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观后感6篇

时间:2024-03-25 17:48:11 分类:心得体会

一篇观后感可以为观众提供作品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增加他们的阅读体验,观后感是我们与他人分享电影观影体验的重要方式,下面是58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鉴史问廉》观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鉴史问廉》观后感6篇

《鉴史问廉》观后感篇1

有思想的人让人崇敬,而有道德的人则让人尊敬!鉴史问廉第四集中,通过一系列廉吏面对利诱时的选择,生动鲜明的给我们展现了道德力量。

道德的力量是强大的,这种力量是可以感染、可以传播的。这种力量,有时可以立竿见影,有时可以润物无声,甚至可以化干戈为玉帛。道德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导。随着“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华十大慈孝人物”、“中国好人”等有关道德节目的出现,越来越多的道德模范不断涌现,让广大人民感受到道德的力量。道德楷模们平凡的名字和平凡的面容背后,却是不平凡的坚持和不平凡的勇气,他们的善良让人感动,他们的勇气让人钦佩。他们或助人为乐,或见义勇为,或诚实守信,或敬业奉献,或孝老爱亲,他们是我们道德之路上的前行者,是时代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社会的发展需要道德的调节,人类的进步需要道德的支撑。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那些恪守为官之德的政治家们用自己的选择和坚守,谱写了中华文明的不朽篇章。在漫长的历史中,那些面对利诱、黑暗和不公拍案而起的浩然正气,已经成为中国人精神家园里的一座丰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为一名党员,作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作为人民的公仆,更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将明德守法作为自己做人做事的首要准则,真诚的对待每个人民群众,这样才会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温暖,去自觉的弘扬社会主义美德,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愿我们能够高举“道德”这面精神大旗,在全社会大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追求先进、崇尚先进、学习先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为祖国大家庭的一员,我们要不断加强修养,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去践行,让道德的力量温暖每一个人。

《鉴史问廉》观后感篇2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衰。近日来再次观看八集纪录片《鉴史问廉》,重温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兴衰更迭,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洁文化的力量。如今恰逢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公司一如既往的宣导廉洁正能量,学习《鉴史问廉》,第二次观看较第一次观之则感受更深,更觉震撼。

从《兴衰之思》中思考"廉则兴,贪则衰"的真谛——廉洁和腐败,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从《清官之念》中感知"青天文化,清官情结"的力量,为官正直才能一心为公;从《清浊之辨》中辨识清浊是非,坚信正义可以迟到,却从不会缺席;从《道德之择》中学习"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清慎勤"的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从《文化之力》中感受民众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与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从《律令之矩》中观吏治清明对国家的影响,对制度心存敬畏之心;从《制度之重》中见识历朝历代的监察制度,见识历朝历代在遏制腐败和滥用权力上做的种种努力和尝试;从《千秋之评》中领略历史的重量,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承担起了终极审判的功能,公正地记录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员们的是非功过。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清官廉吏,他们为官清廉,执法公正,一直受到人们的景仰。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忠于职守,报国为民,清正廉明,惩恶扬善。古往今来,清正廉明是官员的政治道德理想,也是老百姓对清官的价值判断与价值期待。由此可见,廉洁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为官者清廉与否是兴衰更迭的直接诱因。

在工作十余载,从入职至今,深受公司廉洁文化的影响。学习《鉴史问廉》以来,深有对文化的传承之感。廉洁,是的企业文化支柱。《廉洁体系制度》是员工的行为准则,自2008 年正式颁布实施至今已整整七年时间。该制度严明清晰,在打击腐败维护员工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企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廉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管理者的本职工作,纵使时代变迁,廉洁文化建设仍需始终如一,坚定不移,脚踏实地。

《鉴史问廉》观后感篇3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为了祭奠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其实,说屈原是诗人倒也不太确切,因为他首先是一个官员,其次才是一个诗人。而且如果他能一直做一个官员,我想他也不可能写那么多表达爱国主义、抒发胸中愤懑的诗歌,成为一个诗人的。屈原是一个有能力有抱负的人,但因为清廉与耿直,一直被人排挤,最终被挤出了朝堂。当他看到自己的祖国那么腐朽破败,政治那么黑暗混乱,自己却无能为力,胸中愁苦愤懑之情,便化作一首首名垂千古的诗歌涌现出来。“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爱国而不能去守护自己的国家,我想任何人都会发出离忧之音!

