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八上教案模板7篇
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案中应有生动的实例,教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以下是58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生物八上教案模板7篇,供大家参考。
生物八上教案篇1
内容预览:
?生物入侵者》教案
●教学目标
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危害。(至少搜集一种生物入侵者的资料)
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记在卡片上。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一则生物入侵的消息(也可用多媒体播放生物入侵的相关资料)。教师讲完后,请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明确: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生物入侵者》,希望学习此文能促使我们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师板书课题)
■题解
要求学生合上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义。
要求学生从文中勾画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义的语句。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教师用多媒体(或幻灯)展示以下问题,学生阅读思考。
a.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
b.你觉得学习本文应从哪些方面人手?试拟出本文的学习目标。
质疑问难、交流互动。
a.小组内交流:
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弄清文章内容,并共同拟定学习目标。
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并共同解决,如果有不能解决的问题,课下与老师、
b.班上交流:明确本文学习目标及主要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见前面的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
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的相应措施。
编写提纲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结构图示,要求学生在空缺处填上相关内容。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摆出现象:--(段)
?生物人侵者》探究原因:--( 段)
揭示态度:--(段)
采取措施:--(段)
写法探究
o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a.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b.探究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明确:运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且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b.找出文中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
(将学生分成三大组,每一组找一种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看哪一组找得又快又好)
c.说说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并从文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可安排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小结
要求学生从主要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对全文作一个小结。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
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
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
延伸拓展
教师出示一只彩色粉笔,要求学生从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这三种说明方法中至少选两种方法对其作简要说明。(每一小组推荐一个同学,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最好。)
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现实生活中如果发现生物入侵者我们该怎么做?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生物入侵的资料,然后各小组推荐1~2份到班上展览。(展览安排在课后)
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班上交流。
布置作业
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从中任选五个词语写一段话。(不超过150字)
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理论。
生物八上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阐明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
(2)概述鸟类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在对鸟类图片、视频资料分析过程中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特征的探究,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交流,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
(2)通过对丹顶鹤的故事的了解,培养学生养成爱护鸟类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
(2)引导学生养成保护鸟类的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
阐明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
四:教学方法
提问法、讲解法、归纳总结法、观察法、小组讨论等与多媒体相结合教学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主要内容是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结构特征,特别是对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特征的探究,内容比较抽象,通过对不同图片、视频的观察,思考相关问题,以小组加分制为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发挥其主体地位,然后教师进行点评讲解及鼓励,在教学过程结合多媒体,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通过播放歌曲《丹顶鹤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一个大学生为了保护一只受伤的丹顶鹤而滑入河里溺水而亡的凄惨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育珍惜并保护鸟类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用多媒体播放几个图片,野鸭、企鹅、孔雀、鸵鸟,并问学生:你认识它吗?它是鸟吗?(很多学生会说野鸭和企鹅不是鸟类,并激烈争辩)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鸟类(多媒体展示本节标题《鸟类》)
具体教学过程
(一)千姿百态的鸟类
师:当我们漫步在校园里或走在马路上,有时抬起头来可以看到空中飞翔的鸟类,对于鸟类我们并不陌生,那么同学们最熟悉的鸟是什么鸟呢?
生:同学站起来说一说他们认识的鸟。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啊,说了很多种鸟类,说明大家的见闻还是比较广泛的,那么世界上大约有多少种鸟类呢?我国有多少鸟类呢?
生:世界上的已知的鸟类约有8730种,我国有鸟类1200多种。
师: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也是一个鸟类资源丰富的国家,那么鸟类怎么分类呢?同学们看书本上92页内容。
生:学生站起来回答相关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加分)
师:所以我们刚才看的几张图片都是鸟类,现在问大家,是不是所有鸟类都能飞翔呢?能飞翔的一定是鸟吗?
生:回答问题。
过渡:那么鸽子是鸟类吗?自古以来,人类与鸽子就是很好的朋友,特别是在战争年代,那时的通信技术比较落后,不像现在可以用手机,电脑视频或发邮件等彼此联系,过去只能人工送信或飞鸽传书,鸽子可以在天空中飞翔,下面我们以家鸽为例,一起来探究鸟类适应空中飞翔的特征。
(二)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多媒体展示标题)
说明:本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来探究学习,老师把相关问题提出来,通过多媒体放映图片、视频等,学生结合课本相关内容,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1、观察家鸽的外部形态(多媒体放映家鸽图片)
师:家鸽有什么样的形态特征,这种形态特征与飞行有关吗?
