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工匠精神人物事迹7篇

时间:2024-05-27 18:48:08 分类:事迹材料

他人的事迹可以给我们带来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事迹材料的内容应该与我们实际的能力和表现相一致,58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2024工匠精神人物事迹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4工匠精神人物事迹7篇

2024工匠精神人物事迹篇1

“进厂32年来,我最高兴的是当一名优秀车工!”这是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简称昆明重工)的车工耿家盛的心声,也是他32年来的不懈追求。

耿家盛,瘦高个子,脸上总带着笑容。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他以自己32年对车工职业的坚守和打磨,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示了一个技能大师的风范。

昆明市北郊黑龙潭公园附近的龙泉路边,有一排排高大而又陈旧的厂房,这就是昆明重工厂区。耿家盛在这里成长、生活、工作了53年。

耿家盛的父亲耿鼎和弟弟耿家华也先后在昆明重工当车工,两代人陪伴昆明重工走过了近60年的历史。已去世的耿鼎曾是昆明重工的总工艺师、全国劳模,耿家华也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这就是著名的“父子劳模,兄弟名匠”。

“如果没有父亲的教育,就不会有我们兄弟今天的成长!”耿家盛说,父亲的三句话影响了他们一生,“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

1984年,耿家盛进昆明重机厂(昆明重工的前身)当车工。当车工第一件事是学磨刀。“车刀是车工的灵魂,在我眼里,车刀、产品都是一种艺术品,一定要认真打磨。”耿家盛说。

炯校毕业的耿家盛对车间里的车、镗、铣、刨、磨,样样精通,是名副其实的全能机床工,还是个发明创造能手。

1993年,耿家盛所在的分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机生产任务,原加工工艺效率低,费用高。耿家盛和工友研究创新技术用t68镗床加工,使每组的加工费用从1250元降到300元,工效提高了3倍。

20xx年以后,耿家盛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拉丝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年平均为公司节约创效100余万元。耿家盛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个人的技术发明创新有近200项。

耿家盛多年来获得了许多国家级和省径荣誉,可在老同事侯金富眼中,他一直都没有变。

奎几年来,由于市场等方面的因素,昆明重工连续亏损,耿家盛选择与企业同甘共苦。其实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耿家盛,但都被他拒绝了。“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耿家盛的徒弟李益雄认为,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该是耿家盛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最近,耿家盛的工作室里又多了几张草图,这是他们研制的智能厕所,已经做出两台样机,将在今年南博会上展示。耿家盛常说:“我是在把图纸变成现实。”

2024工匠精神人物事迹篇2

xxx是北京工美集团的一名錾刻工艺师,他用纯银精雕细琢錾刻的“和美”纯银丝巾,在去年北京apec会议上,作为国礼之一赠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从业二十年来,他追求极致,对作品负责,对口碑负责,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将诚实劳动内化于心,这是大国工匠的立身之本,中国制造的品质保障。

纯手工国礼出自我手

北京apec会议上送给外国领导人和夫人的国礼中有一件看起来是草藤编织的果盘,里面有一条柔软的银色丝巾,丝巾上的图案清晰自然,赏心悦目。为了分别作出果盘的粗糙感和丝巾的光感,xxx反复琢磨、试验,亲手制作了近30把錾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镜下做了5天。

追求极致超越自己

追求极致,这是xxx给自己提的标准。支撑果盘还需要4个中国结作为托儿,工艺标准并没有规定它们必须是手工加工。技师们准备用机械铸造出来,再焊接到果盘上,但是,铸造出来的银丝上有砂眼,尽管极其微小,xxx心里却怎么也过不去这道坎。在他心目中,没有瑕疵,并且是纯手工,这才配得上做国礼。

如今,已经是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的xxx,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他觉得要干好工艺美术这行还应该懂绘画,现在有时间就和爱人一起出去写生、练素描。xxx说,有一天,他一定会拿出一个像样的绘画作品,就像做錾刻那样,他就是要超越自己,追求极致。

