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5篇

时间:2023-12-06 14:35:35 分类:方案大全

教案的适切性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案中,个性化教学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资源来实现,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以下是58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5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5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篇1

本课以“人类的形成”为主题概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演变,主要以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原始社会的瓦解三大问题为线索,向学生展示了原始社会的历史风貌。

氏族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开始的。直立人阶段的原始人类已经过着集体劳动,共同消费的社会生活。在早期智人阶段,人类除在集体组织内部进行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劳动社会分工外,同时在婚姻关系上已从原始的乱婚进入血族群婚阶段。也就是说,在一个集体内部禁止母辈和子辈之间的通婚(但同辈人之间却互相通婚),它比原始的乱婚进步。实行血族群婚制的集体,又称之“血缘家庭”。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这种家庭的典型形式,应该是一对配偶的子孙中每一代都互为兄弟姐妹,正因为如此,也互为夫妻。”血族群婚是人类婚姻关系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氏族组织的最初萌芽。

晚期智人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行血族群婚的血缘家庭逐渐转变为实行本血族内禁婚,必须和血族外的异性通婚的族外群婚制,即本血族的兄弟姐妹不再互为夫妻而只能和另一个血族的男女通婚。这种实行族外群婚制的血族就逐渐形成一个界线分明的社会集团,即氏族。通俗地说,氏族就是人们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一个比较固定的集团,它是当时社会的基本细胞。

氏族社会的特点。与原始群,特别是与国家组织形式相比,氏族社会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氏族社会是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二,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亲属关系(即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社会集团,血缘是制约人类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纽带;第三,氏族是原始人类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由于女子和男子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地位,因此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不同时期,妇女和男子先后成为氏族社会的主体;第四,氏族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平等社会,人们过着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

氏族社会的作用。由猿到人的转变,不仅伴随着文化和艺术的产生,而且导致了氏族社会的形成。氏族社会作为人类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有其特定的作用:第一,氏族社会实行族外群婚,这就比血族群婚前进了一步。它有助于人类保持紧密和持久的结合,并且可以避免由于血亲通婚对人的体质造成的危害;第二,氏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有助于人类之间的凝聚力的加强,推动了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1)讲清人类起源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阶段,即“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个概念。“猿类”是指生活在千、百万年以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的过渡,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完全形成的人”则是指已能够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2)关于人类进化史,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和已掌握的知识中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和讨论,并与教师的陈述和总结相结合。

①提问:《圣经》中说,上帝首先制造了男人亚当,然后又用亚当的肋骨制造了女人夏娃,人类的出现果真如此吗?由此引导学生看书、议论,营造热烈、探究式的课堂气氛。

②在学生的议论、纷争中,教师可出示有关古猿进化的图片和实物资料,或通过电脑多媒体手段将人类进化史进行直观、生动的描述,以配合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辨是非,从而最终得出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而集体生产劳动实践,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这一科学结论。

③请一位学生朗读[动脑筋]:请你判断一下,他们谁说得对: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我不太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很多人认为火的使用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教师以此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人类进化知识中去尝试新情境下解决新问题的试验。我们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在不断适应自然条件变化的过程中,逐渐习惯于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这就为古猿学习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大脑发育提供了可能。正如恩格斯所说:“这就完成了从猿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之后产生的,它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体现,当然在人类的进化火的使用确实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并非具有决定意义。

(3)关于人种的起源问题,教师可结合近现代帝国主义分子宣扬的“种族优劣论”和所谓的“白种人是秀的种族”等相关言论,引导学生积极探讨人种起源的原因,驳斥“种族优劣论”的邪说。考古发现,晚期智人阶段,人类已经遍布亚、非、欧、美各洲大陆,由于混血和地球各区域地理条件差别造成的巨大影响,人类经遗传而造成的肤色、毛发、鼻唇等也极不相同,终于形成黄、白、黑三大人种。但这是外貌特征的差异,各人种在体质和智力上并无优劣之分。人种的划分是人类起源后在迁徙过程中随着环境变化而逐步形成的。近现代,帝国主义宣扬的“种族优劣论”是为他们的侵略战争服务的。

(1)提问:“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人类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原始人类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引导学生看书作答,使学生对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有初步的了解,也为下面讨论“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等有关问题做准备。

