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读后感8篇

时间:2024-03-01 12:48:08 分类:心得体会

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发现书籍中的美学和艺术价值,读后感可以展示我们对作品中的语言运用和文学技巧的独特观察和理解,从而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下面是58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规矩》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规矩》读后感8篇

《规矩》读后感篇1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的耳旁总有着爸爸和妈妈的唠叨声,但在这没完没了的唠叨声中,我懂事了,也长大了。

在平常,妈妈经常对我讲:“你呀,做什么事都要认真、有主见、不要老听别人的,也不要马马虎虎的……”又开始长篇大论了,我呢?也总是不耐烦地应着她:“天天在我耳边讲,我都快背下来了,别说了,耳朵都快起茧子了!”但也不知怎么,这句话变神了!有一次,我们班的小明把小刚揍了一回,小刚鼻青脸肿,心里实在不是滋味。对我说:“我不能吃这亏!你快去把他给我揍一顿!”“为什么?”我小心的问道。“不为什么……”说着,便向我挥了挥拳头,我只得乖乖地去了,结果可想而知,我被老师批评了一顿,说我不像个女孩子。我在受苦的同时回忆着妈妈的话,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在我不断的努力下,我被评上了班干部。

而爸爸呢?经常提醒我吃早点,我偏不吃,心想:“学校让七点半到校,我吃完饭,就要迟到了。”于是,我常常不吃早饭,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我在课上开始觉得头晕眼花、打不起精神。我这才感到后悔:“要是早听爸爸的话就好啦!呜呜,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啊!!!

我在唠叨声中,全国英语竞赛获得二等奖;在唠叨声中,我绘画的作品参加了全国、市级比赛获得了一、二等奖;在唠叨声中,我的体操荣获了团体一等奖和双人银星奖;在唠叨声中,我已逐渐成为游泳健将;在唠叨声中,我的视力已经到了0.8……我就是在唠叨声中长大的,它就像大树一样庇护着我,它像圣泉那样洁净,它像路标一样指引着我……

《规矩》读后感篇2

做为一个母亲,我常常被一个问题所难住,“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即快乐又主动的学习呢?”自从我读了王涛博士的《规矩和爱》。书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让我认识到当父母的不易。而养育好一个孩子的前提,是家长要先掌握知识技能和正确的教育理念。身为一个母亲,我无时不感觉到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他不是父母的私属品。作为父母可以爱孩子,但不能占有孩子。”作者不同的观点也为我所推崇,即:尊重孩子。很多父母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因此动不动就对孩子进行呵斥。实际上,孩子也有其人格,你不尊重孩子,就不要期望获得孩子的尊重。父母也是孩子的老师,所采用的方式,也会被孩子所学习。权威的教育表面上很有效果,但是却存在隐忧,我自己也应该好好学习,改变自己权威教育孩子的方式。真正的教育,是心与心的沟通。

王涛博士说:“当孩子闹情绪时候,我们不能和他讲道理,这时他们没有接收能力,没有学习能力,等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再交流,而且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不仅要有语言交流,还要有目光的交流,要轻声轻气地说重话。通过这种交流帮助孩子避免以后再出现这样的错误;对待孩子,我们要有更多的耐心,按照孩子的特点,用孩子可以理解或是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进入孩子的世界,孩子就能被我们带领……”这些都是我们做父母要学习的。

所有的孩子要学习二点,一是让他懂得尊重、礼让、感恩,悲悯,简单的说,就是爱;二是节律、规范,用一个词来说,就是规矩。这也就是这本书的核心。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爱与规矩具有一致性,没有规矩的爱是溺爱,没有爱的规矩是教训。要建立正确的规矩,不要超于孩子年龄段设立孩子做不到的规矩。要先了解,理解自己的孩子对做不到的事情要有宽容,管教时要带着爱,让孩子感觉到规矩的背后是有爱的。而不是让他感觉冷冰冰,是跟他作对,让他受苦的。这样才能培养出健全的孩子。我们的情感教育是一致的,相信我们合理的方法,会让我们的孩子快乐幸福的成长!让有爱的“规矩”时刻伴随他们的成长。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快乐的学习,一起健康的成长!

