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猫》心得体会6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应该认真对待每一次心得的写作,以下是58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老舍《猫》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老舍《猫》心得体会篇1
今日,我随手从书柜里拿出一本书,它的标题《骆驼祥子》引起了我的好奇。于是,我拿起这本书开始慢慢品味起来……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祥子。全书以祥子买车三起三落的情节发展为中心线索,表现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苦难生活。
全书主要资料是:来自农村的祥子在拉租来的洋车时,立志要买上一辆车自我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用自我的血汗换来了他梦寐以求的一辆洋车。可是没过多久,军阀乱兵抢走了他的车,而孙侦探骗走了他仅有的积蓄。应对这一个又一个的打击,祥子做过反抗,仍然幻想用努力实现梦想,可是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很快又卖掉料理虎妞的丧事。
而小福子的离世让祥子心中最终一朵火花被吹灭,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从上进好强沦落为自甘堕落:原先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已经被生活的磨盘碾得粉碎。
我认为祥子最大的优点是不怕吃苦。虽然他的梦想不算高:有一辆自我的车,能娶上一位穷苦人家的健康、年轻、能吃苦的女儿,可是他要强,期望能靠自我的本事吃饭。然而他出生在那个黑暗的世道,好不容易买的车被抢,被逼娶自我不喜欢的虎妞,自我喜欢的小福子自杀使他对生活的企望与信心都在生活中一点一点地丧失。他渐渐变得狡猾懒惰、极端自私而无赖,成了彻头彻尾的“刺头儿”。
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各种手法对人物进行细致的描述。而作者运用了很多的心理描述补充祥子不善言语所留下的空白。经过细腻而又生动的心理,准确地传达出祥子对车异常喜爱以及买到车后捺不住的兴奋心境,让我们看到祥子以往是一个对梦想有强烈渴望追求的人。
老舍《猫》心得体会篇2
摘要:本文介绍了五四文学精神与老舍小说的要点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并表达了本人作为现代读者对此问题的思考心得。内容大致分为介绍五四文学精神与老舍作品、老舍没有参与到五四运动中、但五四运动与五四文学精神切实地影响到了老舍、讨论老舍写作内容与五四文学精神的关联、全文小结这几部分。文本仅代表我个人片面的想法,拙笔拙见,如有不妥的地方敬请多多包涵。
关键词:老舍、老舍作品、五四文学精神、作家与时代
五四运动是一场青年学生组织的爱国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的主权被严重损害,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了点燃爱国人士心中怒火的契机,1919年5月4日,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广大民众罢课罢工,走上街头示威游行,以一种勇敢无畏又振奋人心的方式,掀起了近代中国反复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热潮。在这场运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国民们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炎黄子孙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看到近代仁人志士们敢于尝试的可贵的探索之心、人们对推动社会向好的决心和对民本与科学的追求。
这场可歌可泣的爱国运动也自然而然地孕育了一种与之相匹的文学精神。我们知道一个时代的文化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总是相互影响的,近代中国也不例外,在那个大力推行民主与科学的年代里,在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以救亡图存为根本出发点的探索行为,文化界也不例外。纵观中国历史,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开始,引领了各大领域革新的潮流,更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历史价值不我们想象的要大很多。这样的时代背景不仅催生了新文化运动,还开创了中国文学新时代,把文化作品从思想观念到情感内涵、从思维方式到艺术形式、甚至是所使用的语言系统,都做出了向现代化买进的重大革新。这种极具战斗性和民主性的文学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的。
