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课程改革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3-11-25 17:01:36 分类: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积累的智慧,是人生旅程中的一本宝贵的笔记,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58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赢在课程改革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赢在课程改革心得体会6篇

赢在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1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间,一个学期也就要过去了。在校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工作。回顾这一学期,既忙碌,又充实,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做一个小结,借以促进提高。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

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走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学期应当是辛苦的一学期,我们在会考的压力下督促学生学习、进取。然而也这因为如此,这学期我个人收获了许多。随着教学经验的逐步累积,我在教学上能够更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关注到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及接受程度。在课堂上也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反映对教学做出调整及改进。当然,我也意识到自身仍有一些不足之出。例如,对于个别厌学情绪严重的学生,我仍无法很好地对其进行引导或督促。在后进生的指导方面我做得还不够,这在下学期的工作中要特别注意。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的工作做出的一个总结。在下学期,我还要继续努力,争取在教学道路上走得更宽、更远。

赢在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2

目前,我国正处在新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新课程向教师提出了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师生的角色应科学定位,其意义是深远的。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知识、技能的多少和一般智力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

新课程实施多年来,教师和学生收益匪浅。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加强,教学民主化,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探究和归纳加强了,同时立足基础,抓好双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促进了数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今天在汕头东厦中学听了来自华师大的一位教授的讲解,使我对新课改的理念感触颇深。教育改革是科学的,应该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否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数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在汕头培训以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立足基础,抓好双基

双基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是能力提高的先决条件,就当今高考而言,双基仍然是主要内容,在实验区试卷中也不例外。所以要加强双基教学,尤其要加强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方面的教学。但在实施双基时,绝不能机械记忆和简单重复,搞题海战术。要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利用双基解决具体问题,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还要揭示它的本质,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掌握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提高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数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而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永远是外因,学生才是内因。教师那里的知识再好,如果不能成为学生的,对学生来说,都是无用的!特别是当前的高考试题,灵活多变,所以更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最终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把学生在例题和习题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来,长期以往,学生在这些经历中慢慢学会了思考,变得灵活机智。

三、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数学素养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在教学中联系生活背景讲解数学;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四、克服思维定势,推进开放探究

学生在做题时,往往会出现套路,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很大程度上的归纳和模仿练习造成的。特别是综合复习阶段,老师习惯把一些问题分类整理、归纳已介绍解题的一般方法,实际上这样学生是欢迎的,因为方法便于接受。效果也比较明显,但这样做容易产生思维定势,再加上经常性的模拟练习,对一些问题的解法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一旦题型变了,就束手无策。在教学中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要选遍一些因思维定势而出错的题目,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还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都能给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答。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并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六、恰当运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任何可以增强教学效果的工具、手段、方法等都应该努力拿来用,不可忽视信息技术在增强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工具都应该积极采用。应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例如,算法初步作为必修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它与有关内容的整合。又如,统计中数据的处理、方程的近似求解等都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的整合,同时,我们还可以使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机及软件、互联网,以及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课改培训,使我认识到,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需求,使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运算求解、推理论证、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新课程还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新课程将以创新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勇于创新。

赢在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3

不同的教育思想产生不同的教育。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这种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往往超越教学过程本身,脱离学生的现实。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新课程更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跳起了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和盘托出。这样才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传统的数学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倦怠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

(1)教师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更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更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2)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意义关系。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民主、平等的特性,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协商,建构学生多样化的主体活动,完成认知和发展的任务,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有效性,促进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当然我转变这些还不够,更准确的应该是我们在对新课改的理解基础之上所做的所有转变.显然这对我们教师自身提高了要求,可能增加了教师的压力;但我相信主要的压力来源于我们传统的教育与新课改后教育之间的跨越!还来源于各个地方文化背景、经济、家长观念等。面对压力,我们一定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精神,才能因地制宜的搞好新课改。

总之,新课程,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想都应该建立在学生爱学,想学,乐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我们要始终树立:培养学生要从学生的长远角度出发,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让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使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增养去学习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才能为他们将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赢在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4