《规矩》读后感篇3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是天职,是本能,可是,我们应该给孩子怎样的爱呢?王涛博士的《规矩和爱》一书,给了我们深深的启迪,我们给孩子的爱应该是有规矩的爱,而不是溺爱,不是宠爱。

做父母的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一出生,我们仿佛就成了奴隶,为了孩子,考虑很多,甚至从胎教开始就做了很多努力,目的是让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而实际上我们最终变成了孩子的奴隶。读了《规矩和爱》有这样几句话我被深深触动。

“先做父母,再教育孩子”,读了这句话,我心里一颤。原来我们一直认为孩子怎么怎么样,不听话,不爱学习等等,其实我们自己都还没有学会怎么样做父母,却去抱怨孩子的行为不能让大人满意。

子所不欲,勿施于人,一点都没错。在家里一定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家里首先要干净卫生,其次要讲文明懂礼貌,再次要有浓厚的学习氛围。俗话说言传身教,一定不假,我们做父母的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素养,规范自己的行为,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不能奢望你躺在沙发上看着电视,你坐在那里玩着手机,孩子能够不受影响的进行学习;不能奢望每天在外面应酬喝得醉醺醺,摇摇晃晃回到家,还能看到孩子自己坐在书桌旁在独立写作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话我们也都懂得,但往往我们忽视了自己应该做到的说到的,应该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生活环境,却陷入了要求孩子去听话去学习,而自己的行为不妥的境地,我们没有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却成为了他坏习惯的诱导者。

原来,教育孩子也是门学问,想教育好他们,我们先要学习如何做个合格的甚至优秀的父母。

下面几段话,也是读了《规矩和爱》后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一、为人父母教育也是艺术,它可以让你收获人生至乐,也可以让你收获人生至痛。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

1、别以为生孩子就是父母;

2、为人父母要谦卑;

3、为人父母需要专业培训;

4、为人父母需要用心而不是用计。

二、为人父母基本原则之一。

1、不占有原则

2、规矩和爱统一原则

3、情商先于智商原则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先做人,再做学问。

4、和孩子共同成长原则。

三、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

“父亲往往失之过严,母亲往往失之过宠”方法过严,易失子女之爱心;过宽则易失子女之敬意。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

这段话也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生活中,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确遇到这样的问题。对孩子过于严厉,甚至有时动了棍棒,打手……而为什么没什么效果呢?孩子依然我行我素,依然吃饭时不安心,手里要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玩游戏;学习时思想开小差,写了几分钟就想着要休息。到底为什么?我反思,主要是方法不对,对孩子的行为规范没有约束,原则过宽,过宽最终让孩子对父母失去了敬意。而一旦大人发现孩子学习效率底下着急时又发脾气甚而动了棍棒,打了孩子一顿,又犯了方法过严的错误,最后在心平气和孩子沟通时,孩子说爸爸妈妈对他不好,谁谁从来他(她)爸爸妈妈都没有打过他,等等。如何给孩子一个有益的疏导,给孩子树立一个可行有益的行为规范,真的需要认真思考。严与宽的尺度如何掌握,真的需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揣摩。

父母爱孩子,父母要教育孩子。教育孩子要先学习做父母。教育孩子要注意严和宽的尺度,要给孩子有规矩的爱。

做规矩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敬畏感。这句话是《规矩和爱》书上说的,说的太棒了。书上教导我们给孩子树立规矩应该注意的几点,我感觉很有启发。

