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先进党员事迹材料7篇

时间:2023-03-21 10:01:38 分类:事迹材料

在日常工作中,大家都会遇到过事迹,对各类事迹都比较熟悉,我们怎么来写事迹材料呢,如果在写事迹之前,没能对人物的相关事件做好了解,那写出的事迹就很难给人启发,下面是58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市先进党员事迹材料7篇,感谢您的参阅。

市先进党员事迹材料7篇

市先进党员事迹材料篇1

疫情在前,党员向前。我作为一名村医,当乡亲们的健康收到了威胁,我必须要冲锋在最前线。某某村的党员村医某某没有豪情壮语,为更加有效的抗击疫情,毅然冲到抗击疫情一线。

穿上白衣,尽显医者作为。突发的疫情让人们猝不及防,而由于农村信息传播相对不畅,造成村民对疫情认识不足、麻痹大意、防控意识较弱。凭借着多年的职业敏感,某某意识到这次新型肺炎疫情的严重性,主动加入某某村的抗疫战队。某某村有7名某某流入人员,某某每天早上逐一上门量体温、交代居家隔离注意事项,又耐心安抚他们的情绪。并嘱咐他们消除恐慌心理,增强战胜疫情信心,在家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疫情防控期间不要出门、串门闲聊、外出聚会等。

戴上党徽,彰显党员担当。每天,宋医生除了为村民提供日常诊疗服务外,还积极参与疫情的防控宣传和返乡人员的摸排工作。某某村有447户共1747人,为确保摸排宣传到位,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白天,宋医生和同事摸排村民信息连轴转,挨家挨户敲门,进行基本信息登记,发放了疫情防控《倡议书》,讲解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护知识,稳定群众情绪。晚上,宋医生依旧值守在某某村的劝返点上,为来往村里的人员登记、测量体温,防控好疫情输入的大门。

穿上白衣,他是守护群众身体健康的白衣天使;戴上党徽,他是冲锋在前抗战疫情的党员战士。战疫一线,有党员担当作为,有群众身体安康。

市先进党员事迹材料篇2

你们问我当年为什么要修这条路?见到斯时候,他正坐在巴拉村老家的长条凳上,点起的火塘映照着他黝黑的脸庞。他说:到了这儿,你们就会找到答案。

位于云南迪庆州香格里拉市的巴拉村,坐落在巴拉格宗雪山脚下。佛塔、雪山、冰川、湖泊……这个旷世秘境隐匿在与世隔绝的峡谷深处。穿过壁立千仞的峡谷,道路的尽头就是斯家乡——巴拉村。

13岁,斯从这片大山闯了出去。35岁,他带着打拼赚来的数千万元回到家乡,开始了他的修路之旅。出去的那一天,我就想着一定要回来,为家乡修宽敞的公路。斯说。

羊肠小道走出的大山之子

9岁以前没穿过鞋子,光着脚板跟大人去打猎。在斯记忆中,过去的村民耕地很少,只能种些玉米、青稞,粮食不够吃,还要靠打猎和挖野菜充饥。村里没有公路、没有电,更没有商店,就算是生活宽裕点的人家,家里最值钱的也就一只装电池的手电筒。

在通公路以前,村民出行只能走一条从悬崖峭壁上凿出来的、仅1米左右宽的羊肠小道,从村子里走到香格里拉县城,要足足5天,有的村民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峡谷。

11岁那年,斯跟着父亲第一次到了香格里拉县城,县城里的石板路、奔驰着的汽车、城里晚上的电灯……这一切看得斯惊呆了。要是能有一条这样的公路与家里相通那该多好啊。修路的梦想在斯心里悄然产生。

我是个倔强的人。按捺不住内心对外面世界的向往,13岁的斯不顾父亲的反对与劝阻,一个人怀揣着35元,沿着那仅一米宽的羊肠小道走了30多公里,走出大山峡谷,走出香格里拉。

他在修路工地上卖过苦力,在木材加工厂做过工人。从摆摊零售到批发代理,斯开办了迪庆州第一家五金机械门市部、第一家火锅城,积累了数千万元资产,成为家乡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成功并不能让斯感到满足,在他的心里,始终惦念着那个遥远的被大山环抱的家乡。我的家乡是世人向往的神圣净土,风景绝美,怎么能守着squo;金饭碗squo;饿肚子。我要修一条公路、建一个公园,把巴拉格宗的美展现给世人。1998年,斯回到家乡,开始筹备修路。