(2)讲述氏族社会的产生时,应积极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婚姻关系的变化(即从血族群婚到族外群婚制的转变)角度去分析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通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3)利用[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相关内容及材料;②在讨论氏族社会产生的作用时,教师可作适当的提示和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③讨论上述问题时,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鼓励发表不同意见,再选派代表进行概括和总结,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二是看问题要全面。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出发,以现有知识为依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突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

七年级历史教案篇2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二)教学内容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秦的__表现;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张楚政权的建立;项羽、刘邦起义与秦朝的灭亡;楚汉战争;汉朝建立。结合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和楚汉战争形势图,培养掌握历史地图的技能。

2.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的学习,学到一定的综合、分析和归纳能力;通过分析曾经一统天下、强大的秦王朝仅存在了15年就走向了灭亡的原因,使同学们能够在开展讨论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会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到这次起义的伟大的历史意义:它__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力量,而它的首创精神,激励了后世人们对残暴统治的反抗斗争:

二、教学要点

重点: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战争。

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

师: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战国七雄中,秦是笑在最后的国家,但秦是不是笑得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陈胜吴广诛暴秦”(板书)师:秦统一后,秦王嬴政规定统治者称“皇帝”,自称“始皇帝”。妄想从他开始能千秋万代地传下去。他能千秋万代地传下去吗?

生:不能,因为他的__,使秦王朝只存在短短的15年就灭亡了。

一、秦的__——灭亡的根本原因(板书)

师(问):秦的__体现在哪些方面?哪位同学能通过阅读教材,把它概括出来?

生(归纳):①兵役、徭役繁重②赋税沉重③刑法严酷④秦二世的黑暗统治

说一说:你对秦朝的残暴统治有何感想?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教材,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培养其分析、表达能力)

(总结)秦的__激发了阶级矛盾,人民的生存受到极大的威胁,甚至根本无法生存下去,在这种情况下爆发了我国历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起义。可见,秦的__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及其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二、揭竿而起——秦末农民起义(板书)师(设问):那么中国历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又是什么?领导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号召大家起来__秦朝统治的?(展示《大泽乡起义》图片)

教师点拨:刚才同学看到的就是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展示《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并指图分析。课件闪烁起义地点“大泽乡”和“张楚政权”)

教师点拨,并板出:起义——政权——发展

(问)陈胜吴广起义得到各地农民的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秦因其残暴的统治失去了民心,而陈胜吴广起义符合农民反抗暴秦统治的迫切愿望,他们发动的起义是一场“伐无道,诛暴秦”的正义斗争。因此他们的起义得到了各地农民的响应。

师:很好!(问)陈胜吴广起义结果如何?

生:由于秦军的强大,不到半年,起义军就被镇压下去,吴广、陈胜相继被害。师:(设问)陈胜吴广起义虽失败了,但它的爆发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呢?他们大无畏的革命首创精神却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为后来的起义军__秦朝统治打下重要基础。

师:陈胜吴广牺牲之后,农民起义的烈火并没有中断,各地起义军还在继续进行斗争,其中项羽、刘邦两支起义军逐渐壮大起来并领导秦末农民战争,最终__秦的统治。三、秦亡汉兴(板书)

师:大家知道秦朝灭亡的关键战役是哪一场吗?

1、巨鹿之战(板书)

师点拨:根据刚才同学所讲,大家知道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项羽是怎样做的吗?生: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营。

师:这就是我国的成语故事——破釜沉舟。师(问):你认为项羽这么做高明吗?(有人认为项羽是不懂兵法;也有人认为项羽这么做实在是高。)

生(最终分析):当时项羽在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按常规战法,很难取得胜利。项羽采取这种做法,破釜沉舟,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要么胜利前进,要么战死疆场,没有任何退路。破釜沉舟并不违背兵法,兵书上就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说法。项羽在特殊情况下,运用这种特殊做法,应该说是高明的。

师(问):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生:最终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巨鹿之战成为决定秦朝灭亡的关键。

师: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显赫一时的秦朝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就被农民起义__了。

师:下面,根据我们对秦朝兴亡的了解,请同学们对秦始皇做一番是非功过的评价。人物评价: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你认为呢?