五四时期的文艺界可谓是群雄并起。在五四精神与五四文学精神走进大众视野的过程中,文学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比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更诞生了许多伟大的文艺大家:有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有完美结合了文学家与革命家这两重身份的茅盾、还有“如一道永不停息的生命之泉”的徐志摩,等等。他们对唤醒民众的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推动中华文艺界走向现代,有着不可磨灭的成就与功绩。而老舍,也是经过了五四运动的洗礼的著名作家之一。
老舍是一位生活在近现代中国的伟大作家,本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二字是他的笔名。1921年,老舍发表了一篇名为《她的失败》的小小说,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发现的老舍最早的一篇作品,此后,老舍便一直行走在文艺创作的道路上,更是撰写出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流传甚广的代表作品。他是中国著名现代小说家,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语言大师,其对中国文学历史发展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但老舍身为北京人,身处五四运动的漩涡中心,细数他的诸多作品,其中却没有太多体现五四革命内容的文字。所以我们要想探讨老舍与五四运动和五四文学精神,还要从老舍的人生经历、个人性格、其作品的内容这几方面入手。
如果真正走上街头参与游行、切身进行了罢课罢工等活动才算是参与了五四运动的话,那么我个人认为,老舍是没有参与到五四运动当中的。据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时候,老舍正在北京公立第十七小学暨国民学校担任校长。相对地,老舍对于这场伟大的革命运动来说,他更像是一名旁观者。
在现代社会,我们身边常常有这样的人:不论我们所身处的社会环境如何,他们都乐于过平稳、安定的生活,不论身边的发生什么样的事,或游行示威,或舆论大潮,他们都不会站出来参与或发声,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是过好自己的日子,过安稳、幸福的生活。我们经常称这种人为旁观者。而在五四运动这一社会背景下,老舍就是一位很典型的旁观者。透过老舍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得知,出身微寒的他从小生活在小胡同中,有着较强的平民意识,这种低调的处事习惯和对平稳生活的渴求一直贯穿他的整个人生;除此以外,当时的北京盛行改良私塾,其中所教授的文化还是相对来说较为传统、单一的国学内容,老舍虽然在他自己的创作中批判这样的古典教育方法,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他自己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老舍的精神追求与五四运动的精神内核的共同之处不多。加之在了解了老舍的个人性格后,我们可以更轻松地得出结论,他没有参加五四运动并不是一件令人意外的事:老舍曾在被青年人请教如何做诗时说自己只会“瞎凑”①,而他所做的诗句足以让人们拍案称绝,我们足以从老舍一生中发生的诸如此类的事件中看出,其性格中踏实与潇洒并存的特点使得他对于参与五四运动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这一点在他后来身处三十年代的文艺界却始终置身于左翼文学创作圈之外也有所体现。
其实“旁观者”也是老舍本人对于五四运动中的自己的评价,在他的作品《我怎样写t;赵子曰>》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我看见了五四运动,而没在这个运动里面,我已作了事。”②这对讨论老舍与五四之间的问题有着很强的说服力。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旁观者心态并不算是一种很坏、很恶劣的处事态度。往往旁观者们都有着冷静理智、能屈能伸的优良品格,对事物能有更准确、更深刻的认识。面对世事,每个人都有权自己做出决定,老舍自然也有坚持自己的想法的权利。况且,老舍虽然没有切身参与到五四运动中,但他的思想却因五四运动的发生而产生了转变,五四运动甚至为他增添了一个名为“搞文艺”的人生目标。因此,从根本上来讲,他是五四运动的旁观者,但并不是局外人。
透过老舍的人生轨迹我们可以看到,在1919年以前,他并没有真正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按迄今为止最为准确的考证来说,在1918年及以前,老舍一直在从事读书与教书的活计,直至1921年,老舍才开始了他的文艺创作之路。我个人认为在这之间,正是五四运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给了老舍“搞文艺”的契机与动力,巧合的时间节点还是能说明一定问题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五四运动对老舍的影响确实存在。而至于更细节、更有说服力的因素,还是要从老舍刘写的作品入手去找寻。