从富翁到负翁的商人

你要是能修成这条路,我们给你磕长头。当斯决定倾其所有,修筑一条从214国道通往巴拉村的公路时,没想到遭到的第一波阻力来自本村的村民。在悬崖峭壁上硬生生修出一条公路,很多人都觉得不可能,前来勘测的工程队也知难而退。

想做的事情就会用生命去做好。悬崖峭壁没有把斯吓倒,亲朋好友的阻力也没有让他退却,因为他坚信,这段30多公里长、连接周边4个藏族村落的天路,将会是带领大家走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为了勘探线路,让公路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斯不知道在峡谷深处泡了多少个日夜,摸索90度急弯公路的修路技巧,亲自测量、设计了多处险峻弯道……20xx年9月,随着一声巨大的爆破轰鸣,35公里的盘山公路开始动工。

修到14公里的时候就没钱了。回忆起修路时捉襟见肘的日子,斯笑得有些苦涩。为了弥补资金缺口,斯一咬牙,卖了经营多年的餐饮企业、卖了五金机械门市部,亲朋借不到了就找小额贷款公司,几年的修路不仅耗尽了斯积蓄,还让他背上了巨额的债务。

20xx年元旦,汽车开到了村口,村里的路通了、电通了、网通了,老人们好奇地反复开关电灯,年轻人滔滔不绝地用电话聊天……公路的修通结束了这里过去只能靠羊肠小道通行的历史,将通往香格里拉县城5天的长途跋涉缩短到1个半小时。

雪山上飘扬着党旗

为了让村民尽快脱贫致富,斯把景区的工程分包给村民,还出资将生活在高海拔山坡上的全村14户村民陆续搬迁到冈曲河畔。

20xx年8月28日和8月31日,香格里拉接连发生5.1级和5.9级地震,景区的公路大部分被塌方掩埋或被落石砸毁,电力、通讯全部中断,景区成为孤岛,村民、景区职工及50多名游客共400余人被困。

正在昆明出差的斯得知消息,立即赶回了巴拉格宗。景区的路中断了,斯就徒步进去。路不在了没关系,人在,路就在。斯说。

余震不断,位于峡谷深处的景区十分危险,斯再一次站了出来。我是党支部书记,党员们站出来,带领大家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斯临危不乱,立即在景区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指挥大家一边撤离,一边组织抢通公路,9月5日,抢修便道打通,被困人员全部获救。

他让我们把党旗竖立起来,跟着他走。景区员工格桑次仁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那个时候,跟着党支书走,觉得特别的安全。

如今,景区的灾后重建已经基本完成。走进巴拉格宗大峡谷,在景区的接待中心,依然可以看到那面党旗高高飘扬。有了这面旗帜,就有了号召力。面对未来,斯充满了信心。

市先进党员事迹材料篇3

老党员__,男,1934年6月出生,现年80岁,195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党龄达55年,__乡__村__组人,曾担任__乡__村党支部书记。该同志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配合支持乡党委、政府及__村上工作,模范地履行党员的义务和权利,在各方面积极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受到党内外群众的一致好评,曾多次被乡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一是努力学习,与时俱进

该同志平时特别注意政治时事学习,关心国家大事,特别是在担任__村党支部书记期间,以身示范,带头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时期大报告,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并在村委会和支部大会上积极宣传、交流心得体会。同时,该同志积极进行义务法律宣传和咨询,热诚地为附近村民服务,不厌其烦地向前来咨询的人员解答问题,而且化解了个别人可能采取的过激行动,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是扎实工作,任劳任怨

该同志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他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充分调动全组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大家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努力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该同志在党支部工作中,发扬优良的民主作风,经常与支委会成员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交流支部情况,积极团结支委会一班人共同做好党支部的各项工作,大小事情都要同委员们一起研究决定。对上级来文和工作会议精神都及时传达,并认真贯彻执行。