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点评加分)。
师:家鸽的羽毛有几种?分别位于哪里?有什么作用?(多媒体展示两种羽毛)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点评加分)。
过渡:我们前面学习过水中的动物,鱼,鱼的身体也是呈流线型,但鱼为什么不能飞呢?
2、家鸽的飞行器官(多媒体放映鸽子飞翔的图片)
师:家鸽两翼展开后的长度大约是两肩之间长度的10倍,所以家鸽的翅膀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当家鸽飞行时,它两翼的羽毛会撑开并增大其平坦的表面,这与飞行有关系吗?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点评加分)。
3、观察家鸽的肌肉(多媒体放映家鸽的肌肉)。
师:通过观察,同学们想一下,家鸽哪个地方的肉最发达?
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点评加分)
师:家鸽发达的肌肉与翼的飞翔有关系吗?
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点评加分)。
4、观察家鸽的骨骼(多媒体放映家鸽的骨骼)
师:家鸽的骨骼有什么特点?哪一块骨最发达?
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点评加分)。
师:家鸽的骨骼比较轻与它的飞翔有关系吗?
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点评加分)。
过渡:我们上学期学习了人类的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现在也有所了解,那么家鸽的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有什么特点呢?
5、观察家鸽的呼吸系统(多媒体放映家鸽呼吸系统视频)
师:家鸽的呼吸器官主要是什么?家鸽是怎么呼吸的?气囊有什么作用?
生:看书结合视频,思考并回答(教师点评加分)。
6、观察家鸽的消化系统(多媒体放映家鸽消化系统视频)。
师:家鸽有牙齿吗?家鸽胃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小肠和直肠有什么区别?分别有什么作用?
生:看书结合视频,思考并回答(教师点评加分)。
活动:你认为家鸽有哪些适应飞翔的特征?(学生抢答,教师负责加分)
(三)保护鸟类的多样性
通过多媒体播放一首歌《丹顶鹤的故事》,边放边讲述这个故事给学生听,让学生形成随时随地保护鸟类的意识。
师:为什么说鸟类是人类的朋友?为了更好地保护鸟类,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生:一起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小组分数,看哪个小组分数最高,进行一定的表扬。
七:教学反思
生物八上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4、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2.光合作用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讲解实验过程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得出的产物是?那如果没有了阳光,植物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还能生成有机物吗?我们进行就通过实验验证一下。
提前布置了学生把纸片遮住叶子的一部分,但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实验开始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根据自己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
1、把植物放在黑夜中处理一个晚上。(但因为场地不同,所以我们没有做到这一步,为什么要做这一步?)
2、用黑纸片把叶子一部分遮盖。(为什么)
3、摘叶去纸放于酒精中加热,使叶绿素溶解。(为什么是酒精而不是水?)
4、清水漂洗,把叶片放在培养皿中,滴碘液,观察现象。绿叶,阳光,水,二氧化碳
氧气和有机物
学生提前把纸片放在叶子上,上课时把叶子拿回实验室继续实验。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分析实验结果叶子中有黑纸遮盖过的地方没有蓝色出现,而没有被遮盖过的'地方,变成蓝色。
经验证明,淀粉遇碘后会变成蓝色,那么你们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得出什么结论?
1、不遮出处变蓝色,证明叶内有淀粉生成
2、遮光处没有变蓝色,证明叶内没有淀粉生成
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参与才能制造出有机物。
得出结论:叶子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光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总结光合作用的定义?书本p121
注意: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不仅是绿叶,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都可以。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于有机物中
光合作用不只是产生了有机物书本p128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解释各实验步骤的原因1、蜡烛和兔子都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
2、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蜡烛。
3、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兔子。
生物八上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4、通过设计“草场放牧方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电脑课件和课本的图(图解)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2.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3.通过实例和结合课本上例子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1、“能量流动的过程”:
问题情景: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探索:阅读教材“能量流动的过程”部分,并思考讨论问题。
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图解
讨论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必须是输入到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才能开始在生态系统中流动。
师生谈话:怎样输入?依赖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分组讨论: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或者说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流向什么方向?
