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的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4-01-27 11:48:11 分类:心得体会

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心得体会,让自己变得更加智慧,在生活的道路上大家难免会因为各种事情而有所触动,那么需要认真记录心得,以下是58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选择的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选择的心得体会8篇

选择的心得体会篇1

作者:秦芳(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谢凯(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甘犁(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卓越工程师”被置于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位置。

作为世界工程教育第一大国,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我国工程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培养造就了众多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中国乃至全球产业进步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何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本版特刊登相关研究报告及专家文章。

工程师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人力资本,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需要对工程师人才供需现状进行分析研判。根据调研,当前应着力解决关键领域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工程教育与工程能力培养脱节等突出问题,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大力创新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老师指导学生学习机器人相关知识。新华社发

看现状:规模可观,但仍难匹配制造强国需求

■工程师规模总量大,但占劳动力比重偏低。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测算,截至2020年,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约1905万人,其中工程师为1765.30万人,规模总量位居全球前列。但从占劳动力比重来看,仍有较大增长空间。我国科学家与工程师占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为2.4%,比美国、欧盟分别低2.04%和5.03%。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尚有巨大潜力可挖掘。

■工程师规模与制造业地位不相匹配。我国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但制造业工程师占从业人员比重较低。2020年我国制造业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比仅为3.55%,远低于德国23.2%、欧盟14.2%的水平。

国家会展中心(天津)项目总工程师刘飞(左三)与技术管理人员查看图纸。新华社发

■新增理工科毕业生规模可观,但占适龄人口比重偏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理工科毕业生是工程师最重要的供给来源。2020年,我国新增理工科毕业生约342.31万人,远超其他经济体,反映了我国潜在工程师群体的规模优势。但从占适龄人口(25~34岁)比重来看,我国仅为1.58%,低于法国2.74%、韩国2.68%等水平。工程师潜在供给来源不足,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因素。

看趋势:供需缺口或将进一步加大

■工程师劳动力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求人倍率是劳动力市场在一个统计周期内有效需求人数与有效求职人数之比。我国工程师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尤其是高级工程师的岗位需求量远超过求职人数。近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产业结构升级需求的推动下,初级、中级和高级工程师均呈现严重供不应求态势,初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出现较大涨幅。

■工程师未来供需缺口将进一步加大。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测算,根据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稳定的目标,未来15年,我国工程师供需缺口将从目前不到1%扩大到32%。若2035年我国工程师占劳动力比重达到发达国家目前平均水平,工程师需求规模则约为4500万人。数据分析表明,2024年—2035年,我国工程师供给规模将从2024年的2059.2万人增加到2035年的3191.1万人,需求总量与供给总量差距不断拉大。

工程师在广东珠海中航通飞华南飞机工业有限公司ag600m总装线上进行总装作业。

探原因:理工科就读意愿与从业意愿双下降

■青年就读理工类专业的意愿下降。理工科毕业生占总体毕业生比重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相关专业的就读意愿。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我国理工科毕业生规模稳中有升,然而,在毕业生总数中的占比则有所下降。2000年,我国理工科毕业生在毕业生总数中比重高达67%,到2020年则降至不足40%。

青年就读理工科意愿下降是全球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其原因大致为如下几点:首先,理工科相关专业的学习难度远高于人文社科类专业。数据显示,美国2017年高中毕业生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以下简称“stem”)课程感兴趣的只有总人数的48.0%,入学时选择stem专业的大学生,仅有不到40%拿到了专业学位。其次,理工科教学方式缺乏兴趣导向。在我国,中小学生学习stem课程的兴趣随年龄增长明显减弱,部分学校和家长对培养学生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重视,对激发学习兴趣普遍忽视。此外,就业前景不被看好、就业要求较高等因素,也导致理工类专业的报考意愿进一步下降。

■理工类高校毕业生从事工程类相关职业的意愿下降。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只有约37%的理工科毕业生从事工程类相关职业,且有下降趋势。从薪酬看,理工科专业毕业生虽然平均工资较高,但薪资收入最高群体的比例低于文科专业。这说明,理工科专业学习成本较高而就业收入相对较低。此外,大量理工科毕业生选择就职于高收入垄断行业,加剧了人力资本的错配,导致工程师供给“后备军”不足。

寻对策:提高就业意愿,走人才自主培养路

■完善顶层设计,以产业政策带动工程师人才供给。应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加大对急需紧缺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支持;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以产业需求前景吸引更多人才。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习研究兴趣。应兼顾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习者个人成长意愿,为愿意学习stem课程的学生提供更多支持与激励。启动学前儿童科学素养培养计划,将数学和科学启蒙系统纳入儿童日常教育之中,帮助儿童建立对于自然科学、数学和技术的基本经验,为进入学校后系统学习stem专业知识奠定兴趣和认知基础。通过组织国家科学与工程竞赛、设置stem奖学金项目等,提高青年学生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兴趣。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欧盟统计局、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库。欧盟数据不包含英国)

