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数学100板教案6篇
教案写好首先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大家在制定教案时需要先进行课堂的回顾,下面是58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蒙氏数学100板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蒙氏数学100板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没有了可以用“0”来表示,引起幼儿对生活中出现的“0”的兴趣和思考。
2、初步知道“0”在自然数列中的位置,懂得0比1小。
教学准备:
6只篮子,依次放入数量为5、4、3、2、1的实物玩具,第6只篮子内不放玩具。电视机、录像带(有关“0”的录像,尺、温度计、门牌号、车牌、比分牌、球衣编号)。数字娃娃表演。每人一张泡沫板数字。磁带《找朋友》。
教学过程:
一、引出数字“0”
1、依次出示篮子里的玩具。提问:篮子里有什么?用数字几表示?(复习数字1-5)
2、第6只篮子内放有玩具,知道没有用数字“0”来表示。
3、感知“0”的形状。
4、让幼儿说说还有什么没有了也可以用“0”表示。
二、讨论
1、教师: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0”。
2、幼儿自由讲。老师放录像,助幼儿理解“0”,在生活中的不同作用。
(1)东西没有了用“0”表示,“0”表示没有。
(2)湿度计上的“0”表示湿度0度,越往上温度越高,越往下的温度越低。
(3)车牌、门牌、电话号码、年历、球衣上的“0”表示一个数字。
(4)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5)球赛时比分牌上的“0”表示没有进球,0:0表示平局,1:0表示一方进了一个球。
3、总结。“0”的作用真,不同的“0”表示不同的含义。
三、观看表演
1、复习0-10的排序。
2、知道“0”在自然数列中的位置。
3、启发幼儿说出“0”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比其它数字。
四、游戏“找朋友”
要求两个数字娃娃做好朋友,比比谁谁小,数字娃娃站着,小的数字娃娃蹲下。
蒙氏数学100板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掌握100以内连减运算,正确地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重点难点:使学生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18-8-9=20-8-7=20-5-5=
17-6-10=13-6-7=19-6-3=
28-8-12=37-20-5=59-50-3=
39-30-4=28-6-20=38-6-20=
3、计算
57-18-26=
指两名板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二、课堂作业设计: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下面各题。
57-7-36=98-54-21=28-7-9=
29-6-17=60-35-17=73-25-17=
2、连线;
3212330
47-9-668-17-2138-20-17
52-18-3227-19-673-25-27
3、在○里填上>、<或=。
38-9-6○3966-23-27○16
47-17-25○278-24-32○22
4、列式计算
(1)车上有42人,到站后下去13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2)车上有42人,到站后前门下去7人,后门下去6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三、课堂小节: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100以内的连减运算,同学们在做题时可以按顺序进行计算,也可以把后两个数加在一起,再用第一个数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教学回顾:
蒙氏数学100板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本章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整式的乘除运算和因式分解是基本而重要的代数初步知识,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章内容建立在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列简单的代数式、一次方程及不等式、整式的加减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而本节课的知识是学习本章的基础,为后续章节的学习作铺垫,因此,学得好坏直接关乎到后续章节的学习效果。
学情分析
本节课知识是学习整章的基础,因此,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后续章节的学习。学生在学习本章前,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列简单的代数式,掌握了乘方的意义及相关概念,并且本节课的知识相对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导出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的过程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并且注意导出这一性质的每一步的根据。
从学生做练习和作业来看,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并且掌握的很好,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符号问题,这方面还有待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能熟练运用性质进行同底数幂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同底数幂乘法性质的推导过程,体会不完全归纳法的运用,进一步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2)通过性质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字母表达式所代表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积累选择适当的程序和算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问题的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例问题情境的创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性质的推导体会“特殊。
蒙氏数学100板教案篇4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一章第五节“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下面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效果评价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既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在知识上的延伸和发展,又是本章集合知识的运用与巩固,也为下一章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教学作铺垫,起着链条的作用。同时,这部分内容较好地反映了方程、不等式、函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蕴含着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分2课时学习。本课时通过二次函数的图象探索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通过复习“三个一次”的关系,即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以旧带新寻找“三个二次”的关系,即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采用“画、看、说、用”的思维模式,得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品味数学中的和谐美,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三个二次”的关系;掌握看图象找解集的方法,熟悉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能力目标——通过看图象找解集,培养学生“从形到数”的转化能力,“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
三、重难点分析