老舍曾在1957年撰写了一篇名为《“五四”给了我什么》的文章,其中提到了他的思想受到了五四运动、尤其是其中文学革命运动的部分,之深刻影响:如果没有五四运动,老舍可能会在他既定的人生轨迹上兢兢业业地走下去,办小学,结婚生子,侍奉老人。而五四运动则促使他的思想转变为追求文艺,觉醒了他对于文艺界的探索与追寻之心。由此观之,在老舍的内心深处,他还是比较认可五四运动对他产生的深远影响的,不论是五四精神还是五四文学精神,都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老舍的心灵,甚至可以说是改变了他毕生奋斗的内容。
事实上,我们是可以在老舍的作品中看到五四运动中所体现出的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核的。在老舍关于近代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有革新者形象的出现,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许多那个年代最真实的革命故事:有关于家国大义的、也有关于个人伦理的。老舍用雅俗共赏的笔触和保罗各种可能性的情节,通过描写那个年代最真实的故事,把读者引入他对于改革与探索的全面的、真挚的、有道理的创作主旨之中。读《二马》,我们能听见老舍呼吁国人睁开眼睛、挺直腰板的呐喊;读《离婚》,我们可以看见老舍对打破迂腐酒文化枷锁的独到见解;读《狗之晨》,我们可以感受到老舍对那些欺软怕硬、奴颜婢膝的小人的讽刺……字里行间所透出的铿锵力量,正是老舍对五四运动和近代中国大环境有思考、有想法的体现,五四精神真正带给他的远比他在《“五四”给了我什么》中所表述的要多得多,而五四精神与五四文学精神又是同源的、不可分割的。除此以外,老舍小说创作所使用的雅俗共赏的白话文字、他所强调的文学的自由表达的思想、以及对文章实用性的的追求,都是他受五四影响的鲜明体现。
后世有一部分人认为老舍在五四运动过后才现身发文,声称自己大受五四影响,畅谈中国人不应该做洋奴,多少有些自吹自擂的意味,往自己脸上贴金。这样说的人同时也大都认为老舍在《“五四”给了我什么》中所说的皆是好听的口号、是人人都能说的废话。在我看来,这样的想法未免有些过于苛刻、过于片面,没有全方位地了解老舍的文学作品。就算放在今天,我们在社交平台上发表一些真情实感的言论时也会被评论为虚伪、刻意,这种不可避免的反面言论是不可以用来斩钉截铁地评价一个人的。
人们在了解老舍的时候常常会从他的写作题材入手,他的文章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比较专注于描写三教九流不同人等的喜怒哀乐,他也因此被称之为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画家。但我们在此重点讨论老舍小说创作的另一主题:鲜明的反帝爱国题旨。一部好的作品,不仅需要有好的题材和醇熟的语言,更要求作者的思想有一定的深度,而老舍做到了以上全部的点:他的文章大都描写普通人身边发生的故事,来源于生活,而他所要表达的热爱祖国、推进探索的很有深度的思想则高于生活。评老舍先生为艺术家一点也不为过。
?猫城记》一书写于1931年,虽然距离五四运动已经比较遥远了,但五四精神与五四文学精神是永存的,尤其是在那个没有发生太大改变的动荡时代,绝对不乏有深度的创作。在当时这本书的题材可以说是比较新颖的了:书中描写了主人公到地球以外的“猫国”造访,极具魔幻色彩,却道出了老舍对社会现实的深思和对国家的深爱,让我们看到除了经济条件、群众思想等要素以外,社会环境也是影响人们行为与思想观念的一大因素。在不安定的时代背景下,人性之中好的部分和坏的部分都会被无限放大,而老舍先生则在向我们呈现出三十年代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的同时,揭示了做人要热爱祖国、坚定信念、保持正直的道理。社会环境不仅能在作品中为故事提供发生的背景,也能在作品外为作者提供思考条件,在新文化运动、五四文学精神盛行的时期,老舍其实也是一位以笔杆作为武器的斗士。小说《黑白李》则改编了北平的“洋车夫暴动”这一真实历史事件③,讲述了三十年代中国大背景下李家兄弟俩不同的思想以及不同的生活道路,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这其实就是被二十年代的“探索”影响而形成的优秀作品,充分体现了自由化表达原则对程式化表达原则的取代。从此类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那个年代的人都有着几种较为常见的品质,或忠诚热血,或畏缩不前,或勇敢坚强,或能屈能伸,是一个人的主观意识最终铸成了他的遭遇。老舍从真实生活中提炼出了这一点并熟练应用进了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把抽象的思想落实在人物形象身上,把要表达的东西用展现故事情节的方式传达给读者,不仅满足了自己强烈的表达欲望,还对当时的人民群众起到了呼吁作用,为后世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字瑰宝。五四文学精神作用在作品中,更作用在读者身上,来源于每一个生活在五四时代背景下的人。
老舍小说中存在的战斗性可能稍微薄弱了一点,但其民主性价值是不容小觑的。老舍也在文章《民主世界》中发表了自己对于民主的见解。说到底,老舍小说中鲜明的反帝爱国特色最是令无数读者为之动容,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使得老舍小说在极具阅读价值的基础上更富历史价值,由此观之,五四运动是老舍的创作初心的可能性极大,而中国近代的种种遭遇则一定是老舍作品创作的奠基石。在我看来,是老舍先生伟大的作品把他与五四精神关联了起来,是老舍先生高尚的思想觉悟丰富了他的作品,是五四运动、中国近代民族危亡的时代大背景,促就了老舍先生的思想世界。