■提高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意愿提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工程师是缩小理工类学生预期收入与实际收入差距、提升就业意愿的主要途径。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密切合作,培养造就多种类型的优秀工程师人才。一方面,充分调动校企积极性,联合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落实培养计划,实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工程实践深度融合;另一方面,继续落实完善“珠峰计划”“新工科”建设等新一轮针对高等教育理工科学生的人才培养政策,借鉴其他国家相关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拓展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持续营造尊重工程技术人才的社会氛围。以切实手段增强理工科毕业生从事工程类职业的意愿,如提高工程类岗位收入,消除高学历工程技术人才参评不同系列职称的待遇与福利差异;完善相关法律,对工程师需接受的考核和注册进行规定;充分发挥工程协会、科技协会、行业协会等机构作用,健全中国特色的卓越工程师能力标准,推动其与职业资格认证有机衔接,建立与国际接轨、相得益彰的卓越工程师认证体系。

?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08日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选择的心得体会篇2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是历史的选择”这句话一直在我心中困惑着,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呢?为什么这是历史的选择呢?带着疑问我认真阅读了《历史的选择》一书,通过学习了这本书,使我解开了心中的疑团。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革命9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历经了苦寒、风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多少志士仁人曾经上下求索,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道路和力量,通过不断的努力,最后才找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坚强的气质。

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

就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中国,选择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这本书里讲述了许许多多爱国的共产党人。比如:刘胡兰舍身爱国的故事;董存瑞为了新中国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的江姐。读了这些故事,我非常感动。

他们这种爱国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遇上和他们类似的事情,我们也会像他们那样做的。

看完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我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进一歩增强了跟党继续前进的决心。

我要做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品学兼优、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时刻准备着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我相信,有全社会的热情关爱,有少先队员的共同努力,星星火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一定能射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选择的心得体会篇3

一起走过的日子里,每一个脚印都是深深的,每一个步伐都是沉重的。光阴似箭,改变的是历程,不变的是追求;似水流年,改变的是命运,不变的是心灵;岁月沧桑,改变的是传说,不变的是传奇。

一起走过的日子里,曾有无数的血泪挥洒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曾有无数的英魂永远沉睡于此,曾有无数的喜悦从此蔓延到世界,曾有无数的感动在这里直到永远。

“黑暗中国见光明,革命从此有方向!”1921年,这一年全国各地都传诵着一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的救世主来了,中国人民的守护神来了,我们再次坚定心中的信念,再次鼓足勇气,重新迎接更为猛烈的“暴风雨!”

血雨腥风的战场融入了无尽的沧桑与苦难,多少流离失所的剧情还未落幕,多少生离死别的故事还未开篇,顷刻间又成为浮云。战争肆无忌惮地在华夏大地蔓延开来,空气里弥漫着浓烈的硝烟气息,整个世界被战火笼罩着。悲痛欲绝的哭声,撕心裂肺的喊声回荡在无人知晓的山谷里,随风而逝。

世界不会因此沉沦,而命运会因此改变。只有齐心协力,才有希望,只有迎刃而上,才能改变!肩负着民族的使命,坚信着心中的信念,化悲痛为力量,奋勇向前。

成功的道路总是那么艰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无比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侵略的阴影总是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梦中依稀可见那一副副丑恶,甚至令人恶心的嘴脸。这将永远是中国人心中的一道伤口,永不愈合的伤口。

它让我们永远地记住所忍受的屈辱,所承受的苦难。没有任何困难可以打到我们,四万万的同胞一同站立起来反抗侵略,要为祖国母亲报仇雪恨,将侵略者赶出中国!事实证明,中国人民是最勇敢,最善良,最坚强,最可爱的人。

1949年,一头雄狮终于从睡梦中苏醒,缓缓睁开它朦胧的双眼,抖擞百年未净的尘埃,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向着朝阳,惊天一哮!它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伴随着激昂的国歌声,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将整个东方映衬出一片别样的“朝霞,”象征着中国将永远拥有灿烂的朝阳,永远拥有美好的明天!

走自己的路,是我们唯一的路。

一滴滴汗水,一次次哭泣,肩负祖国的使命,我们不能放弃。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经验,满怀人民的期望,我们一定成功。

一次次追逐,一次次超越,我们收获喜悦。

一声声欢呼,一声声喝彩,我们终于成功!

坚持改革开放,我们终于迈向了幸福的大道,继往开来的谱写新篇!建设小康社会,我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新中国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前景。

这是一个国家的转折点,更是一个新纪元的里程碑。

一起走过的日子里,我们所留下的脚印是深深的,是幸福的,是沉重的,是难忘的,饱含了对一切美好的渴望与追求,蕴藏着点点滴滴的真理和回味。

历史没有眷顾勤奋付出的我们,但是我们却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与它进行一场激烈紧张的游戏,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我们收获了成功,在历史的石碑上将永远镌刻上“中国”二字!

一路的离合悲欢,我们都哼唱着最高昂的基调!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中华儿女,我们引以为傲,引以为荣。我们改变了曾经的传说,我们写下了一个个不朽的传奇。

时间就此停留,历史回到曾经,过往成为梦幻,眼前云雾消散,心中笑逐颜开,中国成为永恒!