生a:秦始皇是暴君!他滥施民力、欺压百姓,贪图权贵;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正是因为他的__才导致了他的灭亡。

生b:不对!他是千古一帝。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还修长城抵御匈奴,开凿灵渠开发南疆。这些功业都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所以他不愧千古一帝的称号。

生c:但是他的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生d:所以我觉得他既是千古一帝,又是一位暴君,总体来讲是功大于过。

师总结: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要注意,评价历史人物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

当然,更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所以秦始皇的功绩是主要的。师:秦朝灭亡后,战争并没有平息,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并没有实现。项羽、刘邦为了争夺帝位,又把中国社会推入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2、楚汉战争(板书)(问)这时的楚汉之争,性质还是不是农民起义呢?

生:不是,因为项羽、刘邦已不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们的身份分别是“西楚霸王”和“汉王”,这是一场统治者争夺帝位的战争了。

师:后来形势发生变化,刘邦反败为胜,其关键战役是“垓下之围”。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西汉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建立者:刘邦(汉高祖)(板书)都城:长安

(问)楚汉之争中,开始时,楚强汉弱,项羽常胜,刘邦常败;后来刘邦却能反败为胜,为什么?

生(分析):在战争过程中,项羽刚愎自用,不尊重人才,最终失败;而刘邦注意招贤纳士,取信于民,入关之后,即颁布“约法三章”,赢得了百姓的支持,为了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师:西汉建立起来后,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生养息政策,使西汉出现了经济恢复发展、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的局面。但是,西汉后期,政治开始腐朽,最终走向灭亡,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东汉建立时间:公元25年建立者:刘秀(板书)都城:洛阳

复习巩固: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总结):从秦因__而灭亡和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能反败为胜,我明白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板书设计

第2课陈胜吴广诛暴秦

一、秦的__——灭亡的根本原因①兵役、徭役繁重②赋税沉重③刑法严酷

④秦二世的黑暗统治

二、揭竿而起——秦末农民起义三、秦亡汉兴

西汉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建立者:刘邦(汉高祖)(板书)都城:长安

东汉建立时间:公元25年建立者:刘秀(板书)都城:洛阳

七年级历史教案篇3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立;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讲述本课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详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立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这种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

?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导学过程】

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

学生阅读教材“隋的统一”一目,找出隋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的姓名,都城的位置,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统一的标志及统一的意义。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最后再次强调并归纳学生的回答。

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后,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那在此基础上隋朝的国力发展如何呢?

4.图文展示含嘉仓,一个在文献里被屡屡提到,却给墨甚少的名字,直到20世纪70年代,含嘉仓才在洛阳市老城区北部被发掘。据统计,含嘉仓内已勘探出粮窖287座,其中160号仓窖保存有约50万斤炭化谷物。50万斤粮食在当时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下,约合近千农民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数千农民一年的口粮,可见含嘉仓规模之大,储粮之丰富。

5.请同学们回答:隋朝的经济为何如此繁荣?

6.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与交流,教师总结归纳。

提示:(1)发展经济;(2)编订户籍;(3)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4)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教师设疑:这些措施的实施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隋朝实施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通

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与教材“开通大运河”一目,指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

反馈指导: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一声令下,仅用了六年的时间,大运河就开通了。

ppt呈现“大运河图”,学生根据教材完成填空,并勾画出大运河简单示意图。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填空、画示意图,教师展示部分同学的成果,进行点评。

教师讲述:大运河全长2700多千米,三点四段五河流,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教师设疑:有人说大运河“功在千秋,罪在当时”,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学生小组内交流,自由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从地图上看,中国江河大都是东西走向,造成南北交通不便,大运河的开通沟通南北,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为祖国的长远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古人语“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所以说大运河“功在千秋”。不过,隋朝为开通大运河征发了几百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将近十分之一,男丁不够,妇女也被征调去。百姓对此不满,隋炀帝便用高压手段镇压,规定凡是反抗者,不管罪行轻重,一律处斩,且无须上报。古人语:“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所以说大运河“罪在当时”。过渡: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隋朝取得如此大的发展,是因隋文帝“治国有方”,有一批优秀人才为国“出谋划策”,那“优秀人才”如何选拔呢?

目标导学三:科举制的创立

同学们看提示,猜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

提示一:金榜题名;提示二:名落孙山;提示三:十年寒窗;提示四:连中三元;提示五:一举成名。

材料展示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门第限制。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正式设立了每年举行的常贡之科。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

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问题。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是什么?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又是什么?