该同志积极领导村组干部一道挨家挨户动员群众,筹集修路资金,为__组义务修路10公里(__边-新公路),极大地满足了__组及周边200多户村民的出行和生产生活需要。道路修通后,该同志还主动担负起道路的义务养护工作,不求任何回报。为此,全村群众称赞他真是村民的贴心人、共产党员的好代表。

在新农村建设中,该同志心系农民工作,在很难做通群众工作时,他充分利用早晚时间,挨家挨户地做好每户的思想工作,使所在组的新农村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受到干部和群众一致称赞。

三是发挥余热,建言献策

该同志退休后,还一如既往的关心农村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他充分发挥老党员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为农村发展建言献策。在每年召开的党员大会上能积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如进一步做好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工作的建议等,受到村两委班子的重视,有些合理的建议也得到了解决,一些工作得到了加强。

农村的发展建设离不开这些老干部的支持,每每村民有什么事,他都能及时地反馈给村干部,使很多事情都能及时的处理解决。该同志是__组的老干部,对该组情况非常了解,有时村干部在开展工作时,有的村民不在家或不配合的,找到__同志帮忙,他都会积极联系,协助村干部做好工作,为村干部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多方便。

__同志,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但他“勤勤恳恳工作,踏踏实实做人,不求名利,为农村发展建设默默奉献”的精神一直都保留在群众的心中,他用自己的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平凡中创造着美丽人生,不愧为为民服务的好党员,党和群众的架桥人。

市先进党员事迹材料篇4

中国化学事业的领军人

——记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高松

教育和研究,是我的职业也是志向,只有不断追求卓越,做得更好,才无愧于党和人民给予的崇高荣誉。——高松

勇攀高峰的科学家

高松在大学时代就树立了崇高的人生理想,明确要通过科学研究实现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并最终实现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早在本科期间,高松已经在徐光宪院士领导的实验室做论文,读研后跟随徐光宪院士从事科学研究。多年来,他致力于配位化学与分子磁性研究,在发现新的磁现象、发展新类型分子磁体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荣誉,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对化学的热爱与执著、对祖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强烈责任心,促使他在科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乐此不疲。30年来,高松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了中国化学事业。为了节约科研成本、高效测定分子的磁性质,他曾和同事们扎根实验室,在实验室的行军床上度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正是这种不怕吃苦、以苦为乐的精神,使他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程中不断进取。他率先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例同自旋的单链磁体,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glauber教授早在1963年提出的一维ising链动力学理论模型以分子实物的形式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高松和他的研究小组还根据建立的单离子磁体的概念,选取特殊的配体构筑了世界上最小的磁体。单分子磁体领域的专家,美国texasa&m大学kimdunbar教授,在国际著名的《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上专门针对这一工作撰写的评论说:这一单离子磁体采取全碳原子参与配位,为单分子磁体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域。1998年至xx年,高松及其合作者在配位化学和分子磁性领域发表sci论文300余篇,累计被sci引用8600余次,h指数51。这组令许多世界一流科学家都吃惊的数背后是高松20多年来孜孜不倦的日夜奋战。xx年,43岁的他,凭借出色的研究成果,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创新人才的导航者

高松热爱教书育人事业,以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力量为己任,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多年来,高松始终坚持每学年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每次课前他都花大量时间准备,注重把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本科生一进校门就能与院士面对面交流。他坚持教学要根据实践的需要,更新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拓展阅读文献。他不辞劳苦,亲自主编本科生基础课教材《普通化学(生物类)》。自xx年起,他承担本科生无机化学的教学工作,每次课前他都要做足准备,对于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特别是如何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阅读最新或经典文献,加深对无机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的理解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他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在教授研究生课程群论与化学时,考虑到数学推导多、理解难度大,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他放弃简单方便且可以重复使用的ppt形式,而是一直坚持使用板书,对学生进行推引,并充分进行互动,尽量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理解群论在化学中的应用。