选择的心得体会篇4

本书作者吉姆·柯林斯,著名商业畅销书作家。曾在默克公司、星巴克、时代明镜集团、麦肯锡公司等世界知名公司任高级经理和ceo。

?从优秀到卓越》描绘了优秀公司实现向卓越公司跨越的宏伟蓝图。柯林斯发现,公司从优秀到卓越,跟从事的行业是否在潮流之中没有关系,事实上,即使是一个从事传统行业的企业,即使它最初默默无闻,它也可能卓越。

本期内容,通过“训练有素的文化”“技术加速器”以及“飞轮和厄运之轮”三个部分来铸就训练有素的行为。

训练有素的文化

企业的成功在于其创造力、想象力、大胆的尝试及富于幻想的激情。但随着公司在发展中变得更加复杂,它开始陷入自己成功的困惑之中。曾经令人愉快的工作团队变成了混乱无序的庞大机构。

于是公司开始招聘工商管理硕士,从一流公司物色合适的主管。过去的平等关系被等级制度取代。接踵而来的是各式命令,享受特殊津贴的主管阶层在公司内部也出现了。专业管理人员最终占据领导地位。他们整顿秩序,但也扼杀了企业家精神。一些最富创新力的员工因厌恶日益滋长的官僚主义和等级制度而辞职,公司的创造力减退。

为了避免了企业走向灭亡的这种螺旋式发展过程,就需要有训练有素的文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建立一种在框架下实现自由和责任的文化;

2.这种文化中的人们自律性高,愿意全力担负责任。他们将“去掉所有疲疲塌塌的毛病”;

3.不要将训练有素的文化和暴虐的纪律维护人混为一谈;

4.坚决遵守刺猬理念,近乎坚守宗教信仰式地关注三环理论的中间环节(见上一期)。

框架之下的自由(和责任)

实现跨越的公司建立了一贯制度,但他们也给予员工制度框架下的自由和责任。正如电器城的比尔·里维斯说:“公司的成就要归功于众多对自己商店负全责的了不起的经理,他们在一个大系统下运营。你得拥有相信这套制度并使之奏效的管理层和员工。但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商店经理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以与他们的责任一致起来。”制度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电器城尝试增加了新产品,如电脑和录像机。但无论何时,任何人都要在制度框架下工作。

严格规范

每个企业或者个人都想成为最好的,但大多数组织缺乏严格的训练有素的文化规范自己。

富国银行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作为富国银行的领导人,卡尔·赖卡特发现成为卓越公司的关键不在于令人赞赏的新策略,而在于彻底下决心清除100年来银行家的旧思想。他指出:“做到严格规范,我们首先从领导人的办公室开始。”他关闭了主管专用的食堂,只配备了一个类似大学食堂里的服务员。他关闭了领导专用的电梯,卖掉了公司的直升机。他撤掉了主管办公室的免费咖啡,取消了送给管理层的圣诞树。

是文化而不是暴政

实现跨越的公司与对照公司都有制度规范,如果深入分析事实,就会发现这两类公司制定规范的方法存在很大差异。实现跨越的公司有第5级领导人建立的持久的训练有素的文化,但间接对照公司里的第4级领导人,是单纯通过个人的权威来规范组织。

每一个未能维持优秀业绩的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点:在铁腕领导人的管理下公司获得了大发展;铁腕领导人离去而又没有持久的训练有素的文化,或者当铁腕领导人肆意违反三环理论时,公司便会大幅度衰退。训练有素是取得显著成就的必要条件,但倘若没有认真理解三环理论,即便有规范的行为也不能产生持续显著的效果。

疯狂坚持刺猬理念

实现跨越的公司完全彻底遵循这样一条原则:与刺猬理念不一致的,我们就不用。相比之下,缺乏与三环理论一致的训练有素的文化规范是对照公司失败的主要原因。

r·j·雷诺烟草公司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直到60年代,雷诺烟草公司还有简单明了的理念,是美国一流的烟草公司。随后,在1964年,美国卫生部办公厅公布了一则有关吸烟致癌的报告。为应对这一形势,雷诺烟草公司开始实行多元化经营。

温馨提示:吸烟有害健康

1970年,雷诺烟草公司用公司财产的1/3购买了一家船运公司和一家石油公司。这个主意本身并不坏,但是它对雷诺烟草公司的刺猬理念究竟有何作用呢?最后,由于不断从烟草业调拨资金到低迷的运输业,雷诺烟草公司被迫认输,卖掉了海陆公司。

严格遵守刺猬理念的含义不只是跟投资战略有关,它与管理和建立组织的整个过程有关。钢铁巨头纳科尔公司的成功得益于以包含文化和科技的刺猬理念为指导生产钢铁。纳科尔公司理念的核心是通过公平的英才管理避免等级差别,使工人的利益与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相一致。

纳科尔公司虽然以35亿美元的资产跻身《财富》500强,却只有四层管理机构,公司总部成员不到25人,包括行政、财务、文秘和组织。主管们并不比一线工人的待遇好,如果纳科尔公司某年利润丰厚,那么公司的每个人都会受益。但是如果公司面临困境,公司所有员工一同承受。例如,在1982年的危机中,工人工资下降25%,主管工资下降60%,首席执行官的工资下降75%。

没有几个公司能够严格规范 ,探索他们自己的刺猬理念,能严格执行规范的公司更少。

技术加速器

1999年7月28日,首批在互联网上建立的医药商店的网上药店向市场公开出售股票。仅在开盘的数十秒之内,该公司的股票价格就增长了近3倍。4周后,该公司的市场价值超过35亿美元。这样的业绩对于一家只卖了8个多月商品,拥有不到500名员工的公司来说,相当惊艳。

在网上药店飞速发展的顶峰时期,同一行业的沃尔格林公司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起初在网上药店上市前的数月中,沃尔格林的股票价值下跌幅度超过了40个百分点。

于是,沃尔格林公司开始尝试建立网站,与此同时,以公司特有的刺猬理念为指导,对这种尝试的意义进行了内部的深入讨论:互联网将如何与我们倡导的便捷观念联系在一起?我们怎样把互联网和单位顾客实现的现金流量的经济特征联系在一起呢?我们如何利用网络使我们的公司以饱满的热情,在全世界众多公司中脱颖而出呢?