纵观世界文学历史,其实大多数作家都是这样的,作品内容和写作风格时常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万平近先生曾经说过:“时代哺育了作家,而时代使命感强的作家又以自己的才智贡献于时代。”④这句话用以形容从中国近代走过的作家们再好不过。他们在漫漫长夜中制造光芒,在铺天盖地的绝望中榨出希望,近代中国能够破茧成蝶离不开他们的努力,离不开民族英雄、仁人志士、和每一位坚守在国土上的人民群众的伟大付出。除了小说之外,老舍先生还有很多关于文学理论、汉语教学、通俗文艺等的著作,其对于文学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双方面崇高追求,让老舍小说不仅存活于五四、建国,那些年代里,更活跃于后世,为我们留下了瑰丽的思想宝藏。这种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学习。此外,老舍还组织领导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把全国的抗战文人团结起来,成就了现代文学史上文艺界团结得最好的时期之一;还为民间曲艺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老舍先生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学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综上所述,老舍小说与五四文学精神的联系是必然存在的,也是不可分割的,五四文学精神影响了老舍的小说创作,而老舍小说又反过来丰富了五四文学精神的内涵、为极具时代性的五四文学增色。当然,我们对老舍及其文章的评判也不应该一味取赞扬态度,在学习研究中,我们应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培养全面的看问题的方法,争取早日成为文艺研究领域的栋梁之才。
老舍《猫》心得体会篇3
老舍的《养花》中,有这样一段话:“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者天气突变,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我读到这儿,心中泛起了波澜。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怎样活着才会使生活更有意义呢?那就是劳动!现在生活中,哪一样不是人人们用劳动创造了美。现实生活中,哪一样不是人们用劳动换来的呢?从年代久远的万里长城,到今日雄伟高大的楼群,假如不劳动,这些看起来令人肃然起敬的建筑物怎么能诞生呢?正如老舍说的那样:“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就是真理。”
当然,劳动也会为大家带来快乐。文中写道:“花分根了,一棵分为几棵,就增给朋友们一些,看看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高兴。
这一点,我有体验的。记得有那么一回,我亲自喂养了两只兔子,我特别喜欢它们,每天给它们割嫩绿的青草,喂兔食……我从不嫌麻烦。终于有一天,母兔生了一窝小兔,有四五只,可爱极了,当伙伴们向我要兔子时,心中喜滋滋的。这种快乐。不劳动的人是体会不到的,因为有苦才有甜,有泪更有笑,虽然累些,可看到自己的成绩,也会感到欣慰的。这时,往往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
劳动是快乐的,这是真理。
老舍《猫》心得体会篇4
小说通过一个旧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善良、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祥子老实、健壮、纯朴,对生活有骆驼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后来,经过3年的省吃俭用,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车,但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第二次他又攒够了钱,却又被那可恶的孙侦探给怍了去。第三次,他娶了虎妞,还用虎妞的钱买了车子,本来日子过得已经很不错了,可是虎妞却难产死了,祥子伤心欲绝,没法了,只好把车子卖了来安葬虎妞。他的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自杀,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它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他成了一个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的行尸走肉。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旧社会是多么的黑暗,多么令人畏惧,竟然有把人变成鬼的罪行。祥子仅仅是北京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力车夫,在社会上是不显眼的,但命运还是不能放过他,折磨好强的他,毁了他的梦想,后来沦为自甘堕落的人。悲剧总是令人毛骨悚然,胆战心惊。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祥子胸怀大志,勤劳节俭,为什么最终还是走投无路?为什么非把他逼上梁山不可?难道那是个不让好人有活路的社会吗?