是高老师的人格魅力最终指引了我的人生航向,这是学生们在谈到高松时说得最多的话。高松爱生如子,时刻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己任。有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压力过大,影响了学业,高松悄悄地为学生偿还助学贷款,以解除他学习的后顾之忧;有位学生在科研道路上遇到困难,失去信心,高松积极为其设计成长路径,耐心教导,使其逐渐走上学术正轨。他十分尊重学生的想法,无论是科研上的,还是人生道路上的,他都会仔细聆听,合理分析,从来不会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他的一位博士生这样说。有位学生在研究单离子磁体时曾一度对求解稀土离子的低激发能谱感到困惑,苦于实验条件所限很难再突破,因此曾对是否继续从事化学研究有所动摇。然而在xx年高松主持的第12届分子磁体国际会议上,在听到来自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专家的报告后,这位学生看到了解决困扰他的学术问题的曙光。高松还为他深入地分析了该研究的国际进展状况和可能的突破点,使这位学生最终坚定了自己的科研道路。xx年来,高松培养博士生17名,其中,一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为培养分子磁体领域的下一代中坚力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甘于奉献的领军人

高松10余年间曾任化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院长等职务。xx年,在就任院长大会上,他表示,任院长期间的最大心愿就是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和氛围,让更多的人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特别是为年轻的教师和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他以学院发展为己任,善于对事情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带动班子其他成员为学院发展尽心尽力,积极引进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使化学学院各学科发展齐头并进,学院风清气正、团结和谐,成为一个人才济济的大院:院士9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0人,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xx年底国家科技部批准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筹建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学院学科综合排名稳居全国高校之首。据esi统计,过去xx年中,在化学类排名前1%的全世界950个化学研究单位中,北京大学发表论文数居第17位;被引论文数居第35位。

高松还将管理服务工作拓展到化学界。他担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化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六届全委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化学组成员等职务,对中国化学学科的发展倾尽全力,主动担责,深得同行好评。他认为,基础研究只有带动和促进同行一起进步才会对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他们将实验室仪器向国内和国际同行开放,经常帮助其他研究组进行样品的磁性测试,并开展了广泛的科研合作。他和同事们的努力推动了我国分子磁体研究的发展。xx年10月,第12届国际分子磁体会议(icmmxx)在北京召开,高松任大会主席,这是化学界对中国分子磁体研究的承认,也是对高松在该领域贡献的肯定。

润物无声的教书匠

谦和、宽容、平实和坦诚是同行、同事和学生对高松的一致评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同行、学院的同事、研究组的合作者提到高松都是交口称赞,大家都认为他合作意识强,为人低调,从不抱怨。他热心助人,对于他人的要求从来是能帮就帮,想别人永远比想自己多。他谦和宽容,困难面前总是主动承担、荣誉面前总是主动避让,几十年如一日。

我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教师高松,这是高松对外自称时用得最多的称谓。虽然已经是赫赫有名的院士、年轻有为的化学家,但是,在高松的内心,教师才是自己的第一身份。繁重的科研任务和琐碎的行政事务并没有影响他对学生的培养。相反,他把能利用的一切时间尽可能地留给学生,坚持每周三晚上和学生开组会。除了经常推荐一些最新文献给学生,他也会亲自看、亲自讲。他经常把相关杂志的最新动态介绍给大家,遇到与组里研究方向有关的文章,他还会通过电子邮件及时发给相关人。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默默影响和深深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入党至今20多年,高松锲而不舍地钻研、长期默默地奉献,始终以自己的执著、坚守、努力与奋斗实践着自己对科学事业的坚持、对人生的崇高追求,实践着他入党时的誓言。这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追求,这种追求还将支持着他取得更大的成绩。

市先进党员事迹材料篇5

在衡东县栗木乡双泉村及附近十几个村落的田间、水塘边,一位80岁老人弯腰捡起一个个废弃农药瓶,这一场景已为人熟悉。为了让乡亲们不再遭遇被农药瓶碎片割伤的悲剧,8年来,他风雨无阻,默默坚守,共捡回了80多吨农药瓶和碎玻璃渣。

农民只是老人其中的一个身份,他还有另外一个引以为豪的身份:中国共产党党员。新中国成立那年,19岁的他壮志满怀地加入“地下党”组织,并立誓:“党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1951年,老人远离家乡参加抗美援朝,并荣立三等功。六年后,他回国务农,不过从此心中多了一份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人情怀。

这位老人名字叫胡梅芳。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想为乡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一、先入“党”后入“团”

