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观后感6篇

时间:2024-02-04 09:48:12 分类:心得体会

通过观后感的写作,一定都能提高我们的观影兴趣,每次朋友们欣赏完一场影片后,一定有不少感慨,可以撰写一篇观后感,58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公民观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公民观后感6篇

公民观后感篇1

在知乎上看到,说《十二公民》是一部很好的普法电影,又说是国外的翻拍版,这2个原因成了我观看的动力。

整个故事更可以看作是话剧版的电影。

在一个固定的空间,由对这个案子的讨论贯穿始终,外衍出这十二个人各自的身份背景及遭遇,最后大家相互理解,变和谐社会。

一开始看,是有点闷的,十二个完全不想干的人在一起讨论一个案件。而且这个案子有显而易见的证据、证人,按照常规的流程,可以直接进入定案阶段了的.。

十一个人,投了有罪。只有一个人,投了无罪。

大家的矛头都指向这个人,觉得他是在浪费大家时间,因为这十二个人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离开,矛盾也就就此开始。

在逐层深剖质疑案情的过程中,每个人的人生际遇得以曝光,是在拨开迷雾,也是在展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引发对人性的深层次的思考。

电影开始变得好玩起来,大大丰富了剧情的内容,不再像之前单调,干巴巴。

最后当然是圆满的结局。

大家最后对案情分析的认真,让人感动:认真的对待每个生命,不轻言放弃,尽到每个人的本分责任,美好的结局是可期的。

公民观后感篇2

中秋节了,坐火车回家,由于时间有点长,就想着去网上找个比较新的电影,翻过来倒过去的,就看见了这部《十二公民》,光看名字,我完全不知所云,于是就下载下来,躺在列车上看了一边,感慨颇多,如下:

1、我们所有人的弱点:以自我为中心。在电影中,当何冰饰演的角色提出不同意见的时候,其他十一个人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说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去听反对的原因。这在我的生活经历中有很多,很多人就是不去考虑别人为什么有不同观点,而是一味的去向别人诉说,就像影片中的那位老大爷,是,这样的人在遇到立场不坚定或是容易考虑别人想法的人面前是很容易获胜,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胜利(之前我认为不是),因为这个世界没有百分之百的事情,想法同样如此,当你喋喋不休的将你的想法说完了,你就很可能失去了弥补你的思维盲区的机会。所以还是多做一个倾听者,当有质疑的时候,还是应该先让质疑者说说的。

2、鼓励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不是赞美吃螃蟹最多的人。当深圳的“时间就是金钱”经过邓小平老人的宣传之后,我们赋予其无限光辉,也就直接导致了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当然我们想要发展、想要富强、想要复兴,没有效率、没有竞争、没有奋斗,上边的三个想要就都成了扯犊子,但是凡事都需要有个度,就像孔圣人的中庸之道,我认为这就是用来提醒我们要找到每件事情中我们要把握的那个度。当绝大多数的大中小学教育全部都为了毕业挣钱的时候,当绝大多数有科学、人文知识的人们用尽自己每一秒钟去赚钱的时候,当绝大多数人的眼光只盯在财富、金钱上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就不正常了。还记得《三体》作者刘慈欣先生说过句话,大概意思是希望我们能在推着自行车回家的路上,能够抬起头,看一看那片闪着星星的夜空。我感觉这个愿望很奢侈,所以我不奢求所有人,我只希望在象牙塔里的本该继承五四精神的同学们,每天能少睡一个小时,用这一个小时看看这个社会、想想这个国家、思考思考这个人生。千万不要说社会已经这样了,只有坐上那个位置,才能改变这个现状,因为我们的前辈已经向我们证明了这个世界的规则可以是星星之火燎遍原野!

3、我们的生活已经只剩直接了。当问何冰为什么说无罪时,何冰的回答——没什么理由,只是感觉百分之百就不对(原话已经忘记),当时看到这的时候,突然就想起来老哥之前对我说:你能想问题,这很好,但是不要只是抛问题,你需要想好解决方案,否则对团队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当时感觉是,我只是抛出问题,就会让所有人去思考解决方案,的确会浪费不少时间。但今天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一直在推演,如果何冰没有抛出这个异议,那肯定得不到二号陪审员的关于列车通过窗口的时间,也肯定得不到五号陪审员关于刀捅入人体角度的经验,更不会去想楼下老人的从起床到门口用时不可能是十五秒的结论,这三个关键点都有可能得不到,那其结果就完全相反了。所以,我想在此再抛出一个问题,当我们限制问题抛出时,真的能达到节约时间的效果吗?还是我们不限制问题的抛出,而是对要讨论的问题筛选,会更好一点呢?