其实祥子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典型,他的下场就是当时社会所有无权无势的人们的下场。从中可以了解到,在当时混乱的社会里,人们是过着怎样的生活。
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是美好的,幸福的。没有自私,不幸和残酷了吗?回答是肯定的。现在社会,有许多人进步了,也有许多人退步了,这个退步是指人们的心灵变得败坏了,丑恶了,他们去赌、嫖、抢劫无恶不作。然而社会总是要进步的,我们只能用强制手段去制裁这些人。
其实祥子一开始也在努力地与生活斗争,只是他失败了。而他的失败就败在没有坚持,不过就算他坚持了,在残酷的社会中,他又有几成的把握能买到一辆洋车,过上幸福的生活呢?几乎为0的把握。唉!我们的社会啊!
老舍《猫》心得体会篇5
?牛天赐传》是老舍先生幽默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小说里,老舍先生以“老舍式”的幽默风格,讲述了一个弃婴被一对富裕无孩的牛姓老夫妻收养后的成长经历。牛天赐就是这个弃婴的名字。
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虽然老舍先生在书序中自谦说,这本书是在“热、慌、乱”中写就的,但是依然遮不住这本书里“老舍式”幽默的光芒。
老舍先生在写创作心得时,甚至自嘲这本书中的幽默“到了论斤卖”的地步,可见笑点有多密。
文学家说,好文字都是有声有色的,声就是声音,色就是画面。《牛天赐传》就有这样的魔力。
它不刻意描画人,但人物活灵活现。它也并不热闹的逗笑,但不动声色的幽默,总让你觉得而且它有声音、有画面,看书就像看电影一般生动。
《牛天赐传》
小说中的牛姓老夫妻,就是牛老者和牛太太,他们有钱,但无儿无女,所以本家的穷亲戚们都颇为惦记他们的钱。
两人本来想抱个娃娃养,但牛太太想抱养自己娘家亲戚的,牛老者想抱养牛家这边的,两人暗暗较着劲。天赐的到来,一下子打破僵局,被老头视为“老天爷送来的小英雄”。
牛老者,是个运气不错的老商人,奉行“马马虎虎就得了”的处世哲学;马虎到自己都不晓得自己是怎么成的功,全靠“碰”,歪打正着,做啥生意都赚钱,竟也混成了当地数得着的人物。
虽然会挣钱,但牛老者是怕太太,经他多年的经验与参悟,“老天爷也大不过太太去”。
牛太太,父辈做过官,家传宝贝就是父亲的一枚小印章,天天贴身挂着,因着这点官家出身,修炼出一套官本位治家哲学,把牛老者和仆人们管得服服帖帖的。
牛太太顶看不上牛老者的商人出身,就连抱养天赐,也是打算用牛老者的臭钱,培养出个官样的儿子,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
我们都知道老舍先生最擅长写小市民,他笔下的小人物,个个都热气腾腾的冒着人间烟火气。《牛天赐传》中的小人物也不例外,老舍先生极少用笔墨去写外貌,但每个人物又都是活生生的,看书的时候感觉跟看电影一样,每个人都会动。
比如,老舍先生通过写帽子,来写牛老者的性格,
“帽子永远小一号,大概是为脱帽方便,爱脱帽几乎是种毛病,一笑,手便往帽檐上去了;有时候遇上个好事的狗,向他摆尾,他也得摸摸帽檐。”
再比如,老舍先生通过写种痘,来塑造牛太太的特征:
“免费种痘的地方很多,但天赐不能去,身份要紧。花钱种痘大概分两派,洋式的只种一颗,老式的一共种六颗,种的时候老大夫的手不住打哆嗦。牛太太决定去种六颗的,理由是大夫一哆嗦,没准六颗给种成七颗八颗了呢,痘不是越多种越好么?种之前还得跟大夫立规矩,种满六颗送一块钱,短一颗扣一角五分。”
写牛太太的教子风格,一个细节,“严母”形象便跃然纸上:
“看到彩虹,多么好看,哼,不许指,指了烂手指头!他刚要嚷“瞧那条大花带儿哟,”必定会有个声音——“别指!”于是手指在空气中画了个半圆,放在嘴边上去;刚要往里送,又来了:“不准吃手!”于是手指虚晃一招,搭讪着去钻钻耳朵,跟着就是:“手放下去!”你说这手指该放在哪儿?手指无处安放,天赐只能偷偷跑到僻静地方去想像着虹的美丽,小手放在衣袋里往上指着。”
这段描写,不仅有画面,还有声音。很多读者说看到这一段笑着笑着就想哭,因为我们小时候也都被这么拘束得无处安放自己的小手。
这一家子还有一个重要人物,男仆四虎子。
如果说天赐是这本书的书胆,那么四虎子就是这本书的书眼,书胆是贯穿全书的灵魂人物,书眼则是点睛之笔。
在妈妈严格拘束中成长的天赐,跟男仆四虎子结成了伟大的友谊,少年时唯一的自由之光来自四虎子。
老舍先生塑造四虎子这个人物时,有许多让人捧腹的细节,但我觉得有三个字最传神——天赐一有空就去找四虎子:
“咱哥俩问你的点事”。