胡梅芳常常觉得,自己这一辈子注定和中国共产党有着不解情缘。

1949年,衡东县栗木乡双泉村昏暗的地下防空洞内,4个小伙热血沸腾,紧握拳头,神情肃穆,对着党旗坚毅宣誓:“党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胡梅芳便是其中的一员。这年,在家务农的胡梅芳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他在同村伙伴彭亚南父亲的介绍下,秘密加入了地下党组织。

胡梅芳与其他地下党员冒着生命危险,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暗中调查土改情况,秘密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有好几次都差点暴露身份,被_抓获。

“别人是先入团后入党,我是先入党后入团。”回忆这段特殊的经历,胡梅芳嘴角扬起淡淡的笑容。1951年1月,他光荣入伍,却没有公开自己的党员身份。一个月后,由于胡梅芳在部队表现优异,当时部队团长主动推荐其入团。为了不暴露自己的党员身份,胡梅芳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51年8月,胡梅芳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进,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采访中,胡老唱起这首歌,声音嘹亮,深情款款,唱到最后,眼中溢满了泪水。

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美军飞机盘旋在上空密集轰炸,即使躲在防空洞里,都能听到阵阵“轰隆隆”的惊天巨响。“马路被炸得面目全非,全是一个个大窟窿!”胡老说,在那样的环境中,危机四伏,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他主要担任通讯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中呆了两年之久,他因此患上了眩晕症,现在,只要一搭乘摩托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就会满脑的巨响,导致剧烈眩晕。

1953年7月27日,交战双方签署了停战协议。胡梅芳因忠诚组织、办事扎实荣立三等功。战后,他并没有返国,而是扎根朝鲜进行和平建设,帮老百姓建房子、锄草、插田等,直到4年后方返回国内。

二、8年捡回80吨农药瓶

浓密偏黑的头发、炯炯有神的眼睛,虽已是80高龄,但胡梅芳与同龄老人相比显得格外的精神矍铄,走起路来像一阵风。

“我这人闲不住,总喜欢找点事情来做!”见不得荒田摞土,已经有多年没有种田的胡老,近年又开始种田了。近日,记者前往胡梅芳家采访时,老人正从田里回来,双脚满是泥巴。

胡梅芳为何捡农药瓶?这还得从一个故事说起。,本村一村民农忙后,脚不小心被田埂上一块农药瓶的碎片给割伤。也许是农药瓶上残留的毒液所致,后来这名村民的脚虽伤愈,却留下了后遗症。

这件悲剧令他深深震撼,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不让这样的悲剧再上演。而他所能做的就是收集人们丢掉的废农药瓶。

一辆手推车、一顶草帽、一个水壶……胡梅芳不知疲惫地弯腰捡起一个个废弃的农药瓶,甚至连指甲大小的碎玻璃他都不放过。水库、塘坝、渠道……有水的地方,总能寻觅到胡梅芳熟悉的身影。

8年间,胡梅芳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他以本村为中心,西到20公里之外的双田、红茶亭等村,东到官庄村、霞流、吴集乡,总共走遍附近十几个村,累计行程达千余公里。

一个个废弃农药瓶、一车车废弃农药瓶……8年风雨无阻的坚持,胡梅芳共从田间地头捡回80多吨农药瓶和碎玻璃渣。最初捡来的农药瓶和玻璃渣还有地方放,可后来捡得多了,家里也堆满了,他又把这些农药瓶和玻璃渣卖到回收玻璃的商家。可是一斤碎玻璃也就三、四分钱,有时候一车玻璃还抵不了运费。有些村民不理解,觉得胡梅芳放着清闲日子不过,一把年纪了还瞎折腾,完全是“犯傻”。

有人问他:“您多年花这么大的精力在捡瓶子上。值得吗?”他说:“我老了,做不了大事,捡几个农药瓶,帮乡亲们尽点小力”。“您以后还会不会继续捡下去吗?“对,只要我能走得动,我就会一直捡下去!”回答斩钉截铁。

双泉村村党支部书记赵新生说:“老胡,这辈子认死理,在别人的眼里是‘犯傻’,其实他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践行一名党员的诺言。”

市先进党员事迹材料篇6

冲锋在前、稳重敬业是某某镇半个店村党支部书记某某同志的标签。这位基层女书记,真抓实干,用无私的情怀给每一位需要关心的群众带来温暖和慰藉。

扛起责任,把初心写在抗疫一线

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确保我村零患者。这是某某在新冠防疫会上的誓言。她率先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去,逐组逐户逐人摸排、宣传防护知识、与村医一起对武汉返乡人员进行随访、狠抓环境整治,带头践行防疫三级网格员的职责。