播放课件: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的能量流向示意图
(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引导启发:能量流动的过程: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枯枝落叶和初级消费者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2、“能量流动的特点”:
问题引入: 为什么肉类食品的价格总比蔬菜价格高?
俗话说,“一山不能容二虎”,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引导探索: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
播放课件: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
学生分析:阅读教材,根据课本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分组计算: 流入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占上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的百分率是多少?
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是怎样分配的?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引导分析:对能量流动过程的定量分析,是研究能量流动规律的关键。在赛达伯格湖,第二营养级只获得第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3.5%,第三营养级只获得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的20%。
引导探索: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那么,其余80%~90%能量哪里去了?
共同分析: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这是因为自身要呼吸消耗、生物遗体等被分解者利用释放等,这就决定了能量越流越少,即传递率为10%~20%。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因营养级上升一级,可利用的能量相应要减少80%~90%,能量到了第五个营养级时,可利用的能量往往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程度了。
师生谈话:学生思考、回答前面引入的问题。
引导探索: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除了逐级递减还有什么特点?
引导启发:对于单向流动来讲,是指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即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食物链各个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的,而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是以呼吸散失热能,即能量必须源源不断地输入,又不断地散失。
课堂延伸:“设计草场放牧方案”,怎样判断一个草场上是不是过度放牧?
(课后质疑讨论、学生相互启迪、探究学习)
3、碳的循环过程:
概念突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概念中的物质是指什么、循环是指什么?概念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
引导启发:概念中的物质不是指由c、h、o、n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正因为物质可以重复利用,所以物质是永恒的(物质不灭定律)。
播放课件:碳的循环图解
知识迁移:学生回答有关生理过程
引导探索: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什么?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碳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传递形式是什么?碳进入无机环境的方式是什么?
3、碳循环的范围怎样?
播放课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学生讨论:光合作用过程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碳的传递过程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师生归纳: 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无机“c”变为有机“c”,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c”的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还有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群落中的有机“c”,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变成无机“c”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co2返回碳循环。
引导探索:在碳循环中,森林生态系统是碳的主要吸收者。但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co2的浓度明显增加,这种趋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世界的气候就可能发生剧烈变化,后果令人担忧。
课堂延伸:“温室效应”是怎样引起的?有什么危害?怎样解决?
(小组讨论,推荐同学回答)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师生谈话:完成缺项的内容
交流总结: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因果关系
(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引导启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但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有本质上的区别: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循环运动,不会消失。总之,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课堂延伸:写小论文浅谈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生物生存发展的关系。
(学生探究性学习,课外完成)
四、总结及反思
生物八上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设计对照实验;能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说出影响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与他人交流,取别人之长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难点】
怎样设置对照实验。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种子的一生”视频,设疑:种子一生的开始有什么奥秘呢?从而引出新课。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
(1)师提出问题:一周之前我发给大家每人5粒菜豆种子,让你们体验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现在谁来描述一下你培养的过程?
学生简要描述。教师继续设疑:
(2)在你们培养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思考过: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呢?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谁来大胆作出几个假设?
2、作出假设
预设学生做出的假设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肥料……都有可能是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1)针对学生作出的假设,教师向学生质疑:“哪些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分析排除几个非必需的条件。(排除“土壤、阳光、肥料”这几个条件)
(2)继续设疑:“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温度?”这个假设表述准确吗?应该如何表述?(引出“适宜温度”)
3、制定实验方案