4、有关教育。影片中比较集中体现教育问题的是三部分,第一,关于本次模拟庭审中学生的成绩,第二,关于三号陪审员孩子的教育,第三,关于十号陪审员孩子考上大学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已经不简简单单的是当前大中小学的问题了,这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了,当所有人都认为学生的一切都只能按照分数来展示的时候,这就不再能称的上教育了,只能称为机械工种灌输流水线了。没有了向往科学、人文知识海洋的欲望,有的只是对分数的渴望和对需要机械练习才能航行的科学、人文知识海洋的厌恶。真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教育能够将道德、素养、体质、思维、心理、背诵和实践等能够整合成一整套非单一分数的评价体系。第二个问题,则是目前很多年轻人的受教育问题,就像本人小时候在家里稍有不顺就赌气,挨了不少打,但依然没有改变,直到初中时期,做教师的姑姑对我说了一句话,大意是:你现在在家里,你爸你妈都宠着你,你受不了丁点的委屈。但是当你步入社会呢?可能有人会在你耍脾气的时候,对你说尽好话吗?也就从那时起,开始去让你自己努力的承受委屈,这是我认为的一个孩子向成人转变所必须经历的一步,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步。所以,如果有父母说你家孩子如何如何的容易生气,那一定是你这父母做的失败。第三个问题,这是我个人认为现行高考制度最大的败笔,也是最大的不公平。曾几何时,我们说高考公平,曾几何时,我们说外国的教育是对穷人的向上攀登的限制。而我们的高考录取制度的不合理,又何尝不是导致不公平、限制穷人翻身的枷锁呢?原因一方面是目前高校目标不明确,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配。为什么说目标不明确呢?一个社会的进步靠的是什么?我认为是两块,一块是基础学科(暂定为不是目前社会所能直接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的学科,如:数学、物理),另一块为技术学科(即直接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学科,如:计算机、会计),在这两块的基础之上应该是两套教育模式,即:高中之后,分为基础学科教育(精英模式)、技术学科教育(大众模式),在这两套模式中,都有相当于现在的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因为不管是基础学科或是技术学科,都需要有人在这个领域或是这几个领域精耕细种,基础学科就不用说了,单独举个技术学科的例子:全球最精细的相机摄像头,为什么中国不能生产?很多人都说中国工人素质低下如何如何的,那为何低下呀?就是因为中国只重视基础学科的提升,而极大的忽视了技术学科水平的提升。所以我认为我们需要把基础学科真正办成引领社会发展的燃料,而把技术学科办成工艺极致的发动机。另一方面是招生政策的扭曲。高校建立的目的是什么?其实说白了是为国家培养未来需要的人才,在说到接近地平线一点,是为了我们这个民族以后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而做的努力。但现在呢?如果没有对贫困地区的倾斜性招生,那就真的成了社会中上层的未来接班人培训基地了。为了能真正的培养出人才来,那就需要把所有学生放进一个笼子里去战斗,当然,前提是我们需要保证这个笼子里是同一个级别的,也要先确定战斗的强度等级。再一方面是需要曾经的夜校性质的学校回来,可以是夜校,也可以是周末学校。不管是哪个,我们需要的是有一个成人在离开学校之后,还能找到一个地方去系统的充电、提升。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不是前二十年的事,所以人生不单单需要的是初期教育,也不单单需要依靠自觉的终身学习,同样需要的是终身教育,一种能在你离开校门到踏入坟墓这中间几十年中一直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可能真的能够实现一切皆有可能……

得睡会了,就不唠叨了。不求各位看官赞同,只求我的这块砖能引出更多的玉,那样我就真的夫复何求了!

