的“心连心”。她用满腔的热忱守住了师生高效学习的安宁,更守住了师生、家长疫情下焦虑迷茫的心。在她的积极引领下,学校被评为吉林省疫情防控示范秀校。

《2023中国好人事迹材料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