教师设疑:这种新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最受哪些人欢迎?有什么积极作用?5.学生结合史料与教材知识,小组交流,回答问题。科举制间接扩大了教育范围,打破了豪门贵族垄断教育的状况,刺激了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数量的增加,也扩大了学习的内容,除“四书”“五经”外,有诗赋杂文,也有经史典籍,还有策论。

总结:科举制的创立,最受门第不高的读书人欢迎。这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门第不高而有才学的人可以参政,有利于巩固统治,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不断完善,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约1300年。

目标导学四:隋朝的灭亡

学生阅读教材“隋朝的灭亡”一目,回答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材上适当标注,归纳回答。教师小结:隋炀帝因实行“暴政”,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这些历史事件,客观评价隋炀帝。

材料展示征吐谷,讨高丽,用兵力既劳民力,固才冠诸王,然祸及百姓。若雄才兼安宇内,后世论名,可与汉武齐功;建东都,修运河,享独乐不与众乐,虽罪在当代,但利延千秋。如恩泽能至斯民,今朝评绩,当和禹王同辉。

4.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客观看待隋炀帝?

5.反馈指导:隋炀帝虽说是公认的暴君,可他通音律,善诗赋,治军旅,绝非一般昏君可比,而且他开运河,修驰道,建东都也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运河就“功在千秋”,而且他还创立进士科,使科举制正式确立,影响深远。所以我们在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一定要全面客观公正。

教师小结:隋朝,因隋文帝而勃兴,因隋炀帝而速亡,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四、课堂小结:

“隋朝就像流星一样,瞬间摧残,瞬间毁灭,勃兴速亡,魅力十足!”历时37年,二世而亡。隋朝的短暂历史让我们知道一个道理: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必须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有张有弛。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安定,国家才能强大,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七年级历史教案篇4

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学校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健康上网的益处。

(2)通过活动与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比较发现学校学习生活的重要性。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前调查,实地了解自己居住的社区,感悟社区对自己生活的重要性。

(3)增强学习的自觉性,珍惜学习的机会,增强健康上网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加深对学习的意义的认识,更为关注社区生活。

教学难点:学校学习生活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难点突破:通过活动体现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感悟,避免单纯说教,引起学生反感。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与教师启发相结合。

教学准备

下载校园中学生、第九城市的网页,准备关于网络对青少年成长利弊讨论的相关资料,组织好学生课前对所在社区的名称、公共设施、服务等的调查。

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叙述】在上一节课中我们一起探讨了家庭这个舞台场景对我们的影响。很多同学在课堂上发表了对家庭生活的独到见解,还有同学非常坦诚地将自己家庭中的故事与大家分享。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不能对每一位同学的家庭情况进行一一探讨。希望大家在课余时间里能够对我们上节课探讨的一些问题进行更深刻的思索,针对自己家庭的情况,提出对美满家庭生活的希望与构想,并列出自己家中不利于自己学习成长的因素,列出给父母的有关搞好家庭生活的合理建议,尝试与家人一起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家庭成员守则。

?承转】在我们的生活舞台场景中,除了家庭以外还有一个场景是我们经常要遇到的,就是学校。当我们成长到适学年龄后,父母把我们送到这里,我们在这里遇到了许多同龄的同学,遇到了老师,这个场景中的人物比家庭场景中多了许多。这个场景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影响呢?

(新课教学)

?活动】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中间画一条竖线,竖线左上角写上“收获”,右上角写上“失去”,竖线上方写上“我来学校上学”。──思考一下我们在学校上学的得失。

我来学校上学

收获 失去

1. 1.

2. 2.

?提问】请同学填好后,分别说一下你来到学校上学的得与失。

?归纳】通过大家的发言,我们看到尽管大家提到来学校上学我们会失去一定的自由,要受管制,要承受考试的压力,但多数同学也肯定了在学校学到了丰富的知识,交到了许多朋友,得到了许多表现自己优势、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使自己的生活更为丰富多彩。所以,虽然学校与家庭场景大不相同,在这里也许我们无法像在家里那样自由自在、我行我素,但正是这种规范、这种培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成长环境,让我们收获得更多,对我们的成长同样是必要和重要的。

?板书】学校,不仅是我们的第二个家,还是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

?承转】除了家庭与学校,社区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景,有时我们可能忽略了它,对它也关注甚少。其实它对我们的成长也有重要影响,作为社区舞台上的人物──居民,应该关心自己所处的场景,并担负起居民的责任。

?板书】社区是我们的第三个家,每个社区都是一个小社会

?活动】请同学们汇报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的调查结果。(6~10人)