公民观后感篇3

思维的墙,思维其实是一道限制你的墙。常人来看,富二代似乎就应该骄奢蛮横,杀害亲父便似乎也不足为怪。忽略掉表面那层偏见,客观地来看,那么老人也似乎并没有动机撒谎。可事实上,要从老人的角度去分析整个案件,才能够发现隐藏在暗处的真相。

很多时候,其实是思维影响了人的判断,所处的思维模式导致人看不清本质。想要看到真正的世界,绝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也不是用完全不带主观意识的眼光去看,而是用清辙眼睛去看天,用朦胧眼睛去看云,用飘逸眼睛去看风,而每次你都会发现一个新的世界,似是而非,一切陌生而熟悉。

电影里还有一个情节,当一切证据证人都被推翻后,一直顽固地认为富二代有罪的3号眼神呆滞了几秒,随后愤怒地又回到了原点,说:”这么多的证据证人还不够吗?学校是让你我根据现有的证据去讨论,而不是让你们去证明这些证据都是错的!错的?“然后颓然地跌坐在椅子上。

其实越接近真相,人们往往越不愿意承认,就像越发现宇宙的寥廓,人们才越发现自身的渺小轻微,这让狂妄自大的人类如何接受?思维的墙,说到底还是人类自己砌就的,不愿承认自己的愚昧无知,便砌成一道高高的墙将自己紧紧地包围起来,然后就自以为安全了,可悲人的精神虽不属于物质,仍受限于物质。

所幸总有勇者哪怕竭其力量也要挣脱这桎梏。这才有了这场精彩绝伦的讨论,才不至于让真理湮灭在历史的烟尘中,无辜亡灵痛哭于阴暗角落。

只是这世上因捍卫真理便惨遭迫害的殉道者何尝少呢?近代科学的伟大先驱布鲁诺因坚持信奉“日心说”,便一生始终被人与”异端“联系在一起,为此颠沛流离,为此受了8年的牢狱之灾后被判用火活活烧死。但真正的勇士怎会屈服于淫威之下,当布鲁诺听完宣判后,仍面不改色地看着这伙凶残的刽子手,轻蔑地说:”你们宣读判决时的恐惧心理,比我走向火堆时还要大得多。“是的,即使身死,但他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将永不磨灭,他的精神早已超脱到物质之外,而不是苟同于一群恐惧到颤抖的蝼蚁。

因为思维的枷锁,人们常常理所当然地便否定掉真理,以理所当然地将自己奉为真理,而渐渐忽略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和生命的意义。为何不推倒那堵思维的墙,去看看墙外的世界呢?学会尊重未知的存在,也是对自身的尊重。而世界知道,少数比多数这关乎人命的事儿难道都只是法官、检察官、警察的责任吗?本片间接描述了一个社会现象,那就是除了陆刚这样从事法律职业的人以外,没有多少人会有那个法律知识和追求真相的勇气,那么,如果连司法人员也和大众一样选择沉默呢?

近年来许多旧案重提,呼格吉勒图冤杀案,张辉、张高平叔侄奸和杀冤案的重审、平反。从某种意义上正是司法界的自我审视和变革,陆刚的问话言犹在耳:“你们为什么把孩子送到政法大学来读书?你们的态度或许就是将来他们面对法律的态度。”作为一名法学院学生,曾经我们都是抱着满腔热血,当老师问,你们为什么选择法律?我们都有着基于正义公平的回答,可是四年过去了,自己越来越对这个职业产生怀疑,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制度,因为制度是人设的。所以无论是哪一种制度脱离了追求公平、正义的心,冤假错案随时可能发生。影片的结尾,所有家长都摒除了偏见将这个案件判为无罪,这部电影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希望,正如这个世界有光明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黑暗,就算是知道追求真相的路是无休止的,我们依然要坚持。

随着时代的演变,司法制度和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时事,政府信息公开也越来越普遍,那么我们每个公民都应当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和素质,在享受司法所带来的权利的同时,履行责任义务更加理智,客观的监督司法公平维护司法正义。在维护法律公平与正义的路上,请不要让陆刚这样有责任心和正义感的人感到孤独。