面对已经要灭亡的南宋王朝,文天祥仍募兵勤王,然而因势单力薄,最终兵败被擒。此时的南宋已经灭亡,很多南宋旧臣早已更旗易帜,投向元朝的怀抱。然而,文天祥面对忽必烈的亲自招安,仍旧不肯投降,毅然赴死,并在狱中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的绝笔信,以明其心。死不可惧,只要死得其所,死的有意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为了民族大义而死,当然死得其所,死的有意义!其实,天下的兴亡不仅仅是这些伟人,这些民族英雄的事,更是我们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是只有英雄能够力挽狂澜,能够名垂千古,每个普通人也能够做到。明朝抗拒阉党的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五人,以及抗战时期的狼牙山五壮士,他们都是普通人,然而他们却都能够流芳千古,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就做到了与国家共存亡,撑起民族脊梁的壮举!民族大义面前,我们都应该主动担当起来,因为这是我们的民族,她需要我们的守护。

当然,不是说为了流芳千古,我们就让国家出点乱子,然后自己去大吼一声,拿胸膛去无情的枪眼,做一个敢于牺牲的壮士。要知道,那些故去的英雄伟烈,是为了民族的繁荣兴旺,为了祖国的富有强大,为了社会的和谐安定才牺牲的。我们处于和平年代,更应该担起一份责任,让我们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好,不然,先烈的鲜血就白流了。

新时期,我们要主动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这就行了,这就已经很伟大了。要知道,那些英烈在作出壮举的时候不是为了出名,他们只是单纯的为了国家的利益着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当然,如果他们当时存有私心,我想历史长河中他们必定经不住考验,早已磨砺成沙,怎会留名至今?

所以,我们做事情时,只求无愧于天地,无愧于自己的良心就行了,千万不必求名求利,真正默默地做一名忧心天下的“匹夫”吧!

《鉴史问廉》观后感篇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那么,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人又是怎样去激浊扬清、追求公平正义的呢?《清浊之辨》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 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中华文明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几千年来,正是无数中国人的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之中。

廉洁的对岸就是腐败,当廉洁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滑向腐败的彼岸。每一个腐败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漠开始的。可以说,礼物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是,并非礼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礼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将你的恩人变成罪人,容易将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每一次的腐败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鉴史问廉》观后感篇5

清官,历来是百姓的追求与信仰。因为百姓总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易于满足,只要能被官吏帮到哪怕是一点点小忙,他们都会到处传扬官吏的好处,即使别人不认同,他们也会坚定的信任下去。所以,成为一个清官,成为一个好官很容易,帮人民群众办好事这就够了。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这就难了。因为光办好事不行,还得把办好事当成一种习惯,还得能解决百姓的困难,还得能公正的处理纠纷,还得让自己和家人不贪不占,直到生命的终点。这样的清官是人人追捧的,因为的确很难得。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好汉来投奔,王朝和马汉在身边。相信二十多岁以上的人,绝大多数都对这句歌词异常熟悉。包拯,包青天,铁面无私,为民解忧,不畏权势,大义灭亲,让千年后的我们仍然感怀这位古人,仍然对他持有崇高的敬意。很多人都说中国古代的百姓有一种清官情结,希望他们那个朝代有能为民请命的廉官能吏来守护他们,其实现代人依然有清官情结,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村长,一个街道办的主任,只要是能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小麻烦,他们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民心中的守护神。所以,清官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在为政的岗位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贪不占,那就是清官,就是好官。