?归纳】从刚才同学们的调查报告中,我们注意到大多数同学所居住的社区中都有餐饮、清洁、美容美发等服务,有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有各行各业的居民,有的甚至还设置了学校、医院、超市等,俨然一个微缩的小社会,我们尽管没有真正地走上社会,但是每天生活在自己居住的社区里,与各种人相处,享受社区内的各种便利服务,已经能从中学会很多,社区生活为我们的社会生活打下了基础,对我们的成长也是很重要的。

幻灯片放映展示网络社区:校园中学生、第九城市的网页。

?叙述】网络社区。

通过网上同学录像邀同学聚会,团购汽车的新闻。──通过互联网。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网络生活吗?

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互联网使地球变成了“村”,它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叙述】文化部出台的《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的通知》中规定:包括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必须由其监护人陪伴;未成年人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每日8时~20时进入网吧,在线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不得容留未成年人夜间在“网吧”上网。

?提问】为什么国家对未成年人上网进行如此多的限制?其中的合理因素是什么?

?归纳】网络社区本身是个有利于我们成长发展的事物,网络社区也需要净化,作为网络社区的居民,你也应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为你的学习和生活服务,自觉抵制网络的不利方面。

(课堂小结)

?总结】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有着不同的生活场景,我们总处于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其中家庭、学校、社区是对我们成长起到最为重要的三个场景,希望大家能在课后用心观察,观察每个生活场景中的人、事、物,观察每个场景对自己的不同影响,有意识地调整自己,吸取场景中对自己有利的因素,更好地发展。

问题研讨

本课教学内容是介绍社会这个大舞台中的学校、社区的重要性。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对于家庭的重要性都十分认可,但在这一节课中,一部分学生出于对学校学习带来的压力而对学校学习具有明显的负面情绪,这些学生会借此发泄自身的不良情绪,贬低学校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面对这一情况,教师要注意合理引导,避免指责学生,应关注学生的不良情绪根源,以真诚的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学校带给大家的收获,客观分析学校学习的得与失。

第三课 在社会的舞台上(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述的是人在社会舞台上有不同角色,人要选择、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挥自身的作用。它是第三课的核心内容,对于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合理的发展规划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明确人生活在社会的舞台上要扮演很多角色,这些角色有些是自己无法选择的,有些是可以选择的,角色之间也可能是有矛盾冲突的。要学会选择角色,并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教学目标

(1)明确人有不同角色,有些与生俱来,有些可以选择改变。

(2)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明确自己曾经、现在、将来可能扮演的各个角色。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选择角色的重要性,以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必要性。

(3)使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并对未来作出构想,对自己的发展有自主的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如何选择自己的角色,发挥自身的作用。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与教师启发相结合。

教学准备

按照学生人数准备若干张印有人像的纸,纸上的人像为卡通形象,并有性别之分(不同性别的卡通人像纸的数目与不同性别学生的数目一一对应)。

葛优所出演过的《卡拉是条狗》、《甲方乙方》、《大腕》等影片的剧照,影片《惊涛骇浪》的拍摄剧照。

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叙述】在上节课中我们讲到社会是个大舞台,有不同的场景,而每个人在不同的场景中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在社会中我们都扮演着哪些角色。

?活动】引导学生看课本图 6-28爸爸的角色。

发给每位同学一张印有人像的纸(纸上的人像为卡通形象,并有性别之分,按照学生的性别相应分发),由学生自己填写在生活中你曾经、正在、将要扮演的角色。

请同学们回答自己的填写结果。(3~5位同学)

将同学们写的角色写在黑板上。

?承转】通过刚才大家的填写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生活场景的不同,一个人可以同时、先后拥有很多角色。那么这些角色对于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角色之间我们又怎样抉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我们人生舞台上的不同角色问题。

(新课教学)

?提问】刚才大家所填写的角色里哪些是与生俱来、无法选择的?

这个问题较易回答,教师可适当分析角色的权利与义务。

?板书】人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有不同的角色。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是可以选择的

?提问】刚才大家所填写的角色里,哪些是社会规定的?

?提问】为什么社会、国家规定我们现阶段的角色是学生?