长期以来,我们就提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教师安排实验,全班学生依葫芦画瓢,教师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创造的空间,压抑了学生的创新和发展意识。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下面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学习和理解以及近几个月的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领悟课改的精神,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要求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广大教师来说要改变几十年传统的教育理念,还要将新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不同。旧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的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教学大纲和教材,思想上和行为上最注重的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要学生把“双基”掌握好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教材,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寻求新知识的过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要发展各种能力,要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新课程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尽快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顺应教改要求。

二、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转变教学方式。

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是新课改实验的重点,更是课改中的难点。因此,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

1.课堂教学基本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引导探究、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四项基本原则。根据“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尝试提出新课改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为核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发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各种探究活动必须围绕学生展开,学生是课堂上最积极、最活跃的分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2.课堂教学新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提倡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探索适合化学教学的课堂新模式。我们提出把“知识为基础、训练为主线、思维能力为核心”作为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策略。课堂上着力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字上下功夫,将学生的“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主动,指导探究,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将“讲授”与“引导”相结合,“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多用“启发讲授式”、“启发引导式”教学,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加强教学管理改革,转变管理职能。

新课改带给学校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随之而来的是必须有一种相应的管理模式相适应,无论从教学,管理,后勤等一系列方面都会有着几乎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旧的教育模式将不再适用。新课改有一个很鲜明的特征就是它的学分制管理,学生修完每个科目的必修学分后,可以任意的选修自己所喜爱的科目。还是拿化学来说,化学的学习,当学生学习完化学必修1和化学必修2以后,可以自己选择学习的科目有: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六个科目。这样一种模式所到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的上课地点将不再是一个班的学生一起听同样的内容,而是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有“个性”的课表,有可能与其他班,甚至其他年级的同学一起上课,这个将给实行了几十年的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教育模式以巨大的冲击。

第二,由于新课标的这种学生学习的模式,随之而来的学校课程编排、科目老师的配备、学生的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突显,甚至会带来一场学校体制的一场重大改革。

四、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现实中,惟有好的学习成绩才是人才的标准,才是家长炫耀的资本,才是教师眼里的乖小孩。为什么在学校时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到了社会上,往往不是最优秀的;而社会上出类拔萃的人才,也往往不是在校时的成绩最优秀者?这是不是说明,我们学校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评价与社会的实际需要严重脱节?

当今社会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为什么选拔人才的时候,比如中考、高考、招聘考等等,总会因一分之差甚至半分之差,而被录取或淘汰,多一分半分就说明他是你需要的人才,少一分半分就说明他不是你需要的人才。其实并非如此。首先,你的考试题目是在考察什么?你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考试,都是考的一些死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根本就用不到,有些工作需要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应用性能力,你却用一个侧重分析性思维能力的测试,对实际工作也同样需要甚至更需要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应用性能力很少测试甚至根本不测试。还有,学校教育中的问题包括考试题目,不管多难的题目,解题条件都是现成的,甚至是不多不少地摆在你面前的,而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解题条件是要你自己去寻找的,你找来的是不是真是解题条件是需要你自己判断的。因此,一个人适应解决学校教育中的问题包括考试题目,未必适应解决实际工作生活中的问题。由上可见,以一分半分来选拔人才实在是不科学的,新课改要成功,非得探索出一套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选拔办法不可。

五、实施化学新课程初期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困惑。

1.高一教师有点“不知深浅”、难于把握。

①课标对内容的表述太抽象,对提及的内容在深度、广度、难度的要求上不够明确,也不很具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浅上把握比较困难。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讲多了、讲难了赶不上进度,讲少了、讲浅了又怕达不到课标要求。

②高中教师多数不熟悉初中化学新教材内容,讲课内容有时会脱节,很难把初、高中新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2.高一教师普遍有点“恐高症”、对高考变化心中无数。

①考试评价不明确,有些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仍然以高考要求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学是“宁难勿易”、“宁多勿少”、“一步到位”,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和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些教师不能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质疑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不多。