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师傅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xxx之手。

2024工匠精神人物事迹篇3

施品芳在加工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气密试验接头。这一个零件他足足做了两个多小时。背靠车床,一身工装。凝神专一,技近乎道。任何一个工业时代的故事中,都少不了工匠的身影。新华社记者裴鑫摄

工匠精神并不是个新词,在德国、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工匠的坚持专注,正是因为对产品完美形态的不断追求,才最终生产出举世闻名的精品。无论瑞士手表、军刀,还是日本的家用电器,德国的汽车,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这些长寿企业的出现绝非偶然,工匠精神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日本,工匠被称作“职人”,而“职人精神”也贯穿到各行各业。最近几年,大卫·贾柏所拍摄的纪录片《寿司之神》风靡网络,讲的就是东京银座一家看上去很普通的寿司店主小野二郎的故事。这位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终其一生都在捏寿司,始终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和学徒们。

“你必须爱你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片中,在小野二郎的店里做学徒,必须首先学会拧毛巾,直到完全学会了拧毛巾,才能碰鱼,然后才是用刀。十年之后,才开始学煎蛋。正是这看上去极其严苛的标准,才让这家店誉满天下,“米其林指南”为其打了三颗星,意味着这个餐厅“值得特别安排一趟旅行”去造访。

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确保了这个国家始终有着最优秀的工匠。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始终坚持“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小学生小学4年毕业之后进行一次所有人才的“分流”,许多学生进入通往职业教育方向的中学,最后经过职业培训后就业,或者进入高等院校——应用科学大学深造。德国政府还规定,德国企业有义务提供职业教育的培训岗位,这确保了学生可以有机会跟着有经验的技师学习一手实用知识和技术。

与此同时,在德国工程师是非常受尊敬的职业,也有着不菲的收入,这激励了更多人选择这样的职业。工匠精神贯穿在大企业和各类中小企业中,以质量为生命,以质量赢得声誉,不断打造质量最高的产品,而不是追求所谓的“物美价廉”。

在瑞士,制表商对每个零件、每道工序、每块手表都以一丝不苟的完美主义精神打造。这个没有独特资源的国家,如今成为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观察者认为,工匠精神在其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对机械表精密度的高要求,几乎使得瑞士手表霸占了全球市场。据了解,有一些手表,其中零件可达七八百个,即使是顶级表匠,一年也只能造出一个。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有过对“工匠精神”的绝佳比喻。

?庄子》中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一个叫丁的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都合乎乐曲的节拍。

传说当然只是传说,但这背后对于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却是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的一笔精神财富。在璀璨的中国文明中,无数巧夺天工的珍品,正是工匠们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的产物。这样的追求,曾一度在对量的追求和低成本的追求过程中,被人们忽视过。如今,这精神正在重新焕发生机。

2024工匠精神人物事迹篇4

xx,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维保总公司电焊工高级技师。参加工作29年来,他用一颗赤诚的爱岗敬业之心为公司各种设备及压力容器的日常维修、维护挥洒着辛勤的汗水,同时也练就了精湛的焊接技术本领。他多次代表公司参加省石化系统及合肥市举办的焊接技术大赛并取得骄人的成绩,并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十大能工巧匠”、安徽省“江淮工匠标兵”、“安徽省职工技术状元”、“合肥市职工技术能手”、合肥市“庐州工匠标兵”等称号。

29年来,凭着对焊接技术的热爱和高度敬业精神,xx不畏寒暑、潜心钻研,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逐步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的焊工、高级技师,匠心凝聚。他用心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技术难题,带领团队对公司关键设备压力容器、管道等进行及时返修、焊补,让这些价值不菲的设备发挥最大的作用,累计维修设备近亿元,节约费用达千万元。