对待疫情,她雷厉风行,动员取消了13家红事宴会,劝阻了一家因为丧事的聚集。1月30日正值大年初五,板桥组村民因癌症不治去世,该村民四世同堂,亲戚朋友众多,按以往惯例肯定会敲锣打鼓,亲朋聚集。梁书记在得到他去世消息后,第一时间打电话叮嘱其家里主事人要按照规定办理丧事,一切从简。通完电话,某某立刻赶到现场对其家人进行劝导,再三强调只能至亲送别,并且要戴好口罩,做好防护工作,详细说明了此次疫情的严重性,疏导前来看望的亲邻,消除聚集带来的感染风险。第二天一大早,某某带领村医赶到办丧现场,对参加丧礼的至亲人员逐个进行体温检测。在某某的努力下,在村民的配合下,这场丧事没有造成聚集,梁书记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坚守岗位,把使命抗在肩上

随着疫情的蔓延,全村6处路口实行了交通管制,许多村民不理解,某某一一解释,实行交通管制是为了减少接触感染风险,是为了保证村民生命安全。一开始村民的态度并不好,某某没有气馁,为避免人员流动造成交叉感染,她带领村干部和党员分为三班倒,带头值班,轮流值守,对来往车辆进行劝返,给他们测量体温,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并告诫来往人员疫情期间不要四处走动,保护自身安全。一天天的坚守,不断的宣传,让村民渐渐的明白了某某的苦心,都说交通管制好。

疫情严重,我们都在家不出门了,你每天在路口值守,还到处去给大家宣传,不害怕吗?一些群众不理解,反问道。

我是村支书,就要把大家的生命安全当做自己的责任,只要你们待在家里保护好自己,我们做的事就是值得的。某某这样说,让村民感动不已。

奋战到底,隔离病毒不隔离爱

新型冠状病毒肆虐,老年人成为高危人群,某某走遍了村里老人的家,劝说他们戴上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不要聚集。吴康祥是村里的五保老人,又是贫困户,今年65岁,某某格外关注他。老人行动不方便,没人照顾,某某就隔三差五到老人家,还跟驻村工作队一起提供上门服务,又是送米又是送菜。老人家倔强,开始不肯戴口罩,认为这玩意没必要,还碍事,某某好说歹说,磨破了嘴皮子让老人戴上了口罩。

村里人都说:我们劝不动这些老顽固,他们很倔,就听梁书记的。某某却说:这些话磨破嘴皮子也得说啊,疫情面前不分我你,只有人人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

在她的带领下,全村干群的意识和积极性都大大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党员、退役军人、志愿者加入到了防疫一线,他们有的出钱,有的出力,短短几天,村里收集到防疫捐赠款18100元、防疫物资352件,他们中不乏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初中生、小学生、幼儿园学生。村里用捐赠款购置了2000只口罩,发给了全村491户1526人,大大鼓舞了全村人民抗役胜利的决心。

在疫情防控战场上,这位女支书奋力作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展现飒爽英姿,她用柔弱的肩膀担负起了群众的生命安全。为了打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守护当地百姓平安,她走遍了村里农户家,踏遍了村里每条道,用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递交了一份特殊的思想汇报,为迎风飘扬的党旗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市先进党员事迹材料篇7

2020年,新冠肺炎席卷武汉,让全国上下都绷紧了神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无数一线工作者同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而在英雄的后方还有这样一群人,用坚守筑起一道守护生命安全的坚固长城。

__市卫健委抗疫物资保障组财务审计科的五位姑娘就是其中的代表。物资保障组财务审计科作为__抗疫后盾保障工作中最细致的一环,工作千头万绪。从抗疫开始到现在的一个多月里,她们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从没间断。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一天内收集、统计、分析的数据超过千组,调配隔离疫情防控物资价值超过百万,以艰辛的付出、乐观的奉献为打赢疫情防控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冲锋在前的“顶梁柱”——__