接着,沃尔格林公司开始想方设法将互联网与其精密的存货和分销模式直接联系起来,最终实现便捷理念。在网上填写药方,驾车去邻近的一家沃尔格林公司开的免下车药店,透过车窗浏览,就可得到你需要的任何一瓶药。如果需要更方便的服务,公司还可以送货到你家。

最后,沃尔格林公司像大多数纯粹的网络公司一样,通过拥有一个技术精湛且策划巧妙的网页得以在互联网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提供非常便捷的服务,而且拥有一个可以信赖且考虑周详的送货系统。1999年沃尔格林公司陷于网络公司引发的恐慌之中,其股票价格跌至低谷,但在后来的1年内公司的股票价格几乎翻了1倍。

那么那家网上药店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该公司连年亏损,被迫宣布裁员以储备资金,它几乎已经失去了所有最初的价值。仅靠时髦的技术,天花乱坠的宣传,或者理性的股票市场,是不会变成卓越的公司。

技术与刺猬理念

各种各样的行业泡沫总是不断地产生又不断地消失,一会儿是电子行业的泡沫,一会儿是无线电通信行业的泡沫,再后来就是互联网的泡沫了。总之,随着不可预见的新技术的到来,泡沫将不断产生。

然而在这些一系列的变化中,卓越的公司能够不断调整自己,最终生存下来。真正的问题不是“技术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而是“那些优秀公司和卓越公司对技术的看法有何不同”。

技术本身并不是公司发展的主要原因,有选择地尝试使用技术才是发展的动因。实际上在公司树立刺猬理念和取得突破进展之后,技术对于公司来说才显得至关重要。也就是说,技术是发展动力的加速器,而不是创造者。

技术陷阱

人们总是害怕某种新的技术会从背后偷袭而来,并击倒他们。他们并不了解技术,很多人还对技术感到恐慌。但是他们都很清楚技术是推动变革的一个很重要的力量,所以他们需要密切关注技术的发展。

然而,那些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主管,大多数人都没有把技术列为公司转变期内必备的5大要素之一。

例如纳科尔公司,行政总裁肯·艾弗森并没有将技术列入引导企业从优秀向卓越转变的最重要的5个因素,他说:“最重要的因素,是公司的连贯性和构想出整个机构组织哲学体系的能力,这需要我们排除等级和官僚制度。”技术是纳科尔方程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只是次要部分。

技术本身永远不是公司卓越或是衰落的主要原因,而只是起到加速崛起或者灭亡的作用。

飞轮和厄运之轮

想象一个又大又重的飞轮水平地安装在轮轴上,你的任务是让轮子在车轴上旋转,速度要尽可能地快,时间要尽可能地长。你使劲地推飞轮前进1寸,这种运动在开始时不易被人察觉到。你不断地推,2到3小时后你会发现你的轮子已经转完一整圈了。你继续沿着同一方向推,轮子越来越快。

然后就到达了一个点——那就是突破点!这种积累起来的动量对你来说是有利的,它用力向前推飞轮。飞轮的每一圈转动都建立在前面运动的基础之上。

飞轮这个形象描述了从优秀公司向卓越公司转变过程中的全部感受。这中间没有单一的起决定作用行动,没有一了百了的创新,没有纯粹幸运的突变,也没有剧烈的革命。从优秀公司向卓越公司的转变也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一个行动接着一个行动,一个决策接着一个决策,它们的总和就产生了持续而又壮观的效果。

然而,通常只有在飞轮达到每分钟旋转1000转的速度时,媒体才会报道这家公司。因而这歪曲了我们对这种转变的认识,它使转变看起来好像是一夜间的突变。

从优秀公司到卓越公司的持久的转变总是遵循从积蓄到突破这样一种普遍模式。在某些情况下,从积蓄到突破要历经一段很长的时间。例如电器城的积蓄阶段共持续了9年,纳科尔持续了10年,然而吉列只经历了5年,皮特尼·鲍斯甚至于只有2年。但是无论这个阶段是长是短,每次转变都沿着一个相同的基本模式进行——不断积累发展势头以推动飞轮一圈圈地旋转,直到突破阶段。

飞轮效应

所有实现跨越的公司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巨大的动力依赖于不断的改进和成果的取得。当你做事的方式可以使人们看得到并且感觉得到动量在积累时,人们就会怀着极大的兴趣站在你身边支持你。

飞轮效应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于变革总是会产生抵触情绪,于是,试图获得每一个人的支持,似乎是主管人员在公司从优秀向卓越转变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我们怎样才能使公司转变方向?”“我们如何能使人们热衷于新的远景?”“我们如何动员人们联合起来?我们如何使人们拥护这种变革的呢?”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实现跨越的公司从来不真正花很长的时间去考虑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这些问题是自动解决的。

以克罗格为例,你如何使一个拥有50000多名员工的公司去拥护一个全新的激进策略,这个策略最终将彻底改变公司建立和经营小百货商店的各个环节?无论如何,你不能仅通过一个重要的事件或是一个伟大的方案就可以做到。