②虽然经过暑假短期培训,教师们对新课程有所认识,但是由于新的高考考试方案迟迟没有出台,新教材教到什么程度?考试又会考到什么程度?教师普遍感到心里没有底,再加上课时紧,内容多,新教材配套的教辅用书跟不上,在教学上教师们普遍感到有点心中没底。。

3.课改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摸索,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自我学习的时间少,调查研究的时间少,而且缺少一定的活动经费等等。

4.对于理论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课改所要求的学生应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动脑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就是一个问题。

5.学校硬件条件跟不上。很多学校的实验室条件落后,疏于管理;缺乏信息化教学设备与技术。

总之,我们感到新课改是困难的,因为我们缺乏经验;新课改又是成功的,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变化。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会有很多的矛盾和困难等待我们去化解,还会有很多的问题有待我们去研究、去探索。不管怎么说,新课程标准反映了我们教育进步,为教育改革,学校制度完善,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以及最终的评价方式指明了一条前进的方向,但路还是要我们自己走,只有连同学校,老师、学生以及社会各个力量,踏踏实实的顺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走出一条适合新时代要求的新路,完成好这一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宏伟大业。

赢在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5

通过几天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改革有如下认识:

1.体现了基础性和时代性: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老问题,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还拓展了知识与技能的内涵,要求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反映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应用。

2.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仅重视将物理学知识系统地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的做法,而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3.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使教材有利于不同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且对不同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4.在课程实施上更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其中一个很重突出的特点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现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再听老师讲课这样的基础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动手实验,才能再这一过程中学到知识,更能应用知识。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习欲望;体现时代性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注重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反映选择性综合不同地区课程资源,考虑农村和城市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栏目,使教学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既重共性,又突出系列特色,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强调可操作性注重继承与发展开发教材辅助资源。

5.高中物理课程新课改最大的困难是:第一教师的观念要改变;第二现有的教学资源要改变;第三教学制度要改变;第四教学评价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要跟随课改的变化。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的发展。探究式教学就是从学生出发,

赢在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6

20xx年的暑假是一个忙碌的假期,同时也是一个收获很大的假期。7月底我有幸参加了河南省举办的高中新课程的培训,5天的时间里我听了很多专家关于新课程的讲座;随后的日子里,我和我的同事们又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集中进行学习新课程的培训,通过看视频、阅读电子文本、发表评论等多种形式,把新课程的培训落到了实处。在学校培训的xx子里,学校通过记考勤、不定时地抽查各培训班等形式来监督老师们的培训,可谓是用心良苦。尽管有些累,网络还有些不顺畅,每天还要按时到学校进行观看视频。但是,累并快乐着。因为,我们通过学习来近距离的接触了新课程,了解了新课程,并对新课程的即将实施充满着信心。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是几分欢喜几分忧。

首先是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欢喜。作为一线的老师,尽管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了,但是高中这一块在很多地方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特别是在新疆这么偏远的地方。学生和老师仍以高考为一切行动的准则,学生整天呆在“题海”里,没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与外界事物接触地很少。在高考指挥棒下,很多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恶的情绪。这些学生走向社会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尽管我们想改变这些弊端,但大的高考形式使得我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新课程改革使得我的眼前一亮,特别是选修课的开设,使得学生从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也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也不会再面对那种“喊破喉咙没有几个人听”的尴尬而无奈的局面。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既能锻炼学生自己的选择能力,也会锻炼学生在总结以及写作等很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开设,也可以开阔视野,了解很多以前想要了解但没有了解的知识。他们不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了。比起以前的“要我学”,“我要学”似乎更具有人性化,似乎更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同时老师也不用整天在学生后面说诸如“要努力学习,否则就考不上大学”之类的话语。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解放。在解放的情况下,在学生身心放松的情况下,还能让学生学得很多知识,这无疑是一个进步。我为此感到高兴,为我们的学生,也为我们的老师感到高兴。

当然,新课程改革在其他方面还有很多让我高兴得事情,包括很多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真是让我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赢在课程改革心得体会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