1、培养孩子对规矩的敬畏之心。君子之心,常有敬畏。

2、做规矩需要树立权威。

3、做规矩不能随便。

?规矩和爱》真是一本好书,做父母的必读的一本书,它让我们懂得了如何从做好父母开始,去给孩子建立规矩;它告诉我们规矩建立时应注意的问题,给规矩以权威,让孩子对规矩产生敬畏感;它告诉我们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严宽有度、是有规矩的爱,而不应该是无原则的溺爱或宠爱。

教育孩子是门学问,想让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那我们就需要在学习中不断摸索教育的方法,与我们的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规矩》读后感篇4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常常被这一样一个问题所困扰:“怎样让孩子在幼儿园既快乐又能主动遵守规则?”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王涛博士的《规矩和爱》。书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学习,也让我获益匪浅。

他认为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他不是父母的私属品。父母可以爱孩子,但却不能占有孩子。作者的另一个观点也为我所推崇,即:尊重孩子。很多父母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因此动辄对孩子进行呵斥。实际上,孩子也有其人格,你不尊重孩子,就不要期望获得孩子的尊重。你所采用的方式,实际上也会被孩子所学习。权威教育表面上很有效果,但是却存在隐忧。真正的教育,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置换。

就像王涛博士所说的:当孩子闹情绪,很抓狂的'时候,我们不能和他讲道理,这时他们没有接收能力,没有学习能力,等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再交流,而且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不仅要有语言交流,还要有目光的交流,要轻声轻气地说重话。通过这种交流帮助孩子避免以后再出现这样的错误;对待孩子,我们要有更多的耐心,按照孩子的特点,用孩子可以理解或是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进入孩子的世界,孩子就能被我们带领……

这些方法不正是我们老师常用的吗?

所有的孩子都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让他懂得尊重、礼让、感恩,悲悯,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爱;另一个是节律、规范,用一个词来说,就是规矩。这,也就是这本书的核心。爱与规矩具有一致性,没有规矩的爱是溺爱,没有爱的规矩是教条。要建立正确的规矩,在这规矩中充满爱,才能培养真正健全的孩子。书中有很大篇幅介绍培养孩子的情商,和我们的情感教育是一致的,相信我们合理的有效的借鉴书中的方法,我们的孩子一定能快乐幸福的成长!

本书看似是给家长准备的,其实对于我们老师也是非常实用的,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不仅只有孩子还有家长。我们也需要这些有效的家教方法来指导家长,为他们答疑解惑。让我们和孩子、家长们一起快乐的学习,一起健康的成长!

《规矩》读后感篇5

“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这是王涛的著作《规矩和爱》里贯穿的一条主线,强调了爱不是无边无拘的,规矩也不是对孩子强制的没有爱的教条呆板的居高临下的束缚。

这几天读了这本书,学到了好多以前不曾知道的知识,虽然做了三十年多年的母亲,也没有学好教育子女的这一重要学科。现在学学,虽然不是学有所用,但亡羊补牢为时也不晚。

女儿小的时候,忙里偷闲也读过类似《父母必读》的有关读物,可都是比较肤浅的,那时候也没接受过心理学的知识,只是泛泛的说教,不是能够用心爱护理解孩子的心境。自己的成长环境,就是那种严父严母形的家庭。很少体验过父母爱的温暖,常常听到父母数落我们儿女的口头禅,好像我们都不是父母眼里的最优秀的孩子,也很少听到父母对自己的鼓励和表扬,因为都是服从父母的教诲和指令,也就没有过现在孩子的叛逆期,甚至没有过青春期的朝阳感受,直到女儿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一次对她乱花钱的管教过为严厉,引起女儿强烈的反抗“难道我们小孩子就没有自己可以喜欢的事情吗?”使我猛醒:我自然而然的传承了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惩罚严厉了。过分的严格教育会压抑孩子内心的快乐。父母对我的言传身教,有些是有益的比如:做人要诚实守信、为人要热情善良、做事要踏实肯干、不好高骛远、不徒有虚名等等都是精华的要传承下去的`,但有些地方也不是很好的,比如生活中不敢有任何闪失,小的打坏了一个碗,大的办错一件事,都会遭到父母的责骂的,所以做事都小心谨慎,惊恐惊慌的。要给孩子充分信任,理解,宽容,和自由成张的空间是很重要的,这也是父母对子女爱的体现。