第5级经理人吉姆·赫林发起了克罗格的转变,他总是避免做任何喧嚣的鼓动宣传。相反,他和他领导的团队成员首先转动了飞轮,并且创造出了有形的结果,证明他们的计划是有意义的。赫林说:“我们尽力使计划逐步走向成功,这样大众才能从我们的成功中,而不仅仅是从我们的话语中树立信心。”

实现跨越的公司,往往在开始的时候并不公开宣布他们的伟大目标。事实上,他们在开始旋转飞轮的时候,才逐渐领悟到他们所采取的行动的伟大意义。如果你可以使飞轮说话的话,你就不必热心地传达你的目标了。人们自己就能够从飞轮旋转中作出推断:“如果我们坚持不懈的话,你就等着看我们的成功吧!”

厄运之轮

与实现跨越的卓越公司相比,对照公司则是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它们并没有冷静周密地思考自己需要做些什么并把它付诸于实践,它们常常开展一些新的方案——总是营造一种声势浩大的气氛来“提高士气”——不料看到这些方案没能取得可持续的结果。它们寻求一个决定性行为,一个伟大的方案,一个能打败竞争对手的发明以及一个奇迹般的瞬间,这些都可以帮助它们越过积蓄阶段直接跳到突破阶段。起初,它们推飞轮朝一个方向旋转,接着又停下来改变旋转路线,久而久之,这些公司因徘徊不前而没能积累起持续不变的动量,最终陷入我们所说的“厄运之轮”。

厄运之轮

尽管各个公司厄运之轮的具体表现千差万别,却存在着一些非常普遍的模式,其中两点值得特别关注:错误指导下的收购行为和选拔废除前代领导者努力成果的新一代领导人。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经发现一些公司的合并和收购行为很少来自于可靠的推理,而更多来自于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那就是达成几笔交易比做一些实际的工作更能使人兴奋地度过一天的工作时间。其实,这些公司都十分清楚20世纪80年代普遍存在着大量滞销货的事实:“当情况变糟时,我们就去购物吧!”

实现跨越的公司的收购行为,则会有相当高的成功率,它们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们的收购行为通常在刺猬理念发展之后和飞轮积累起重大动量之后才发生。

相反,那些对照公司总是千方百计地想通过收购或兼并的方式直接跳跃到突破阶段。在通常情况下,这些公司的核心业务都处于窘困状态中,而他们却不顾一切地投入到收购的大潮中以期待快速成长。他们从来不明白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虽然你可以购买到成长方式,但是你决不可能购买到转变成卓越公司的方式。两个大型的平庸公司合并在一起,不可能创造出一个卓越的公司。

另外一个常见的导致陷入厄运之轮模式的错误,是新任职的领导常常阻止旋转着的飞轮,并且推动它朝一个全新的方向旋转。例如哈里斯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就树立了卓越公司所具有的经营理念并且开始了一个一流的可取得突破的动量累积过程。乔治·戴弗利和他的继承者理查德·塔利斯,认为哈里斯公司的印刷和通信业技术在全世界都可以算是最棒的,他们的刺猬理念就是根据这样一种想法产生的。

接着飞轮开始停滞不前了。

1978年,约瑟夫·博伊德成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随后,他放弃了印刷业务,这相当于突然猛转飞轮朝其他方向旋转。印刷业务在当时是公司最有利可图的业务之一,所创利润相当于经营利润总额的1 / 3。那么博伊德廉价卖掉公司宝石业务的收益又用在何处了呢?他继而轻率地带领公司投入到办公自动化的行业中。然而,当哈里斯公司真正站在战场上时才发现,他需要面对像ibm、dec和王安电脑这样的竞争强敌。到1988年哈里斯公司所创利润已经低于70个百分点了。厄运之轮已经取代了飞轮。

区分飞轮与厄运之轮

总而言之,实现卓越的过程,就是推动飞轮的过程,一旦完全理解了如何在你所处的特定环境中应用飞轮效应,并将遵循飞轮转动规律与自我创新相结合,你就能获得战略增长的力量。当你做出一系列明智决策并对其精准执行时,你的每一次行动都能汇集上一轮飞轮运转的动力。

选择的心得体会篇5

本刊编辑部 | 谢长艳

查理·芒格:我相信吸取其他人宝贵的经验是明智之举,我不相信闭目塞听能梦想成真。

市场上涨,就会赚钱;市场下跌,就会亏钱,这几乎是市场中绝大部分投资人和投资机构的状态。甚至无论其选择的是否为优质资产,投资收益都和市场整体水平一样。如果你战胜不了市场,那么你就是市场、就是“羊群”。

在《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一书中,作者威廉·格林描写了他采访的四十几位全球顶尖的投资人,是如何在市场中卓尔不群、几十年持续从市场中获得不对称超额业绩的。这些人就像“上帝的宠儿”,虽然入市时间不同、投资标的不同,但对于价值投资都有着宗教般的热情和信仰。他们中多是芒格、巴菲特和格雷厄姆的信徒,并把价值投资的基本特征——“耐心、自律和风险规避”充分演绎。