他精湛的技术和务实奉献的精神得到了领导和们的敬佩,被誉为设备“守护神”。2017年,在公司工会的支持下,他领头成立了“xx劳模创新工作室”。在立足传统优良技术手段传承的同时,他不断研究新材料新技术和产品创新发明,让焊接维修工作更安全更高效更环保。这一年,他先后攻克了镍材、钛材等特种材料的焊接难题,并与工作室的同事们一起参与了一种新型量子泵的制作、安装,完成了一种户外钛板焊接氩气保护罩的制作,且成功申请了专利。“xx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公司打造三个高地(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创效高地)战略目标的引领下,积极探索,带人育人,创造新的操作技术方法,培养出了一支技术过硬的团队。

多年来,xx及xx劳模工作室开展技师培训、案例讲座、现场带教等超600人次,培养出技师8名,高级工15人,多功能工人100多名。在2017年合肥市职业技能大赛焊工比赛中,他带领的团队取得优异成绩,多人取得技师职业资格和技术能手称号。2018年,“xx劳模创新工作室”继续砥砺前行,开展了《降低逆变直流焊机的损坏率》qc课题,通过长达半年的努力,最终将公司逆变直流焊机从季度最高损坏率41.2%降到了11.8%,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是大幅度地降低了维保费用。2019年,xx带领工作室成员潜心研究,1月至6月就已提交三项实用新型专利——《卧式换热器管束安装方法》、《卧式u型管换热器管束拆除方法》、《钢管水压试验器》,目前取得了申请受理函,预计在年末三项专利都可取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xx以开拓进取、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深深扎根在工作一线,为企业的发展奉献青春与汗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代的中国工匠精神。

2024工匠精神人物事迹篇5

1982年6月,秦世俊出生在哈尔滨市南郊一个以工业著称的老城区,父亲和很多亲人都是这里一所大型军工企业——中航工业哈飞的职工。

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航空报国”氛围的环境里,秦世俊最喜欢听爸爸讲哈飞的故事。“我也要像爸爸一样,长大以后造飞机。”这个念头像一粒种子,播种在了秦世俊幼小的心头。19岁那年,心怀航空梦想的秦世俊从哈飞技校模具钳工专业毕业,被安排到哈飞数控铣工岗位。

作为一名技校毕业生,秦世俊的起点并不高。初进公司,学习钳工专业的他因工作需要被安排到数控工段。数控是个新兴专业,毫无基础的他只能帮师傅打下手,干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

“数控加工根本就不是我的专业,我现在完全没有用武之地,我来哈飞是为了造飞机,不是干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面对现实,秦世俊开始动摇了。他的抱怨传到了同在一个车间当工长的父亲那里。“不要怕改专业,眼前的困难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待工作的态度,不会就要学。数控技术是新领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新时期产业工人必须掌握的本事。”父亲的话语很严厉,但却点醒了迷茫的秦世俊。

父亲的教诲让秦世俊重燃往日的斗志,“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出个样来……”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他先从普通铣床练起,在实践中细心体会铣削加工的要领。熟练后,他转战数控机床,从零件装夹、机床操作等基础知识开始学起。

为了尽快练好自己的技能,秦世俊总是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继续留在单位,向夜班师傅学习。日复一日的苦学是对身心的双重挑战,知难不言退,受挫不服输的性格让秦世俊度过了那段苦乐相伴的日子。慢慢地,他喜欢上了数控加工,迷上了这项奇妙强大的技术,机床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

技术逐渐熟练后,秦世俊对工作有了自己的思考。当时,他接到了一个零件加工任务,因为数模和锻造的外形有很大的差异不能用编程加工,多年来只能采取手动加工,秦世俊心想这个活儿批量大,每次加工都需要耗费很多精力而且质量还不稳定,他决定自己琢磨编程方法。去机床采集点位,汇编程序,反复试验,秦世俊得出了他“自创”的加工方案。经过数字化吻合,大家惊奇地发现他研究的加工方案比以往的加工效率提高了8倍,零件的一次交检合格率更是达到了百分之百。

入职不满一年,秦世俊就在哈尔滨市数控工人技术比武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晋升为高级工。