一元二次不等式是高中数学中最基本的不等式之一,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要把握这个重点。关键在于理解并掌握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方法——图象法,其本质就是要能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认识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与函数图象上对应点的横坐标的内在联系。由于初中没有专门研究过这类问题,高一学生比较陌生,要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三个二次”的关系。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归纳“三个一次”的关系作铺垫。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画、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善提炼、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了教学的主体;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新“得”,“练”有新“获”,学生也才会逐步感受到数学的美,会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做,课堂教学才富有时代特色,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把学习看成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生应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景中。
本节课采用“诱思引探教学法”。把问题作为出发点,指导学生“画、看、说、用”。较好地探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五、课堂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兴趣,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答题走向主动探究。
(一)创设情景,引出“三个一次”的关系
本节课开始,先让学生解一元二次方程x2-x-6=0,如果我把“=”改成“”则变成一元二次不等式x2-x-60让学生解,学生肯定感到很突然。但是“思维往往是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这样直奔主题,目的在于构造悬念,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请同学们解以下方程和不等式:
①2x-7=0;②2x-70;③2x-70
学生回答,我板书。
2、我指出:2x-70和2x-70的解实际上只需利用不等式基本性质就容易得到。
3、接着我提出:我们能否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呢?学生可能感到很困惑。
4、为此,我引入一次函数y=2x-7,借助动画从图象上直观认识方程和不等式的解,得出以下三组重要关系:
①2x-7=0的解恰是函数y=2x-7的图象与x轴
交点的横坐标。
②2x-70的解集正是函数y=2x-7的图象
在x轴的上方的点的横坐标的集合。
③2x-70的解集正是函数y=2x-7的图象
在x轴的下方的点的横坐标的集合。
三组关系的得出,实际上让学生找到了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来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让学生看到了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希望,大大激发了学生解决新问题的兴趣。此时,学生很自然联想到利用函数y=x2-x-6的图象来求不等式x2-x-60的解集。
(二)比旧悟新,引出“三个二次”的关系
为此我引导学生作出函数y=x2-x-6的图象,按照“看一看 说一说 问一问”的思路进行探究。
看函数y=x2-x-6的图象并说出:
①方程x2-x-6=0的解是
x=-2或x=3 ;
②不等式x2-x-60的解集是
{x|x-2,或x3};
③不等式x2-x-60的解集是
{x|-23}。
此时,学生已经冲出了困惑,找到了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
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不妨趁热打铁问一问:如果把函数y=x2-x-6变为y=ax2+bx+c(a0),那么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又怎样呢?(学生回答:△0时,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0时,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0时,图象与x辆没有交点。)请同学们讨论:ax2+bx+c0与ax2+bx+c0的解集与函数y=ax2+bx+c的图象有怎样的关系?
(三)归纳提炼,得出“三个二次”的关系
1、引导学生根据图象与x轴的相对位置关系,写出相关不等式的解集。
2、此时提出:若a0时,怎样求解不等式ax2+bx+c0及ax2+bx+c0?(经讨论之后,有的学生得出:将二次项系数由负化正,转化为上述模式求解,教师应予以强调;也有的学生提出画出相应的二次函数图象,根据图象写出解集,教师应给予肯定。)
(四)应用新知,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学生形成了感性认识,为巩固所学知识,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例题:
例1、解不等式2x2-3x-20
解:因为Δ0,方程2x2-3x-2=0的解是
x1= ,x2=2
所以,不等式的解集是
{ x| x ,或x2}
例1的解决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巩固了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应用;二是规范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题格式。
下面我们接着学习课本例2。
例2 解不等式-3x2+6x2
课本例2的出现恰当好处,一方面突出了“对于二次项系数是负数(即a0)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先把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再求解”;另一方面,学生对此例的解答极易出现写错解集(如出现“或”与“且”的错误)。
通过例1、例2的解决,学生与我一起总结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一化正—二算△—三求根—四写解集。
例3 解不等式4x2-4x+10
例4 解不等式-x2+2x-30
分别突出了“△=0”、“△0”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这两例由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讲评学生完成情况,寻找学生中的闪光点,给予热情表扬。
4道例题,具有典型性、层次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为了避免学生学后“一团乱麻”、“一盘散沙”的局面,我和学生一起总结。
(五)总结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四部曲”:
(1)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正数
(2)计算判别式Δ
(3)解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
(4)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结合图像(或口诀),写出不等式的解集。概括为:一化正→二算Δ→三求根→四写解集
(六)作业布置
为了使所有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我布置了“必做题”;又为学有余力者留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我布置了“探究题”。
(1)必做题:习题1.5的1、3题
(2)探究题:①若a、b不同时为零,记ax2+bx+c=0的解集为p,ax2+bx+c0的解集为m,ax2+bx+c0的解集为n,那么p∪m∪n=______________;②已知不等式(k2+4k-5)x2+4(1-k)x+30的解集是r,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七)板书设计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1)
五、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课立足课本,着力挖掘,设计合理,层次分明。以“三个一次关系→三个二次关系→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为主线,以“从形到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为灵魂,以“画、看、说、用”为特色,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思想上既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还特别突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探究能力的训练,创新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体验求知的乐趣。
蒙氏数学100板教案篇5
教学过程:
一.认识凑十法。
1、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明了图意。
师:同学们,学校召开了运动会,你们看,多热闹啊!