他们是财富的赢家,却未陷入追求金钱而无法自拔。对于一些人来说,解决问题的乐趣超过了赚钱的乐趣。还有一些人热衷于慈善,把财富回馈社会。他们超越了投资、超越了财富。正如本书中引用的音乐家、雷鬼教父鲍勃·马利所说:“我的财富就是我的一生。”

巴芒和其信徒们

打开《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初始,让笔者想起了巴菲特所写的《格雷厄姆-多德式的超级投资者们》一文(此文发表在第4版《聪明的投资者》一书的附录)。该文是根据1984年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一次价值投资座谈会上的讲话整理而成。座谈会是为纪念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戴维·多德合著的《证券分析》一书出版50周年。此文中,巴菲特介绍了九位格雷厄姆和多德部落的超级投资者,如沃尔特·施洛斯、比尔·鲁安、路易·辛普森和查理·芒格等。他们的投资组合很少重合,有的专注大蓝筹,有的持有不知名的粉单市场标的,但都取得了和巴菲特一样优异的成绩。这些格雷厄姆-多德一类的投资人信奉一个共同的思想观点:去寻找某企业价值与该企业所占的一小块市场份额价格之间的差异,并利用这种差异来买进股票。

到《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在美国首次出版的2020年,价值投资者已经不再是1984年那样的小团体了。本书中不仅有沃伦·巴菲特、查理·芒格、比尔·鲁安,还有约翰·邓普顿、欧文·卡恩、霍华德·马克斯这些与巴菲特、芒格齐名的投资大师。更有不少价值投资的新生代,他们多出生在20世纪60-80年代,如出生在印度的莫尼什·帕伯莱、出生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马修·麦克伦南、出生在伊拉克的扎卡里亚等等。

被作者威廉·格林重点着笔墨的新生代价值投资人出身不同、经历不同、投资标的更是不尽相同,但不管是科班出身,还是半路出家,这些人基本都以巴菲特、芒格为楷模。文章开篇的印度裔投资人莫尼什·帕伯莱就是完全效仿巴菲特,他视巴菲特为导师。在1994年接触到巴芒的投资思想后,他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他们,并每年到奥马哈朝圣,参加伯克希尔的年度股东大会。2007年7月,他还与好友盖伊·斯皮尔联手拍下了巴菲特的慈善午餐,面对面与巴菲特交流。通过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巴菲特投资法则,他把100万美元变成10亿美元,至今雪球还越滚越大。

在书中第七章《高绩效习惯》中出场的投资人保罗·朗齐斯,把巴菲特视为“不断提升自我的绝佳范例”。和巴芒一样,他也是“一台强大的学习机器”。他至少保存有500段巴菲特的视频和他能找到的芒格的珍贵录音。他还保存了几十次参加年度股东大会的记录。他观看过巴菲特1998年在佛罗里达大学的演讲视频多达15次,并且至少阅读过5次演讲稿。同样,他非常深入地研究了伯克希尔1993年的年报,以至于他可以一字不漏地背诵巴菲特评估股票风险时考虑的5个主要因素。在近30年里,他也每年到奥马哈参加伯克希尔的年度股东大会。他把巴芒许多“根本性”的原则“深深地镌刻在脑海里”,效果就像每天重复说同样的祷告语或誓言一样。

此外,像扎卡里亚、盖纳、朗齐斯等投资人还重仓持有伯克希尔股票。2020年,朗齐斯更是利用新冠病毒大流行引发的股市崩盘机会,大幅增持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使该公司在其投资组合中的比例提高至25%。

?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中的主角都是凭借智慧取得成功的人,他们的成功完全靠投资,而投资的成功又完全靠自我修养和学习。这与我们在当代社会上所看到的权钱交易、潜规则、商业欺诈、造假等毫无关系。他们用最干净的方法在商业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功。

正如塞斯·卡拉曼在《格雷厄姆和多德的永恒智慧》一文(此文为第6版《证券分析》的前言)所说:“没有哪一位长期投资者因坚持价值投资理念而后悔。而信奉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也很少转而信奉其他投资方法。”

对机构的思考

《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书中提到的卓越投资人都是“自下而上关注价值本身”,与其相比,大多数投资者就很少关注价值标准,都一门心思地关注公司的盈利增长、股票的价格趋势或是市场的指数,通过与市场博弈赚钱。

虽然价值投资的群体在不断扩大,但不可否认,市场中缺乏甚至没有价值取向的投资人仍为数众多。资本市场总是习惯把投资分为价值和成长,在笔者个人看来,价值和成长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企业持续地创造价值,投资人去分享收益,高质量的成长就是对企业未来价值的判断。而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价值投资和市场博弈交易,一个是挣公司成长创造价值的钱,一个是挣别人口袋里的钱,也就是俗称的“割韭菜”。

本书中提到的投资人不仅能较好地评估企业的价值,更能耐心等待“以低于企业内在价值的大幅折扣买入股票”的时机,并能耐心地等待“当前价格与企业估值之间的差距缩小”,并且时刻保有足够的现金储备。可以说,价值投资策略对于缺乏耐心的投资者毫无用处,因为价值投资必须坚持足够的时间,才能得到市场的奖励。

反观一些基金经理甚至包括那些运气不佳的价值投资导向的基金经理,都迫于有形或者无形的业绩压力而从事短期投资,周期短至一个季度甚至是一个月。更关注短期业绩,有投资经理所在平台的考核所致,也有出资人的压力和媒体的解读偏见等原因,这让基金经理很难采取逆向投资策略或者长期策略。