“咱哥俩说吧。”
“咱哥俩”这三字,既体现了四虎子的忠诚,又体现了他的热肠,一个又愣又单纯的傻小子形象一下子活了。
四虎子之于天赐,名义上是主仆,其实是兄弟,更是黄天霸式的英雄。天赐在虎哥这里找到了灵魂依托。
在学校受了气,回来虎哥开解他;妈妈死时,本家亲戚欺负他,是虎哥气冲冲拨开人堆,把天赐救了出去;牛老者死后,天赐无依无靠,是四虎子不离不弃,拉着天赐靠街边摆个小果摊,教天赐学会生存。
每个被虎哥打动的读者,少年时都有一个类似虎哥的心灵寄托。好书就是这样,让我们看见自己。
老舍先生画像
幽默的英语是humor,是神来之笔的意思。可见,幽默是一种大智慧,幽默的人一定是智慧的,但智慧的人不一定幽默。幽默堪称是智慧中的智慧,是一种特殊的天份。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方式,纵观古今中外的幽默艺术作品,大概有三种境界。
也不必在这三种境界中非要分出个高下来,不同境界的幽默有不同的作用。
第一重境界:纯粹搞笑,笑过即忘
纯粹的搞笑,只为逗你一乐,形式有很多,比如冷笑话、脱口秀、吐槽、小丑表演、滑稽情景剧、二人转表演等。
特点是笑点非常密,总能出人意料,看一场表演从头笑到尾,笑到肚痛,但是乐完就忘了,是非常好的减压方式。
周国平老师说,幽默不仅是一种智慧,还是一种才能。
纯粹搞笑的幽默,是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技术活,现在有一个新兴职业,叫职业段子手。一件普通的事,经段子手一加工,逻辑一改,就成了笑料。这就是核心技术。
第二重境界:笑着批判,发人深思
幽默的第二重境界,是用幽默为表现方式,或自黑,或自嘲,或还原某种不良风气,然后进行批判现实。
这种风格的文艺作品在主流电视媒体中常见,比如央视搞笑类文艺节目,小品《扶不扶》、《卖拐》都是这样的类型。
这类文艺作品的特点是,笑也笑了,笑到最后一定要“上价值”,回到正能量价值观,引发思考,对社会起到一定的教化意义。
喜剧演员赵本山先生
第三重境界:让人笑着哭的幽默
正如喜剧大师陈佩斯说的,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周国平老师也说过,最深刻的幽默,是受了致命伤的心灵发出的微笑。
用幽默的手法创作悲剧,真正的幽默大师最擅此道,以此创作出的文艺作品也最经久不衰。
为什么我们年少时觉得《大话西游》是喜剧,成年后看《大话西游》会哭?因为它的内核是一出爱情悲剧,幽默只是表现手法。
为什么看卓别林的默片笑完了会难过?因为它塑造的是底层人悲惨的命运。
《牛天赐传》也是这样让人“笑着哭”的作品,幽默只是手段,内核是一个弃婴看似幸运实则无处安放的人生。
老舍先生在序中说: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受压迫的人,每一个都值得我们替他喊冤,代他想办法。可是小孩子更可怜,不但是无衣无食的,就是那打扮得马褂帽头像小老头的也可怜。”
牛天赐就是个可怜孩子,一出生就被抛弃,如无根漂萍,出身就是一个悲剧;当他变成牛家的少爷,我们都以为是幸运,然而这也是另一种不幸的开始。
因为有个凡事都要规矩的“严母”,天赐的腿就因为要守规矩被绑成了终身残疾的“拐子腿”。
婴儿天赐连哭都没有自由,因为奶妈是付了钱的,天赐一哭,奶妈的乳就迎上去,堵住嘴。
终于能脱离家庭去上学了,但是身世秘密被泄露,同学们都叫他“私孩子”,孤立他,结义兄弟也来欺负他。
本来衣食无忧,可是爹妈一死,一切化为泡影,又回到“弃儿”的起点。
老舍先生为什么要反复写天赐的小伙伴——穷人老黑家的五个孩子,因为比起他们的自由自在,天赐虽然富足却实在称不上幸福。
人生就是这样,你不可能全如了意。
牛老者也可悲,马虎了一生,太太死了才决定认真操持起来,谁能想到靠运气赚来的钱,最后一认真全赔光了。
牛太太倒是一板一眼认真了一辈子,要强了一辈子,结果死的时候,葬礼被人闹成了一出戏。
?牛天赐传》就是这样的书,语言让人笑,故事让人悲,悲之余,又有救赎。
老舍先生让我们在笑之余,看到人的渺小和无能为力,看到种种筹谋最后终必成空,只是他把这些悲凉都嵌在幽默的语言里。
笑着哭的幽默,正如老舍先生的人生,幽默了一辈子,其实内里却是各种左右两难、求而不得,最后又以悲剧告终。
老舍先生蜡像
老舍《猫》心得体会篇6