教师首先以探究“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为例,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实验设计思路。
讨论提纲如下:
(1)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胚完整且是活着的种子)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罐头瓶、吸水纸、标签,除此之外,你们还需要哪些材料和用具呢?(冰箱、水等)
(3)怎样探究温度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当将种子分成几组?(要分成2组。一组是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20℃),该组为对照组;一个为较低温度(0℃),该组为实验组)
(4)这两组实验中,除了温度这一条件不同之外,其他环境条件是否应当保证完全一样呢?(强调控制变量)
(5)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粒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行吗?(减少实验误差)
待如上问题解决之后,引导学生以探究小组为单位,每组选一个想要探究的条件,设计正确的实验方案。然后,分组汇报探究计划,教师进行评价。
4、课下实施、观察记录
师:由于时间关系,咱们只能在课下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了。每隔多长时间观察一次?对各组实验是否应当同时观察?(注意每天观察,同时观察)
(三)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节收获。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一起实施实验计划,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下节课一起分享。
生物八上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 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 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的结构简图。
教学重点:
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教学难点:
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教学过程:
ò?¢ 进入实验室先填好记录本,回实验实验过程。(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
t?¢ 迅速拿出显微镜,对好光。
èy¢ 如果把一根头发、一张厚纸放在物镜下面,看看能否看清楚它们的结构?(不能)必须把玻片弄到薄而透明。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然后进行观察。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有的生物非常微小,也可以直接做成装片)。
这些玻片可以做成永久的(可长期保存)或临时的(不能长期保存)。
¢ 看书本p42的材料用具,看看哪些材料不明白它们的作用,举手问老师。
(介绍稀碘液的作用是染色,载玻片作用是托载标本的玻璃片,盖玻片的作用是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 p43的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方法步骤:(用一个字总结各步骤)
1、 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擦)
2、 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滴)
3、 用镊子把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皮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取、展)
4、 用镊子夹起盖皮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所泡而影响观察。(盖)
5、 把一滴稀碘液滴在洋葱内表皮上,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染)
6、 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把高倍镜下看到的物像用铅笔画在报告册p14第6题上。
教学反思:
因为这是上初中以来的第一次实验,要让他们有成就感,其实这实验不难,但要注意的是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来看,因为本身洋葱细胞比较大,用低镜看更清晰,这实验我是安排他们用10__的目镜和10__物镜观察。但细胞的结构很多人不会画,最主要是把主要形态和主要结构画出。
生物八上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人和动物体主要的激素。
辨析因激素异常引起的病变。
2、能力目标
描述反馈调节机理。
探讨动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感恩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反馈调节机理和血糖平衡的调节。
2、教学难点: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
三、教学策略
1、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已经学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新的知识。例如让学生说出人和动物体的主要激素及作用,辨析幻灯片上因激素异常引起的病变。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时,学生分成二小组交流,进行知识的比较与归纳,然后再派代表全班汇报。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本节内容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和个人生活相结合。这种结合一方面可体现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背景,分析挖掘这些问题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体现在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如怀特博士的病例分析,寒冷刺激时机体作出的反应分析,与新教材理念相符合。
四、教学理念
追求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案例导课
1、展示课件ppt:快乐加减法??
忧愁、顾虑和悲观,可以使人得病;积极、愉快、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可以战胜疾病,也可以使人强壮和长寿。
巴甫洛夫
2、案例分析
保罗.怀特博士是波士顿的心脏病专家,是五十年代最杰出的代表。保罗.怀特博士是波士顿的心脏病专家,是五十年代最杰出的代表。她是个年轻的母亲,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和一个爱酗酒、整天什么也不干的丈夫。这个女人得了可怕的风湿热,整日卧病在床,就这样维持了3年,医生说最多还能维持一年,她的情绪极度低落。有一天,她的丈夫不知什么原因离家出走,留下这个可怜的母亲和两个孩子,甚至一点生活费也没有。但当怀特博士再去看她时,她很坚强地说:“怀特医生,我一定要起床,我还要照顾、护养我的两个孩子。”怀特博士安慰说:“亲爱的女士,我也希望你能尽快康复,可是你的心脏会受不了的。”不顾医生的反对,年轻的母亲鼓起勇气,下定决心,充满着激情和兴奋,下床开始工作了。
此时让学生猜测年轻母亲以后的生活情形及生命的期限。
(学生各抒己见)
师:奇迹出现了,这个坚强的母亲却意外地护养了两个孩子八年,才离开这个世界。
这是什么力量使这个母亲意外地活了八年呢?另人深思!
展示ppt:快乐加减法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师: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生活充满信心,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是必然存在的,但只要有坚强的意志,战胜一切的勇气,义不容辞的责任,你就是----胜利者;你就是----快乐者。
再引出问题:刚才我们从意志力的角度分析了该案例,从生理学角度该怎么解释呢?
怀特博士解释:他低估了acth这种荷尔蒙产生的生理作用,人类的情绪能刺激垂体,产生acth和正常荷尔蒙的可能性。因为在当时还不知道acth是什么东西。
引出:acth是肾上腺皮质激素,进入激素知识点。
环节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师问:1、在初中我们学过的激素有哪些?说出人和动物体的主要激素及作用。
2、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3、激素分泌异常时会引起什么病变?