这本书的第一章节:学做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就是:

1、先学做父母,再教育孩子:

学做父母应该先于教育孩子,学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现在80后和90后的的年轻父母们本身就是独生子女,受宠于自己的父母,还不知道怎样做好父母的儿女的时候,就成为了孩子的父母,有的就把孩子当宠物,高兴的时候喜欢孩子,不高兴的时候把自己的情绪毫无保留的发泄给孩子,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有过,工作中的不快也传给孩子,有时孩子会察言观色看着妈妈的脸色行事,无意识的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没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每个父母都需要学习和成长,要有学习的意识和愿意重新成长的谦卑态度,父母的自我成长和改变在现实中往往非常艰难,这是要靠自身的自律不断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共同进步。

往往在初为父母惊喜中,感到自己的幸福和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期望,不忍心看到孩子在自己面前有一点闪失和痛苦,当孩子头疼感冒生病的时候,做父母得恨不得都把孩子得病转到自己身上,当孩子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个性,叛逆你的思维和你给予的教育时,你的爱又转化成恨,恨孩子不听自己的话,有的家长甚至狠狠的对孩子说“当初我就多余生你,现在恨得真想把你再塞回我的肚子里”所以我们要理性的学习,父母本能的爱会随着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可爱”而慢慢消失,因此,我们要趁着这份本能的爱在自己身上还没有淡化,越来越强烈,父母们若不通过学习和反思建立起理性的堤坝,这种本能的爱也可以成为溺爱的洪水而泛滥成灾。

2、父母这个岗位无人代替:

“为人父母是教育也是艺术,他可以让你收获人生至乐,也可以让你收获人生至痛”(摘自于本章节的篇首)。

现在,很多家长没有把教育子女当成人生的至要了,他们不愿意静心谦卑地来阅读品味那字里行间的爱和美妙,而是一味的迎合应试教育的需要,赋予孩子过多满足自己心里期望值的虚荣,恨不得孩子都是成龙成飞的材料,也有的家长以自己的工作事业为重要,忽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虽然孩子有老人代管,但父母的爱是别人带替不了,父母这个岗位是无人代理的,孩子和父母的(特别是母亲)连接是独特的,也是天然的,孩子和父母的依恋是一切社会学习的基础,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一辈子最重要的老师。

3、别以为生了孩子就是父母:

为人父母是这个世界上从事最多的岗位,它的岗位重要,专业要求也很高,可以我们上岗前都没有接受过基本的培训,我们缺失的是学习意识、缺失的是谦卑的态度和缺少父母教育的资源。

不是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了,生孩子只是证明你有了生理上的生育能力,不代表你已经有教育上的养育能力。我们中国式的妈妈大多就是照顾孩子生活起居,从生下来的饮食开始到上学后家长帮孩子背书包,直至大学毕业了,还缺少独立生活的能力。大多数家长都是只要你能好好学习,四体不勤,四六不懂都不是毛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和我们做父母的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就要学习,己不欲,勿施于人,先要做好父母,才能教育好孩子。

4、为人父母要谦卑

敬畏和谦卑是智慧的开端,学做父母也要有谦卑的态度,虽然我们许多家长有很多社会、自然、理工科方面的知识,但是教育孩子就是一门很难学的学科,作为现代社会的父母,所要学习的育儿知识远远超过我们的祖先,这些新的科学知识既有要我们有更加好学的态度,也为我们学做父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际指导。

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只是父母教育的第一步,有效的学习还离不开谦卑的态度。

5、为人父母需要专业培训:

我们的孩子生活在这个信息时代,该知道的,不该知道的,他们都在接受,怎样和他们交流?怎样引导他们?都是崭新的课题,无论《三字经》还是《朱子家训》都没有现成的答案,懂得传统教育的原理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与时俱进。教育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育者在面对不同孩子,不同环境时,创造性地把基本的原理发扬光大。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

6、为人父母需要用心而不是用计

?圣经》的《箴言》是以色列历史上最有智慧的君王所罗门写给自己孩子和世人的训言。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

人的一生果效是由心发出的,我们教育孩子的果效岂不也是如此?你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你内心对规矩和爱的态度。你内心是否有爱,是否尊重规矩,要比你对孩子用怎样的方法和提什么要求重要得多。可惜很多年轻的父母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求方法而不反思自己的理念。这种只想用计,不想用心的功利态度,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我们身体力行的,教育便是水到渠成的。古人说的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令而不行。

《规矩》读后感篇6

无意间在学校淘到一本书《规矩和爱》,一拿到手就爱不释手。我对书中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孩子需要爱,更需要规矩,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规矩和爱并不是完全孤立的,乃是像太极图那样相互融合又相互相互区别。

我看到或是听到很多关于父母因为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孩子铸成大错的事件。比如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李刚的儿子……他们的事例很值得我们这些当妈当爸的人借鉴。他们在家里最不缺的就是家长的疼爱。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把好的先给孩子,他们想要什么、想去哪里玩都尽全力满足。

但真正的爱是有底线的,并不是不是放纵的爱。否则这样的爱就变成了害,在有关孩子个人品德、学习习惯、性格培养等大是大非问题上,是必须有一定的规矩的。规矩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平时一点一滴习惯的养成。真正的爱不是忽略型的爱,而是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爱。学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这就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必须做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好与不好的习惯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

书中还提到了情商与智商的关系,认为情商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更多的作用。我们现在的父母往往更多的关注孩子的智商情况,生怕自己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刚开始教育孩子的时候就不怎么重视情商,等到意识到了情商的重要性了,却已经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

弗郞西斯·培根说过,“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使孩子们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性格,是大有稗益的一件事。通过通篇的阅读,我其实感觉是受益匪浅的。尤其是看到那段“没有不能做规矩的孩子。只有不会做规矩的父母“更让我激发强烈的给家中小儿竖规矩的使命感。老人们常说“从小看到老”,殊不知,孩子们长大之后的一言一行与从小养成的规矩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家长们在这一点上勿必要引起足够的注意。

现在出现的很多的孩子成绩很优秀,甚至考上名牌大学,但因为各方面的压力而付出惨痛代价的不乏其数。轰动一时的卢刚事件也是其中的一桩。所以对于我所教的学生们,我往往更在乎的是他们的情商,他们的态度和对事物的世界观,其次才是知识的传授。

这本书看了之后,对于我教育自己的孩子还有班级里的孩子都有一定的帮助。也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地看一些好书,不断地思考,去面对这些需要改变的孩子们。让爱和规矩正真做到统一,我们要一起努力!

《规矩》读后感篇7

经王心怡老师推荐,我有幸拜读了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先生的《规矩和爱》这本书,读后受益匪浅。虽然平时也经常读书,类似的育儿类的书也偶有涉猎,但大多读来感觉以说教,讲大道理居多,丢下书后好像啥也没记住,导致后来再也不想看这一类的书。但这本《规矩和爱》读完后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与感动,尤其是那句经典的“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有一种振聋发聩之感,现就我对本书最有感触的一点小小感想分享如下:

首先就是关于“规矩和爱”,王涛先生认为,规矩和爱是教育的核心,规矩和爱是统一的,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规矩和爱都需要学习。看到此处脑海中就会不断浮现出我在和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场景,当孩子听话乖巧时,我们表现的和蔼可亲,各种友爱,很多时候还是无原则的爱,什么规矩都已经抛之脑后。当孩子不听话时,我们那张愤怒表情的脸和高分贝的声线,何曾想过用爱的方式与孩子平等沟通交流呢,想来实在是汗颜。此时的我们已将规矩和爱完全分离,看来作为家长的我对规矩和爱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其次是关于“规矩和敬畏”,王涛先生认为,做规矩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敬畏感,人类需要敬畏,孩子需要规矩,规矩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孩子害怕父亲而是让他们敬畏规矩,为此父母自己先要敬畏规矩。是的,人类需要敬畏,敬畏规矩,敬畏自然,敬畏一切未知。否则孩子长大后就会变得“天不怕、地不怕”,无视一切规则,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会经常在新闻中看到各种无法无天的小霸王。“子不教、父之过”,要想培养孩子敬畏规矩,首先要父母以身作则,对孩子最好的教导就是率先垂范,今后我也会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比如:遵守交通规则,养成自觉排队等。

最后引用书中的一段话时刻提醒自己及身边的每一位父母:你今天用怎样的规矩和爱教育孩子,你就会给身后的世界留下一个怎样的人;你给身后的世界留下怎样的一个人,就会影响你身后将是怎样的世界。所以规矩和爱成就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也是未来的一个世界。

《规矩》读后感篇8

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人因爱而生,也为爱而活。感谢钟老师的推荐,让我有机会拜读王博士对于中国父母的教育,并让我静下来思考和揣摩规矩和爱之间的关系和重要性。现整理以下几点体会:

1、父母之爱都深入大海,父母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学习做合格的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因为父母的职责无任何其他人可以替代。身为父母,注意的细节还是很多很多的。家长掌握孩子的命运,任何想要改变孩子的打算,都必须从改变家长自己做起,换言之就是“身教”,无声的教育,教育的真谛无他,榜样而已。

2、爱与规矩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规矩联系着爱,而爱是如何做好规矩的纽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至理名言,溺爱、忽略带给孩子的只有无尽的伤害,家长是孩子的朋友、是老师、是孩子的引路人,提高爱的质量、充满理性的爱方能和规矩理性的结合,才能产生理想的教育结果。

3、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通过长辈的教育案例反思现在的我改如何去做?让不适合的教育方法改变,站在孩子的角度,以此为基础思考如何做规矩,不能让同样的错误一再发生。用严格教育替代严厉的教育。

4、培养孩子的敬畏感,做规矩不是随随便便的事情,首先要营造父母的权威,其次在是做规矩。并不是严厉的父母才可以做好规矩,有理性的慈父同样可以让孩子敬畏规矩。书中提到的周公的感人故事,“成王有过,则挞伯禽”,周公既做到了君臣之礼,又让当时的成王学会了敬畏,后成为一代明君。有奖就有罚,奖罚有度,及时的奖励和必要的惩罚是必须相结合的。用杖替代手来打孩子,要带着爱打,而不是一味着发泄愤怒。文中又提及一父亲用杖来打自己,孩子做错事有责任,父亲也有教育的失职。使得孩子幡然悔悟,这是一位有着大爱的父亲,这也是我们需要效仿的典范,认清现状,并非所有的错都是孩子的错。

5、情商教育大于智商的教育,情商80%,智商20%,培养孩子积极客观的自我意识、自我约束能力,让孩子学会谦卑,帮组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培养孩子的交往合作的能力,相互信任是成功规矩的前提,这需要爱心,也需要耐心。自我反省,我虽有爱心,却缺乏耐心。这也将是我日后改善的重点。孩子的成长也是等待的过程,只有聆听孩子,进入孩子的世界,我们的爱心才能产生足够的耐心。爱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体谅孩子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循序渐进地让他们接受规矩。我们可以等待,却不能放弃。

本书对孩子建立规矩的最终目是能让孩子自律走向成熟,感受颇深,我希望能通过此书,改变教育的误区,与孩子共同成长。

《《规矩》读后感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