2、你从图上看到多少人在做什么运动呢?(请学生到屏幕上指述,教师相机贴纸:踢毽子有9人,跳绳的有三人,跳远的有7人)
3、学生看放大的饮料图上,生说出图意:
师:谁能说说这幅图什么意思?
生:箱子里有9盒饮料,箱子外有4盒饮料,一共有多少盒呢?(引导学生说出算式:9+4)
师:那么究竟怎么算呢?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摆摆算算.(板贴小棒图,然后巡视)
4、生汇报计算方法。
师:刚才老师看见很多同学都在认真地摆小棒计算,现在请小朋友出来当小老师,指着小棒图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请学生到黑板指小棒图,师归纳出接数法,数数法,凑十法)
(板贴三种方法,凑十法排最上面,十字用红笔标注)
5、重点学习凑十法.
师:同学们,这三种方法你最喜欢那一种呢?(生发表意见)
师:老师最喜欢凑十法,因为用它来计算我们能更快地得出结果,你们喜欢吗?现在我们把用凑十法来计算饮料盒的过程写出来,好吗?
(师演示整个凑十计算过程,完成数字图。)
师:(缓述)9+4,(手指着4)把4根分成1根和3根两堆(手指小棒,在在4的下面写出分成),将分出来的1根和左边的9根小棒圈起来,
再将数字图的9和1用线连起来,写上10,(手指10和分出来的3),10加3得13.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能认真看和听,现在请同位指着数字图互相说说用凑十法想的过程.(同位互说一次)
6、一生到黑板指述。
同学们说得真认真,现在老师请了一位小老师出来指着图说一说想的过程。
6、质疑。
师:这位小老师说得不错,我想考考你,为什么要把4分成1和3呢?
(直接请出来的学生回答)
师:哦,是为了凑成十.你真会思考,掌声!
(二)运用凑十法
过渡:通过观察,对9+4的凑十方法大家都说得很清楚,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就是9+几(马上板贴课题)
1.重回主题图
师:你还能提出其他用9加几计算的数学问题吗?(指事先贴在黑板的三张纸条,老师相机指图补充)(相机板书9+3,9+7)
2.完成例2
师:其实9+3,9+7就是例2所要表达的意思,现在请你独立完成98页例2的两道题目.(看谁动作快)
生:一生到投影机口述两道题的想法,要声音响亮.)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好,现在请你任选其中的一条把你的想法告诉同位,看谁声音响亮.
三.凑十法
过渡:同学们的声音真响亮,今天我们学习9加几,黑板上已经有9+3,9+4,9+7,你还能举出其他9加几的算式吗?..
1.指黑板上的9加几算式,(师指得数个位上的数和9加几的几画弧线口述:这两个数关系怎样?(得数个位上的数比9加几的几少1)
过渡:刚才我们算9加几都是用凑成十的方法变9加几成10加几来算的.它的方法是怎样的呢?(板书方法二字)我们来一下.
师:师指数字图的4说,把4分成1和3,就是拆小数,拆成1和几(板书拆小数),然后将1和9合起来凑成十(板书凑成十),最后10和分剩的另一个数相加得13.(板书得十几)
2.生质疑.
学到这,你还有什么不明白吗?
过渡:既然都明白了,现在老师带你去逛水果店,想去吗?水果店的阿姨碰到了难题,你愿意帮帮她吗?现在请你打开98页,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
3.完成练习.
师: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做完了,一看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站投影机前说自己的解题过程,核对答案)
师:这位同学表现不错,顺利帮水果店的阿姨解决了问题,真棒!有一位小朋友在跟妈妈逛超市的过程中碰到了计算问题,想请你们帮帮他,可以吗?请你赶快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吧.
生:生投影汇报第2题答案.(看看这位同学能否顺利帮小朋友解决困难.
师:同学们表现这么棒,老师特别想和你们玩开火车的游戏,要上火车得有车票才行,想玩的快快完成做一做的第3题.
四.巩固凑十法.
已知9根,师报一十几的数,让生猜老师手里有几根.
师:这个游戏老师玩得很开心,我还想和你们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你们想吗?
已知9根,师报一十几的数,让生猜老师手里有几根.
师:还想不想玩一个知多少的游戏呀?(9人加几人)
五.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凑十法,方法是(指板书说),同学们学得很棒!下课!
蒙氏数学100板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维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设计集合图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教法
本节课刘老师主要采用游戏法、直观演示法、讲解法、师生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进而将问题解决,达到教学目标。
学法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来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根据集合图直观形象的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1刘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利用猜拳和抢凳子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集合图的理解。
2在游戏中引起矛盾冲突,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借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集合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4借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的语数竞赛活动的情况,让学生充分探究集合的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5小组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设计集合图,进一步加深对集合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6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让学生考虑到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多样性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延伸。
总之,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新,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