或许,一些基金经理也不愿意特立独行,因为只要选择从众策略,停留在有把握且业绩平平的避风港里,就很容易面对业绩下滑招致的资本撤离。就像书中提到的投资人马利·埃维拉德所说“在羊群内感觉要暖和得多”。

埃维拉德在1968年就接触了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学说,并把自己的这次发现与宗教皈依相提并论。但这之后他依然在“羊群”中浪费了15年大好时光。因为他的老板们看不到价值投资的魅力,他只能继续采用老策略,投资的基本都是被纳入指数的大公司股票,和周围的人一样获得一般的回报。直到1979年他才有机会按照格雷厄姆的理念去单独管理一只共同基金。

但在1999年互联网泡沫期间他遭遇四面楚歌。虽然其管理的基金当年取得19.6%的收益,但因未涉足科技股,业绩远远跑输纳斯达克指数85.6%的涨幅。这导致70%的基金股东出逃、管理的资产规模也缩水三分之二。埃维拉德苦苦坚守,拒绝改变逻辑,直到次年科技股泡沫破裂,其低价股票投资组合表现出色,理性的价值再次得到证实。前一刻还被视为傻瓜的埃维拉德,转眼之间又成了圣人。

那么,价值投资者如何能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做投资而不受人牵制呢?有的投资人在取得了几十年的超额收益后,选择把资金返还给投资人,然后完全集中精力管理自己的财富,这样就不必被他人牵制、不必对他人负责。本书中这样的投资人不止一位,如乔尔·格林布拉特和他的合作人罗伯特·戈尔茨坦,还有尼克·斯利普和扎卡里亚。后两位投资人在2015年返还了股东的资金以45岁的年龄从基金经理的岗位上退休。在退休后的头5年里,他们的财富增长了近两倍。

从这个超然的状态看,真正的价值投资更适合个人投资者。虽然机构有资金优势、信息优势等,但为他人理财要经常遭受审查,经常被拿来与别人比较、经常因为无法控制的事情而遭受批评。毫无疑问,这是痛苦的。而个人投资者只需要对自己负责,更容易独立于羊群。

超越投资和财富

《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书中的顶级投资人都在财富上获得了成功,但财富并不是这些人生活的全部。家庭、健康、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不断地学习带给这些人的幸福感远超过财富本身。在他们看来,真正的富有并不和财富完全挂钩。

以109岁惊人高龄去世的投资大师欧文·卡恩,在2015年被本书作者问道:“什么样的生活是有意义的”时,他表示,“对我来说,家庭是非常重要的。”而查理·芒格也说过,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惟一的成功就是通过买股票发财,那么这就是一种失败的生活。生活不仅仅是精明的积累财富。

在书中的莫尼什·帕伯莱看来,投资只是一种游戏,只是他更善于玩儿这个游戏而已。他也和巴菲特、芒格、约翰·邓普顿等人一样热衷于慈善事业,把更多的财富回馈于社会。

另外,价值投资的“耐心、自律和风险规避”这些特征也会让生活更有质量。比如书中的投资人杰森·卡普,在20岁时患上了几种可能危及生命的免疫性疾病,医生告诉他,他到30岁时可能会失明。但他就是靠着出奇的耐心和自律,彻底改变了营养、睡眠和压力管理后,身体竟然完全康复。

就像杰森·卡普一样,对于这些出色的投资人来说,重要的或许还不是寻找快乐,而是如何减少痛苦、提高修养。这些痛苦或许来自健康、或许来自出资人的压力、或许来自资产亏损的痛苦、或许是个人对未来的迷茫。正因为如此,被这些人奉为“圣经”的读物,有的并不和投资直接相关。比如尼克·斯利普的圣经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比尔·米勒的圣经是《一名战机飞行员的哲学思考》(thoughts of a philosophical fighter pilot)、而“问题少年”出身的阿诺德·范登伯格将《从贫穷走向权力》(from poverty to power)一书视为自己的“圣经”。

可见,价值投资很多是“功夫在诗外”,好好生活、好好学习都是做好价值投资的前提。2018年5月,笔者在采访美国喜马拉雅资本创始人李录先生时,他也说过,“单纯以赚钱为目的的投资,不会创造出超凡的业绩。”

写在最后

对于价值投资,有人可能会产生共鸣,而有人也会无动于衷,怎么通过记录去说服也无济于事。

如果《证券投资》、《聪明的投资者》《穷查理宝典》、《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等这类价值经典,能让你心有戚戚感,而你又能够抵御投机,保持足够的冷静,或许你就具备了价值投资的潜质。但很多人又觉得巴菲特和芒格的价值投资之路只能欣赏而难以模仿。读一读这样的书,或许会让你在践行“价值投资知行合一”的路上,又多了一些坚持的例子和榜样。

如果你对价值投资无感,读一读这类书,至少能让你对价值投资如何思考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又或许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些新的感悟。

(本文已刊发于11月5日《红周刊》。)

选择的心得体会篇6

历史是一条无尽头的长河。在这样一条长河之中,没有人知道前方是什么,也许今天一条小船正在平稳地行驶,明天它就将会遇到危险。而中国这艘航船在这条长河上已行驶了五千多年……