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个清官梦,只是因为后来选择的不同,而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清官的清结肯定是有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要和政府部门的人打交道,所以跟他们打交道时多少都希望他们能很负责地帮自己的忙,而不耽误自己的时间。过去风气很不好,总有人把人民群众不当人,把自己当人,以至于人民和政府之间起了隔阂,有了矛盾。本来和谐的社会,被这些渣滓坏了风气。这样一来,人民对清官的期望就更强烈了,更希望清官出现,来造福一方。如今的中央领导,利剑一挥,先惩贪腐,顺势提拔清正之官,让我们对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充满希望,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希望。大家不再害怕什么了,敢在媒体或者街头举报贪官污吏了,这无疑让清廉之官能够崭露头角,让他们来维持我们国家的和谐安定,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的奔小康了。所以说,生活在今天,我们是幸运的。

打击贪腐,肃清风气,让清官不再是人民群众的追求,而是变成一种新常态吧!

《鉴史问廉》观后感篇6

近日,我观看了《鉴史问廉》大型文化纪录片。使我深受教育,深受启发。该片纵览中华五千年朝代的演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文化的力量,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可谓是盛世鸣警钟、时代举镜鉴呀。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荀子也提到: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治国如此,反腐倡廉同样如此。

纵观纪录片,不难发现,历史上凡是国力比较强盛的时期,大都有一位比较开明的君主,有一帮可倚重的忠臣。如贞观之治,有了从善如流的李世民,才成全了魏征、狄仁杰的直谏美名。李世民让魏征成为了一代谏官,魏征让李世民变成了一个敢听实话的君主,很难说他们彼此多欣赏,感情多真挚,但是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清明,才有了魏征的直言敢谏,才让大唐的政治变得明朗。因此有个廉明的君主,人人才敢讲真话,人人才能参与反腐,那么我们就拥有了无数个魏征,当反腐成为全民的反腐时,廉政必然就会成为整个政府体系的廉政,想要达到政治清明也就不难了。又如康乾盛世,正因为有了千古一帝爱新觉罗.玄烨,才使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成为各级官吏竟相效仿的榜样。康熙二十年,其任直隶巡抚时,康熙称誉其居官清正,实为天下廉吏第一。 康熙皇帝确因于成龙终其一生在各地任职时,都能保持志行修洁、固守清俭的高风亮节。同时,又能关心黎民,为政宽惠,铁面无私,雷厉风行的惩贪除霸。所以一再肯定于成龙是清官第一、廉吏第一,树立了一种正面形象,使百官效法。

同样,一个朝代的没落,也必发端于君昏臣佞、从上而下的吏治腐败。试想,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大环境下,政何以施、国何以治呀。南宋宋徽宗,后人的感叹亡宋谁知是石头。对昏君佞臣,屈原选择了投江等等。无有昏君,何来佞臣,不亡国才是咄咄怪事!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为政者廉洁自守,自然上之所为,下之所瞻,吏治清明,国泰民安;反之,为政者昏聩无道,必然出现天下乌鸦一般黑的局面。

今天我们反腐倡廉,更加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学习廉政知识、遵守廉政纪律、执行廉政规定方面发挥带头作用,象焦裕禄、郑培民、任长霞一样忠贞爱民,一心向党,只有这样,才能凝聚民心,汇聚民意,使我们共产党执政的根基更加的牢固。任何时代的廉政,都是与执政官员的道德品质和行政作风密不可分的。所以,中国的主流思想家总是把修己安百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中国廉政史上,清官廉吏,都具有严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洁奉公的优秀品格。如不畏强权、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包拯,刚直不阿、赤心向上的海青天海瑞,让多少作奸犯科者闻风丧胆。在腐败案件层出不穷,腐败行为花样翻新、腐败对象日益高层化的今天,希望我们的执法者能向他们学习,少一些明哲保身的顾虑,多一些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勇气,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让一切腐败现象无处遁形,消弭无踪。

《《鉴史问廉》观后感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