公民观后感篇4

跟以前一样的习惯打开豆瓣,看下影评看电影推荐,想要看看还有什么好的电影让我遗失了。

果不其然,真的让我找到了一个电影《十二公民》,一个从《十二怒汉》改编而来适应中国的一个电影,这个电影在2015年上映,但是在2018年又重新上映。

看到了豆瓣上有一个评论说:真应该让中国人都看看这样的一部电影。确实是如此,真的应该看下这个属于中国的法律电影。让人们知道法律的重要性,也是让人们知道在中国,法律到底是什么样的。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去遵守法律,但是却缺乏了对法律的尊重,事实上它距离我们很近,但是我们却距离它很远。

电影被叫做《十二公民》,之所以叫做公民的原因是因为公民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让人们明白你有权利决定别人的罪过,你就会有被别人审判义务。

公民观后感篇5

没有完整的看这部影片,看了20分钟就觉得够了。影片不过像是把曾经很多枯燥无味没有威慑力的文字更生动写实的表现而已。但我想早在03年之前很久就已有人类发出呼吁。

不知道该怎么说,好像一个焦点,附和和质疑都不会讨人喜欢。但若放开旁的眼光不管,我觉得它是一枚有力的炸弹,却丝毫无法令人在短时间内将思维发散或加深。

如果你没看过这部影片,没有发出不由自主的颤抖,没有掉下情不自禁的眼泪,你会想过人类的残暴吗?你会为自己感到惭愧吗?

如果你不是因为看了这部影片决定去吃素,你会去网络搜索人类到底需不需要动物性蛋白这种东西吗?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态度因这影片而改变,你才应该好好的反省一下。

在这之前你都干什么去了

并不觉得“每个人都应该素食”,“用温柔的方式杀死养殖场的动物”又觉得伪善,虽然痛恨一切形式化的东西,可是什么都逃离不了这个形式化。当对别人说“我吃素了”的时候,又忍不住解释番并非因为环保主义只是觉得吃肉是个负担。

其实怎样是最自然的状态谁也决定不了,自然来决定,想要动用自己的同情很容易,同情不是怜悯,是感同身受。并需要一点放弃所谓理智的勇气,去认同他物的感受及其真实性。

但马上,在我为晚饭做准备,熟练的把一根丝瓜切成薄片的时候,我的手上滑溜溜的,有丝瓜特殊粘液的感觉,我想,这是不是它的血?只是不是红色的,它在呐喊吗? 只是我听不见,它一定很痛苦吧,我居然如此残忍的把它凌迟!

公民观后感篇6

十二个陪审员,每个人身上都有段故事,讨论案情的.同时也把自己的生活带了进来。影片里最出彩的角色我感觉是由老戏骨韩童生饰演出租车司机。作为典型的北京胡同老人,对现实不满、与孩子沟通不够、整日骂骂咧咧,在模拟陪审团会议中,性格缺陷、社交迟钝、对于其他人逐渐提出的疑点熟视无睹, 原本以为这部改编自《十二怒汉》的片儿只会叫好不叫座,影院排期也不多,意外的是看的时候挺热闹的。剧情简单来说是十二个爷们儿机缘巧合以模拟法庭陪审团的身份凑一块儿坐在一屋里讨论了俩小时富二代弑父的案件。全片儿106分钟里面起码100分钟都是一个场景-众人围着一个长条桌争论、投票,全靠对白和演员的表现力撑起来的。对白很精彩,故事改编的很接地气很符合国情,人物个性也巧妙的与其背景相结合。 电影里有些人总是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对人不对事,比如仇富、比如排外、比如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只有放下偏见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还有对生命的尊重,任何一个人决定都会关系着一个孩子的生命,所以哪怕有一点质疑都值得“浪费”时间去“吹毛求疵”。还有就是诠释了司法审判的目标-不是把罪犯绳之以法,甚至也不是追求真相,而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到政府的侵犯。(当然不是说抓罪犯和找真相不重要,只是这两点应该是公安机关要做的事。) 其实一部好电影有时候不需要什么花里胡哨的特效,它需要仅仅是贴近现实生活的真实,而且把国内当前的很多心理问题糅合在内,扩大了题材内容。最后一幕揭示主人公是个检察官,好感动,画龙点睛之笔,给人一种美好的希望。

《公民观后感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