?讨论】引发学生充分理解学生角色的重要性。

葛优是大家都喜欢的演员,喜欢他的原因是因为他塑造了许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出演过《卡拉是条狗》、《甲方乙方》、《大腕》等。(可以借影片《惊涛骇浪》来讨论演员为演好角色进行学习的问题。)

评论出色演员的标准是什么?──演技高超,演什么像什么。

作为社会大舞台中的演员,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成员,是不是也应该演什么像什么。

?提问】好演员是天生的吗?如何才能成为好演员?

好演员不是天生的,是要经过学习和训练的,影视圈中的合格演员是这样,生活中合格的社会角色也需要学习和训练。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要上学,从学生角色做起,为自己将要扮演的角色打基础。

?板书】人通过努力学习和训练才能扮演好自己这些不同的角色

?叙述】补充讨论:请同学们再看图6-30各种各类的学校。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有56个民族,各地区生活和经济有很大的差异,同样的学生角色,出现的舞台却不同。有的人出现在宽敞、明亮、拥有现代化教具的教室中,有的人出现在条件简陋的教室中,有的人连教室也没有,处于流动状态中。尽管他们所穿的衣服各异、所走的路不同,他们却都背着书包,努力地扮演着自己的学生角色。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校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与一丝不苟──激发学生珍视良好学习机会。

引导学生认识到:主动、认真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心理,为未来做铺垫。

?提问】刚才大家所填写的角色里,哪些是我们将要扮演的?

?提问】当你有很多角色想要扮演,而又分身乏术会怎么办呢?

作为大千社会的成员,我们都希望自己多扮演几个角色,出现在更多的场景中,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可能同时扮演许多角色,尽管这些角色也是你十分想扮演的。这时,我们应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最有意义的角色来扮演(如同演员选剧本一样)。

?提问】我们将要扮演的角色能否都由自己来选择?当父母、老师替我们做出的选择与我们自身的选择发生矛盾时大家怎么办呢?

选择不一致时,应与父母及时交流和沟通,通过交流沟通,达成共识。

?板书】学会选择角色

(课堂小结)

?总结】在社会舞台的不同生活场景中,我们曾经、正在、将要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有些角色是与生俱来的,有些是社会规定的,有些是我们可以自己选择的,无论哪种角色,都意味着在相应生活场景中的责任、义务。在我们承担、选择了角色的同时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样才能成为生活舞台的生活场景中的合格成员。由于有些角色具有可选择性,并非必然承担,我们就要通过对自己正确、全面的了解,通过对角色意义的深入了解,慎重选择,选择之后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问题研讨

本课教学内容为社会舞台上的不同角色。在谈及人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具有不同的角色,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是可以选择的时候,教师要将重心放在角色的可选择性上,增强学生对人生状态的可控制感,从而增强对自身发展的责任感。

在讲述学会选择角色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例比较重要,这样会使学生对角色选择的重要性产生比较感性的认识,避免空洞感。

七年级历史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方法

讨论法、 联系讲述法、 图表法、 图片分析法。

教具

历史文物、遗物图片 、投影仪、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

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请大家阅读“导入框”的内容:

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但它至少给我们一些启示,那么原始农耕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以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

学生: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注意到了可食用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然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这个漫长过程的真实写照,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河母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

请大家阅读第6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

阅读教材第7页的小字,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说明了什么?

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骨耜、石斧、木铲,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许多石器已经作了磨光处理。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农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证,此外定居还需要哪些必要条件,请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

我们看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他们为什么将房子建造成这种结构呢?有什么好处?

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筑房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木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这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主要有猪、狗、牛为主。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归纳比较呢?

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回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对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哪个时期更进步?

很好,无论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在请大家看教材第7页“干栏式房屋”和第8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比较一下:两个房屋在结构上的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请大家阅读“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内容并归纳其特点

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其具体过程应是:

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学生讨论……

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

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

学生阅读……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

说明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

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有固定的居住场所。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开始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工具、食物、居住等方面

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生产:.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

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

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纺织:纺线、织布、制衣

半坡居民,因为从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进步,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多,还有饲养的牲畜更多,会制造彩陶。

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

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

4.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使学生认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

使学生知道书本知识是前人在实践中发现、总结的

逐步培养学生通过历史表象看到或寻找历史发展轨迹的能力。

使学生明白大河流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条件

使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今天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房屋建筑风格历史渊源

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归纳比较的能力,为后面的学习铺垫

分类归纳、比较便于知识的梳理、记忆

南北气候的差异,导致生产、生活方式的明显不同,这种不同今天仍然存在,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明确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种.种现象是社会生产力的表现

《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