从元月二十一号疫情防控阻击战初始,科长__就第一时间将防控指挥部工作部署传达到科室每一位同志,并将庞大的工作任务紧急分工。

作为财务科的管理者,__首要任务是做好上传下达、沟通协调的工作。每天她都积极和抗疫指挥部及上级卫健委进行沟通,依据科室数据集合进行总结、预判与计划制定,及时将医疗卫生单位物资需求信息上报,为上级部门采购、分配物资提供依据。

因为要同疫情赛跑,科里所有的审计数据都不过夜,当日事当日毕的承诺刻在每个科员心中。作为团队的大姐,看着姑娘们超负荷工作下疲惫憔悴的模样,她想方设法给她们心理减压,呼喊发泄法就是她创造的。

看着用喊叫宣泄掉压力然后更加努力投入工作的姑娘们,__眼里满是骄傲。“科里的姐妹都很团结,看见大家这样的工作状态,我对打好防控阻击战有信心。”

心细如发的“统计员”——__

有十多年财务工作的经验__是财务科的老同志,也是负责抗疫物资总账的“操盘手”,她手上除了容不得半点马虎的累计、日报、综合、明细表等案头工作外,还负责物资的分管入库。在人手紧缺的抗疫时期,她主动承担起物资搬运工,接到电话就往楼下跑,收到物资都一件件清点,确保大到一台医疗仪器,小到一只口罩都颗粒归仓。

“这些都是防控一线急需的物资,必须争分夺秒、毫厘不差。”

因为每天的物资受捐赠信息和医疗单位物资需求都不一样,所以__物资报表分类整理的工作量非常大,每天清算完最后一批物资,她才算完成当天的分配任务。这时往往已是深更半夜,看着桌面上文件夹里的数据表叠起来厚度一点点超过辞海。__不但毫无怨言反而干劲更加充足,她坚定地说:“只要疫情一天不结束,属于我们的战役也不会结束。”

精准比对的“数据仪”——__

负责细账工作的是__,人如其名,她做事很玲珑。春节期间,__不仅需要在无数个微信群中收集信息、动态监控各县市的物资投入清单、建立物资台账、核算一线工作者的临时性补助,还要兼顾好本职的财务工作,进行各项年底总结、报表和各类清算。

为了避免忙中出错,她特意准备了一把尺子,在完成工作之后对所有报表每行每列比对着检查,一天三四百行数据,从未出错一次。

“医务人员战斗在前线,我们后方也不能掉链子”。这种高度的责任心是__连续作战的动力,更是财务审计科人对自己职业精神的坚守。

干练担当的“救火员”——__

__原本是综合监督科的工作人员,这次疫情发生后,被临时调入财务审计科承担综合工作,在其他姐妹心里,什么都得干,什么都能干的__,简直就是科里的“救火队长”。

短短一个月内,__临时跟进事宜多达数百项,就这样在姐妹们带领下迅速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审计员”,每天事无巨细的与红十字会对接社会捐赠资源,做好物资报表分类整理,将接收的社会捐赠款物的信息进行公示,并填写各项分发分配表,最紧迫的一次只用了十分钟就完成了一份文件函。

“我自己都没想到有一天我能这么能干”__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满腔真情的“万金油”——__

94年出生的__是科里最小的妹妹,前辈们戏称拥有甜美嗓音的她为“治愈系少女”。此次在抗疫行动中她负责的是“联络协调”,看似简单的四个字里,涵盖的是收发对接收发、材料整理等细碎繁多的工作,既要能面面俱到又要能当机立断,这对工作仅仅两年的__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她打起了百分之二百的精神四处学习求教,就连在交通停运封城期间,也坚持早起通过步行50分钟坚守自己不迟到、不请假的全勤记录。出于对疫情的恐慌,不少群众来电时的态度都是焦躁的,甚至有的人上来就是破口大骂,经常是__强忍委屈和泪水,依然轻声细语的安慰起来电的群众,就这样,让__成长成了都能帮得上忙的“万金油”,获得了不少前辈的肯定与点赞。

“虽然我们没能上一线,但是我们会全力以赴做好后勤工作,希望疫情赶快过去。”

这句简单而朴实的话是科里所有姑娘最真心实意的愿望,她们并非超人,却在用自己的方式坚守,为一线工作者提供保护,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着独特的美丽和芬芳。

《市先进党员事迹材料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