老舍的《猫》写于1959年。在《猫》这篇文章里,作者用朴实无华而又生动传神的语言、贴切形象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写出了猫的种种惹人喜爱的神态举止,表达了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在老舍的眼里小猫就是自己的家庭成员,就是那牙牙学语,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对一切充满着好奇,那么淘气可爱,喜欢玩耍,回家就大摇大摆地在那光亮的地板上留下那稚嫩的小脚印,很简单很普通的东西都可以玩上一整天,它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呀!充满着朝气,令人忍不住怜爱。
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虽然短小,但内容具体,描写生动,构思精巧,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流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优秀的`范文。猫虽然在日常中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小动物,然而在作者老舍先生的笔下却显得那么生动活泼,那么惹人喜爱。这正说明了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美好的事物。如何让学生学会热爱生活,学会用心去感受,去发现美,欣赏美,并创造美成了本课的最终目标。老舍的许多散文,文字优美、浅近、动人,文中不但洋溢着作者细腻的情感而且散发着明媚的气息。这样的文章虽不是诗,但有着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音律。在语言上,老舍语言的通俗易懂与幽默风趣,把文学和儿童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在他们的心灵上,那笔下调皮、耍赖、可爱的小猫,成为他们感受生活、认识母语文字之美的开始。可见,老舍先生的作品首先是因为语言的通俗易懂,而且琅琅上口易于朗诵,特别适合在小学阶段通过诵读锻炼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力和感悟力。
老舍猫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5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精神的粮食。好书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田,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最爱读的是老舍的《猫》,他笔下的猫真是惟妙惟肖。
有一次,猫在老舍的作文纸上留下了几朵小梅花,可是老舍却一点也不生气;猫的耳朵很灵,只要听见老鼠稍有动静,就尽职地屏息凝神,宁愿多等,也要把老鼠捉住;它们不但古怪而且很调皮,它们总是在院子里追逐嬉戏,还把花草搞的零零落落的;它们太淘气了,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玩地津津有味,玩地可疯了,不知要摔多少跟头,它们就是这么生机勃勃,活泼可爱!
老舍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了猫的每一处细节,观察甚是入微,将猫的特性以及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连猫在洞口前捉老鼠的神态,是怎样地呼吸都观察得仔仔细细。以后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将处处留心观察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仔细观察,用心体会,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记得有一次,老师让我和某个同学一起出画板报。在画板报上有一朵花竟然少画了一片花瓣,她发现了之后立马补画,画的时候还在那边反反复复地修改,在那一刻,仿佛她的一切都在这画板报中。从此以后,我把她当作了学习的好榜样,决定做一个细心,一丝不苟的人。
读老舍的《猫》让我获益匪浅,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对微小事物的更要仔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