2024工匠精神人物事迹篇6

在这个缤纷的世界里,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遇上不一样的人。或者说每一个人都会在不一样的环境从事不一样的职业。随着时代变迁,社会环境也不断地更新和丰富,工匠作为各种职业类属中的能工巧匠,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工匠的角色标志也呈多样化。一毕业就从事陶瓷行业的我,从事四年陶瓷行业的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一些人和事。

有这样一位师傅,他是我第一个接触的工匠,他就是负责帮我们展厅铺砖的瓦工师傅。每次展厅更换样板都会找他,为什么总是找他呢?是因为他的手艺好,人比较憨厚老实,会看图纸,对工序熟悉。每次跟进总部换板的时候我都会跟他闲聊一会,了解他最近在哪里工作,帮哪个展厅铺砖。在闲聊的过程中了解到他没有固定的办公室,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有时候白天,有时候晚上或者白天到晚上。

瓦工,在以前叫做泥瓦匠,盖房铺路的人都是瓦工。平凡而伟大,做着脏而累的活,拿着微薄的薪资,还经常遭包工头的拖欠工资。瓦工,在城市里有他们的身影,在农村也有他们的身影。在城市他们有另外一个称号,叫农民工。摩天大厦,如果没有他们的血汗是建不起来的。平坦的大道,没有他们的付出,是难以铺筑的。他的身材比较瘦弱,皮肤黑黑的。想到他在铺贴的时候一个人要搬起一箱箱的砖,堆叠起一车车的砖运送到施工区域。瘦小的身材怎么能承受的住啊?

在和他的对话中了解到他女儿刚结婚,家里的砖也是他自己亲手一片片的铺上去的,嘴角轻轻上扬,一脸的幸福的感觉。原来是生活让他撑起来了。还记得有一次他在切砖的过程中受伤了,一手的血看到都触目惊心,突然感受到其工作的危险性。总是听到别人说他的月薪有多少,年薪有多少。其实根本都不明白其中的艰辛,我认为工资高也是他一点点用血汗堆积的。他不仅懂得铺贴中正确的工序而且还会看懂图纸,还知道怎么铺贴才是损耗最少的。其实他是我见过最负责任的工匠了。

他把自己从事的职业视为自己的生命,精通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担当、牺牲,不急功近利、不贪图名利。因此,让我觉得工匠应该是做事情是熟能生巧的,当你能把一件事情不厌其烦的重复做,用心积累经验,就具备了生巧的潜质。这当然需要有一颗坚韧的心,经过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过程,才可能呈现出完美的作品。最后向你们给予崇高的致敬。加油--工匠!

2024工匠精神人物事迹篇7

今年53岁的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发动机车间班组长,35年来,他几乎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焊接。有的实验,需要在高温下持续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摄氏度,高凤林却咬牙坚持,双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疱。因为技艺高超,曾有人开出“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聘请他,高凤林却说,我们的成果打入太空,这样的民族认可的满足感用金钱买不到。他用35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个航天匠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极致:焊点宽0.16毫米管壁厚0.33毫米

“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的喷管上,就有数百根几毫米的空心管线。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高凤林需要通过3万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们编织在一起,焊缝细到接近头发丝,而长度相当于绕一个标准足球场两周。

专注:为避免失误练习十分钟不眨眼

高凤林说,在焊接时得紧盯着微小的焊缝,一眨眼就会有闪失。“如果这道工序需要十分钟不眨眼,那就十分钟不眨眼。”。

坚守:35年焊接130多枚火箭发动机

高凤林说,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正是这份自豪感,让高凤林一直以来都坚守在这里。35年,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助推下,成功飞向太空。这个数字,占到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总数的一半以上。

匠心:用专注和坚守创造不可能

火箭的研制离不开众多的院士、教授、高工,但火箭从蓝图落到实物,靠的是一个个焊接点的累积,靠的是一位位普通工人的咫尺匠心。

专注做一样东西,创造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可能,高凤林用35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个航天匠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2024工匠精神人物事迹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