4、辨析幻灯片上因激素异常引起的病变。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各激素之间的关系引出内分泌腺的三个层次:下丘脑----垂体----被管理的某些内分泌腺
环节三:激素的反馈调节及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1、结合实例分析:通过学生自述寒冷刺激时机体所作出的反应;说明激素对机体的调节机制;加深学生对反馈调节的理解。
2、结合比较分析;比较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及不足时的影响。归纳出:协同作用
结合马拉松赛跑时血糖浓度的变化,分析血糖浓度的调节。归纳出:拮抗作用
学生分成二小组比较与归纳。然后再派代表全班汇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环节四:小结
师:再回到怀特博士的病例,请同学们做合情合理地分析。然后,我运用心理学理论和反馈调节知识对材料做进一步分析总结。并说生活中的负性事件永远存在,关键是我们要以积极的情绪,快乐的心情看待“她”。其实这一事件让我收获很多,所以我们要感恩生活。
展示ppt快乐加减法三:
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思考,就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感觉,并且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张国清
最后祝大家:(展示ppt)
六、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反思
由于本节内容难度不大,并建立在初中生物学的基础上,所以会有两种可能,设计不好学生不感兴趣,设计好可能会上出新意,上出精彩。然而人的情绪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激素的分泌,激素反过来也会调节人的生理,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所以我尝试做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教学。我参看了两种生物版本,人教版旧教材和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三;参照了浙江大学张国清博士著的《快乐加减法》一书的设计风格,嵌人了名言警句,它是引导、激活、推动教学的手段,可发挥其点拨诱导、强化联系、深化认识的功能,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引用了[美]约翰.辛德勒编著的《情绪是健康的良药》一书中怀特博士的病例创设情景教学,而这又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如果不注意调节人的情绪,就会引起内分泌失调,影响身体健康。这种设计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增强学生的兴趣,加深知识映象,学生会轻松愉快地突破本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快乐教学”和“快乐学习”。
2、教学过程反思
情景导课环节巧用了两条名言和引用了生活中引入注目的病例,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使导课----新旧知识联系----新知识----结课环环相扣。从学生课堂的反应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感觉新颖,有些学生把那些名言警句都已记下。课堂让学生猜测年轻母亲以后的生活情形及生命的期限时,他们都竞相各抒己见;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时学生积极主动地交流和汇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讲到最后一个环节,学生热情高涨,以热情的掌声结束了该课。这说明时下的高中生很渴望这样的课型;但由于备课和上课时间有限,这堂课还是未能尽情发挥,它的设计和安排还能更精妙。
3、教学效果反思
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大多以课堂渗透的形式体现,由于生物学科的特性性,我做了心理健康教育拓展教学的大胆尝试,所以上完课后,我对两个班的学生做了书面评估。
如“你对本节课内容的满意程度怎样”
a.不满意b.一般c.较满意d.很满意
在四个选项中,选择“较满意人数”,甲班占38.3%,乙班占43.1%;选择“很满意”项的甲班占46.8%,乙班占26.2%,都高出了四个问题的平均分25%。
又如“你觉得结合生物知识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怎样”
a.不好b.一般c.好d.很好
在四个选项中,选择“好”的甲班占53.2%,乙班占47.7%;选择“很好”的甲班占29.8%,乙班占44.6%。都远远高出了四个问题的平均分25%。
一个学生甚至直接跟我说,“这是一期中上得最好的一节课”。因为这一堂课的教学,学生否定了我全期的课,似乎有点苛刻,但是从另一层面看,现在大多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各种不同名义的心理咨询室,但都形同虚设,真正落到实处的少,进入心理咨询室的学生也寥寥无几。同时学生中不泛也存在偏见,谈及“心理”就误认为有问题,所以望而止步。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出学生其实很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很渴望这样的课型,置于生物课中更能有理有据地令学生信服,从而实现自动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维持身心健康。
如果该课有比较好的语言驾驭能力,课堂更加精彩。是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代的前进,老师也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与交流,不仅专业基本功扎实,而且要有心理学理论做支撑和不断提高文科素养。老师的收获将是教学的快乐和快乐地教学,生活的快乐和快乐地生活。这堂课我的确做了精心的设计,投入了时间,同时我也收获了快乐,传递着快乐。这只是一个起点,前方路漫漫而修远,吾将上下求索,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