最近看了《历史的选择》一书。我知道了一些事情:在祖国这只小船饱受风吹雨打时,神州大地上出现了一线曙光——中国共产党诞生!他带领着中国人民打倒了帝国主义,赶跑了侵略者,创建了新中国,最终乘着那由小船变成的军舰安稳地行驶到如今。

翻过最后一页,我感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人民力量的强大。书中描写了许多光荣形象,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而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刘胡兰经受了匪军的折磨以不朽的精神,诠释了生命的宣言,面对敌人的铡刀,坚贞不屈的说出:“怕死不当共产党”的豪言壮语,泰然自若地走向刑场,被匪军杀害时年仅16岁。当我读到向警予被敌人严刑逼供时,我仿佛听到她怒视着敌人凛然地说:“要杀就杀!至于我是不是向警予,没有多大关系,横竖你们都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革命者不会在你们的屠刀下求生。等着吧,你们的末日就在明天!”难道她们真的不怕死吗?难道她们真的不怕失去亲人吗?不,她们不想死,她也怕失去亲人,但她们更要忠于党,忠于人民……

李四光———杰出的地质学家,1889年出生在湖北黄冈的一个贫寒人家。他是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当时正在国外的李四光爷爷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

得到这个消息后,他不顾要扣押他的危险,于两星期之后回到祖国的怀抱。他最大的贡献是:1956年,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大港、胜利华北等大油田,在中国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使我国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雷锋,一心为人民服务,甘愿做螺丝钉的战士,他看到抚顺市望花区人民公社成立,送去200元钱;辽阳地区遭受洪灾,他又寄去100元钱;战士小周父亲病重,他以小周名义寄去10元钱;一位妇女丢失车票,他用自己的津贴给这位妇女没了回家的车票。别看他对别人毫不吝啬,可他在生活上可是十分俭朴,一双袜子补了又补,多年都舍不得丢掉。他平时看到一颗钉子,一个牙膏皮都收集起来。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正是以此而奋斗了一生。

历史选择了他们!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他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令人震撼的奇迹,他们在贫瘠的土地上建立了新中国。

现在,历史已经过去,未来将由我们焊接,那么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我们要传播这种“红色精神”。我们要努力学习,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勇敢地接受祖国地选择。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加油,争做时代的弄潮儿,让祖国这艘航船永远稳键地行驶在历史长河之上吧!

选择的心得体会篇7

公司10月份的安全员工作例会,大屏幕上播放了一个关于安全生产的教育片,题目是《我选择视而不见》。

故事随着主人公的回忆讲述了一场本可以挽回的一起安全事故。主人公是一位到单位不满一年的新人,在单位担任安全员一职,在车间巡视中遇到一位正在给供气压力管道热交换器进行保养时违规操作的工人,他没有隔离热交换器管线,安全员劝阻操作者的违规行为并告知每一个程序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隔离热交换器一旦出现故障可能会直接导致管道中的高温气体喷发出来引起事故,而操作者为了省时省力,认为凭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不会发生意外情况,不愿听其劝阻,并且数落他是一位刚到单位时间不长、什么都不懂的新人,随着一声声数落,他最后选择了沉默,之后多次在车间遇到违规、违章操作,在劝阻当中都是以不听劝阻、以争吵结束,为了不让矛盾升级,他一次次选择了沉默、一次次选择了视而不见,最终导致人身事故的发生。

通过这个的教育短片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专职安全员的“责任担子”在我肩头的重量,更让我清楚的知道违章就是走向事故的开始,知道了制止违章的重要性,任何的侥幸心理后面都可能埋藏着一起未知的事故,任何一起事故都是一起不可挽回的损失,是一种无法弥补的伤痛,以后在工作当中我会时刻提醒自己无危则安、无损则全,让安全在每天的生产过程中生命得到保证、身体免于伤害、财产免于损失。

我和故事主人公一样,也是一名安全员,我会吸取故事中的教训,该坚持的绝不放松,熟悉掌握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及安全制度,认真学习与安全的有关法律法规,每天勤于检查,及时发现整改事故隐患,防止出现不安全的因素,履行好安全职责。作为一名安全员更应该有一颗赤诚的心来维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用安全的规章制度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在工作中相互监督、相互提醒,查找薄弱环节,防止不安全因素存在,杜绝事故隐患,点点滴滴汇集在一起才能筑起安全大堤。

选择的心得体会篇8

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我们回顾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历程。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集中体现在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永远值得自豪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国人民永远值得铭记的伟大成就。

经过10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伟大成就集中体现在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理解这一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要求党和人民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面向未来,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曾把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比作万里长征,指出新中国成立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到今天,我们又走完了第二步、第三步。展望未来,还要坚定地迈出第四步、第五步以至更多、更大的步伐。为此,党中央领导人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完全有理由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而自豪,但我们没有丝毫理由因此而自满,我们决不能也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因此,我们党隆重庆祝建党100周年,其要旨既是为了继往,更是为了开来。

党的历程全面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对全党深入贯彻群众路线提出新的要求。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实到各项工作中。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宣传引导群众、真诚服务群众,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的好事实事,着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要紧紧依靠群众,把群众实践创造作为推进工作的源头活水,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使精神文明建设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要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把人民放在心中位置,增进群众感情、树立大众情怀,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着眼于继往开来,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信心、砥砺勇气,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对此,我们只有牢记并坚定不移,才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我们要继续以新的伟大实践书写未来美好新篇章,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把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选择的心得体会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